分享

【地名故事】上谢村与陶朱公有关

 流星雨工作室 2020-11-12

上谢村与陶朱公有关

兰溪市上华街道石港塘行政村上谢自然村发现陶朱公遗址。

据《兰江导报》: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后人尊称“商圣”。

陶朱公文化研究始于2014年。研究认为,陶朱公和西施后期在金华一带生活,对开发金兰盆地作出了很大贡献。

上谢村距离兰溪市区二三公里,是个不小的村落,村子内外分布着陶公庙、文种庙、望越亭、古墓群、牧羊场、养鱼塘等遗址,村里人迄今奉陶朱公为“恩公”,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先祭陶公、后拜祖宗或师尊的习俗,还称西施为“酒坊娘娘”。研究人员经过走访、座谈,听取介绍和实地勘察,发现这些遗存可能与陶朱公有关,至少有六个值得关注的发现。

上谢村原名上榭,地处兰溪古城东南附近,出东门往南行走不多时就能抵达。相传当年陶朱公率原住民挖水建村,使之四面环水,以前只有一座木桥与外界相通,中央是一个草木葱郁的绿洲,环境清幽,风景如画,秀丽宜人。陶朱公和西施在绿洲上结庐而居,牧羊绿洲,水中养鱼,还写了一部《养鱼经》广为流传。

上谢村中有一座陶公庙,规模虽不大,但香火很旺。大殿上供奉陶朱公范蠡和西施神像,千百年祭祀不绝,碑记和楹联上详尽记载着陶朱公的历史功绩及其功成身退、散财惠民,并以“恩公”称之。相传,其先祖曾受恩于陶朱公,故世世代代感恩戴德,香火永继。

兰汤古道上有一座废弃的古凉亭,临水而筑,向东矗立,古时候叫“望越亭”,直到清朝咸丰年间改为“望月亭”。据说是当年陶朱公怀念越国,为西施寄托乡思而建。历朝历代虽几经修葺,但因年代久远,望越亭也逐渐败落,只剩下断垣残壁。

文种庙与上下大夫之争由来已久。相传,文种任楚国宛令(河南淅川,也就是范蠡的家乡长官)时,范蠡不满楚国贵族专权,才华不被人识,文种辞去官职与范蠡一起投奔越国,皆用为大夫。范蠡随越王勾践役吴回来后,因功拜上大夫,越国灭吴后再迁为相国,位在文种之上。范蠡因见越王勾践“可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劝文种离开越王另投他方。文种耽恋官位,不听劝告,结果被越王勾践所杀。论起来,文种其实有恩于范蠡,两人是患难之交。因此,陶朱公把上谢作为居所后,在路口建了一座庙纪念文种,作为祭祀之用。后来文种庙所在地有了下周村,下周村以村口有文种庙为自豪。据传,两村之间遇有争执时,上谢村往往以“下大夫”对下周村人表示轻蔑,而下周村则以文种曾有恩于范蠡,亦对“上大夫”的上谢村加以嘲弄。

上谢以西有一大片古墓群,因未曾考证,不知是何年代谁的墓葬。10多年前,从小喜爱文史的郭建露十八九岁时,看到一块搭在水沟上作为过桥板的残碑,上有“陶公”二字,认定是陶朱公的墓碑,便请一位正好路过的大婶帮忙一起抬回家,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认为墓碑放在家中不祥,非丢弃不可。如今郭建露人到中年,那个帮着抬碑的大婶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但说起当年抬碑之事仍记忆犹新。

据传,陶朱公所饮之酒都由西施一手酿造,并把酿酒的技术传授给身边亲友。习俗相沿,代代相传,上谢村素以擅长酿酒而名闻乡里,并尊西施为“酒坊娘娘”,待之如祖师爷一般。村里一直有许多酿酒作坊,买卖兴隆,生意做得很远,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如今,酿酒作坊没有了,但酿酒习俗不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