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四十九)】山东桓台王渔洋家族:忠勤报国 洁己爱民

 戈壁之家 2016-06-14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四十九)】

山东桓台王渔洋家族:忠勤报国 洁己爱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您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山东桓台王渔洋家族:忠勤报国 洁己爱民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6-06-14

 被誉为“齐鲁第一进士家族”的山东桓台新城王氏,自明嘉靖至清道光300年间,出进士30名,举人52名,贡生158名,出仕为官者100多人,成为明清时期山东最显赫的文化世家。诗坛领袖、一代廉吏王渔洋是新城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

新城王氏家族代表人物

王重光

  王重光(1502-1558),字廷宣,号泺川,山东桓台新城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历任工部主事、户部员外郎、云中佥事、上谷参议。后任贵州布政使左参议,奉命采办贵州大木以修三大殿,因积劳成疾,身染瘴疠病逝林区。嘉靖亲书“忠勤可悯”匾额,建祠以祀,并追赠太仆寺少卿,累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王重光不仅是新城王氏家族第一个进士,还制定了家族第一则成文家训。他以身作则,治家教子,以道义和读书为准则教育子嗣,成为王氏治家之宝。

王之垣

  王之垣(1527-1604),王重光次子,字尔式,号见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他为官明敏干练,不徇私情,直言敢谏,严拒请托,官至户部左侍郎,追赠户部尚书,累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王之垣善于治家理政,晚年辞官归里,居家长达二十年,建家祠,修族谱,置义田,立家范,完善家规门训,编纂了家族第一部总结性家训《念祖约言》,撰写《历仕录》、《秉烛编》、《摄生编》、《百警编》等家规著作。

王象晋

  王象晋(1561-1653),王之垣次子。字荩臣,号康宇,自号明农隐士、赐闲老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浙江右布政使。王象晋为人正直宽厚,孝友敦睦,为官公正严明,清廉自律。晚年致仕还乡,在故里新城著书立说,并亲自教导子孙课业,93岁自撰祭文《辞世小言》。他精于农学,旁通医学,在家族教育、养生观念、为官之道、农学实践等方面都有建树。一生著述30多种100多册,著有农学巨著《群芳谱》、《赐闲堂集》、《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等。

王渔洋雕像

王渔洋

  王渔洋(1634-1711),名王士祯,原名王士禛,王象晋的孙子。清初诗坛领袖,字子真,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26岁授扬州推官。后任户部郎中,至京为官。康熙十七年(1678年)入翰林,官至刑部尚书。王渔洋一生文政兼从,为文独创诗论“神韵说”,主持清初诗坛五十载,一生著述极丰,被尊为“一代正宗”。为官始终践行“清慎勤”的原则,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深受康熙赏识和同僚赞叹。他总结自身为官经验,亲书《手镜》50条,教育初仕为官的儿子洁己爱民、宽政慎行,做一个“不负民”的好官。

王渔洋纪念馆

  王渔洋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为纪念清代刑部尚书、“一代诗宗”王渔洋而建立。纪念馆是典型的明清至民国古建筑群,包括忠勤祠、王渔洋故居和四世宫保坊等部分。

  忠勤祠,又名王家祠堂,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建筑,始建于1588年,为纪念王渔洋高祖王重光平蛮功成、督木殉职而敕建,因嘉靖手书“忠勤可悯”而得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忠勤祠内碑碣林立,既有御制石碑、珍品,又有家训铭文、名家墨宝,更多的是忠勤祠落成后的祭文颂词,其撰文、书法、镌刻并称“三绝”,名闻海内。

  清康熙年间,王渔洋在其曾祖王之垣所建长春园故址的基础上增葺西城别墅,也就是如今的王渔洋故居。故居西南角建有渔洋祠,是王氏后人在王渔洋去世后为其修建。渔洋祠东侧还有3间正房,俗称牡丹祠,相传是为王渔洋夫人所建的祠堂。至今,故居部分院落还保留着民国建筑的风格,保留不同风貌的古建筑108间,凸显了融官宦宅邸、古代民居、祠堂建筑、小型园林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

  四世宫保坊始建于1619年,为表彰王渔洋伯祖、兵部尚书王象乾五戍边关、护国有功而特许建造,朝廷追赠其祖上三代均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因此称为“四世宫保”。四世宫保坊是一座砖牌坊,坐北朝南,跨街而立。坊高15米,面宽9.2米,其形式为中间高,两边低的宫殿式样。坊额“四世宫保”四个大字字体工整,笔力遒劲。四世宫保坊是新城72牌坊中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整组建筑除基座外全为砖雕结构,融人文、建筑、雕塑、书法、绘画于一体,造型别致,气势雄伟,工艺精妙,以古朴典雅闻名遐迩,被誉为“华夏第一砖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家规

  新城王氏家规,自四世祖王重光首倡“道义读书”理念,五世祖王之垣著述成文家规,之后到王象晋、王渔洋,历代不断充实,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独具特色的家训族规体系。其中既有时代沿袭的习惯做法,又有专门的成文家训,还有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族约家法,内容涵盖了修身养性之法、读书立世之道,做人处事之本、从政为官之要、持家经营之策、闺门训诫之教等多个方面。

  继四世祖王重光定下第一条成文家训后,五世祖王之垣著述《念祖约言》,记录了家族几代祖先的嘉言懿行,总结家族治家经验。所著《历仕录》则记述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用亲身体验为子孙提供经验教训。此外还有总结归纳古人格言警句的《炳烛编》、《摄生编》、《百警编》等,作为家规家训,告诫劝谕子孙。

  王之垣次子王象晋对王氏家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编写家规著作《清寤斋心赏编》、《日省格言》、《日省撮要》等。

  八世祖王渔洋文政兼从,《手镜》是他“随忆随记”写给即将赴任的儿子的一封家书,他用自己一生做官的亲身经历和心得体会教育儿子如何做一个“清慎勤”、“不负民”的好官。《手镜》是王渔洋家规的代表作,也是新城王氏家学家规的凝练升华,被后世奉为做官处事“明镜”。

  新城王氏家规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与时俱进。家规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新城王氏家族成员,涵养了家族善良勤俭、敦宗睦族、读书力学、见贤思齐、忠勤报国、洁己爱民的良好家风。

一代正宗坊

  ● 视频脚本

山东桓台新城王氏:忠勤报国铸家魂

  被誉为“齐鲁第一进士家族”的新城王氏,自明嘉靖至清道光300年间,出进士30名,举人52名,贡生158名,出仕为官者100多人,有诗文著述传世者50余人,著述160多种820多卷,成为明清时期山东最显赫的科举文化世家。清康熙刑部尚书、诗坛领袖、一代廉吏王渔洋就是新城王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

  以道义传承族脉,以科举扬名家声,以儒风启迪智慧,以礼仪训诫闺门。体系完善的族规家训,成为新城王氏家族崛起的“优势基因”。

立家之范 望族之魂

  王氏家族的兴盛离不开历代王氏族人对家训族规的用心经营。四世祖王重光以身示范,道义治家。他对诸子家教甚严,制定了家族第一条成文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

  王重光,新城王氏家族第一个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左参议,他秉性刚直,勤于国事,在贵州平蛮督木,以身殉职,得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恤典,开新城王氏科举仕宦之途。随后,五世祖王之垣定下家规,历经王象晋、王渔洋各代不断丰富完善,形成独具特色的家规体系,其中既有世代沿袭的习惯做法,又有专门的成文家训,还有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族约家法、以及劝谕性的家规范例。

  五世祖王之垣,是新城王氏家族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曾任户部左侍郎,官居三品,为官清正廉洁,正色立朝,生活勤俭朴素,力戒奢侈。明万历年间,他将王氏历代治家经验编著成册,名《念祖约言》,告诫子孙“有祖宗之世德,然后子孙成世业,子孙成世业又当修祖宗之世德。”围绕家族组织的完善,王之垣主持建私塾、立家祠、修族谱、置义田,从而大大凝聚了宗族力量。他所作《炳烛编》、《摄生编》、《历仕录》等极大地完善和拓展了家族强制性和劝谕性族规家训。

  八世祖王渔洋一生恪守“清慎勤”的为官准则,所书《手镜》在今天仍不失为廉政文化的佳作。

  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会长 宫晓卫:

  新城王氏家族兴盛了300多年,可以借鉴传承的东西,我觉得是他们代代传承和发展的家训门风。王氏家族的家规内容很丰富,系统规范,每一代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王氏家规的最主要的精神内涵,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忠勤报国,洁己爱民”。

忠勤报国 世为明镜

  新城王氏家族在明清时期仕宦众多,满门风雅,深得历朝皇帝的欣赏和赞誉,这与其忠勤报国、门庭肃清、洁己爱民、清正严明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父劝子廉、母劝子廉、妻劝夫廉,成为新城王氏家族的优秀传统。

  王渔洋纪念馆馆长 许志光:

  新城王氏家规向来是注重以身示范,言传身教,他的家规著述当中记载了很多为人处事、读书入仕的典型案例,比如王重光去世后,他的儿子王之垣和王之翰一起进京为父乞恤。当时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藩主事,他当面向两位索要银两500两,王之垣和哥哥商量以后,就认为拿金钱买荣誉有辱先辈英名,愤然回乡,回乡以后鼓励自己的子侄刻苦攻读,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博取功名。后来,王之垣兄弟有3人先后考中进士,还有他的子侄先后9人考中进士。

  王之垣的家规著述《念祖约言》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朝廷严刹请托说情之风,而且各省巡抚照例有访查。王之垣身体力行,严拒请托,并告诫族人“谨守本分,安分守己”,如亲友相托,要以实相告,严守禁规。他致仕回乡后,在厅堂中悬挂一帖:“誓不说事”,以此规范自己,警示后人。

  六世祖王象晋官至浙江右布政使,70致仕,荣归故里,课教诸孙,要求后人谨记“士大夫当实有忧国之心,莫徒有忧国之语。”“莅官之法,事来莫放,事多莫怕。”“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勤与俭”,这对新城王氏家规的充实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手镜》展厅

一部《手镜》 “仕宦清明”

  在王渔洋故居展出了一部渔洋先生手书的《手镜》石印拓本,拓本共有24帖,笔迹高秀俊逸。

  王渔洋,原名王士禛,字子真,康熙朝刑部尚书、诗坛领袖,因喜爱太湖渔洋山,自号“渔洋山人”,后世人称王渔洋。受廉政家风的长期熏陶和家族成员互为明镜的影响,他一生居官清正廉洁,勤勉自励,身为司法官能勤谨职守、宽政慎行;在清江浦督船治贪除污、担当有为;主政宝泉局革除样钱、屏绝货贿;在刑部任上力执公道、为民请命,因官品人品俱佳,深得康熙信任。“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这是他毕生遵循并用来教育后人为官治世的传世之道。

  康熙三十六年,王渔洋三子王启汸出任唐山县令,王渔洋总结自己为官数十年的经验,亲书《手镜》一部,让儿子“置座右,披玩而从事焉”。

  “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

  “居官以得民心为主,为民间省一分,则受二分之赐,诵声亦易起矣。”

  “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见上司,处同寅,接待绅士皆然。稍有任性,便谓以门第傲人。时时事事须存此意,做官自己手脚须正,持门第不得…… ”

  《手镜》箴言50条3009个字,内容涵盖了王渔洋在立身之本、为官之道、处世之基、审刑之度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从日常用度到为人处事、从刑罚宽严到与民休戚,《手镜》既是王渔洋对家训门规的凝练,也是对自身为官生涯的总结,更揭示了王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副会长 王小舒:

  那么《手镜》录是第八代传人王渔洋的一部家训,在这部家训里头,王渔洋他主要表述了两个方面,那就是为官从政要自己严于修身,然后要为民请命,这些思想我觉得就是在今天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古明今 清风传世

  新城王氏家族历代形成的家训族规,涵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精神特质和思想内核,成为这个家族兴盛不可或缺的基因。

  新城王氏后人、王渔洋纪念馆副馆长 王心睿:

  世代传承的家规门训,已经成为根植于族人内心的文化自觉。我们从小就受到祖上的精神沐浴和父辈的言传身教,为我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找准了方向,那就是做人做事一定要踏实本分。不是要求我们做多大的官、也不是要发多大的财,而是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把份内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

  良好的家训门风使新城王氏簪缨不绝,家族成员互为明镜,劝廉守廉,秉持着这一优秀传统。这个明清望族的兴盛,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历史文化层面的启示和借鉴。

  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 王志民:

  新城王氏家族之所以科甲连第,人才辈出,与他有纯正的家风和丰富的家训有直接的关系,从为官之道、做人之道、治家之道,一直到养生(箴言)、女性(教育)等等,内容非常的丰富全面,王氏家族的家训是我们今天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特别是树立良好的家风,一份非常丰富的历史营养。

  鉴古知今,以廉育人。包含“爱国、忠诚、勤廉、自律、为民”等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的新城王氏家规,宛如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道统,滋润着王氏后人的精神家园,也引导人们不断深入思考、借鉴和传承。  

忠勤祠主院

  ● 小视频脚本

“十笏公齐拜祖母”

  明万历二十一年春的一天,90高龄的刘太淑人端坐上位,受子孙跪拜祝寿。

  刘太淑人,王氏四世祖王重光的夫人。王重光早年苦读,40岁中进士后一直居官在外,家中子女全靠夫人教导督责。刘氏教子有方,6个儿子均功成名就,孙子辈考取9进士,名满海内,留下了90大寿“十笏公齐拜祖母”的美谈。

  新城王氏后人、王渔洋纪念馆副馆长 王心睿:

  刘太淑人是新城王氏家族中的女性代表,她秉承了传统美德,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她自己粗茶淡饭,却岁欠施粥,救济他人。她对家族最大的贡献还在于治家有方。您看这里写道,“汝曹居官与吾治家一耳,宽则玩,严则怨,酌诸情理,靡不有济。”她教育子孙,你们在外做官,和我治理家庭是一样的道理,宽了容易玩忽职守,严了则招致怨恨。所以遇到事情一定要考虑周全。

  刘太淑人相夫教子的典范被子孙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次子王之垣着人将母亲的言行绘成图册,名《阃范图说》,作为家中女性教育的范本。

  刘太淑人的孙媳、王象贲夫人毕安人淑慎端庄、贤德温婉,常规劝夫君“国法不可玩,人心不可伤”,王象贲为官廉洁奉公,政绩卓著,自然少不了她的支持,刘太淑人也直夸象贲得了贤内助。

  王渔洋为官清正廉明,位列九卿,同样离不开他背后两位女性的支持。他赴任扬州推官时,母亲孙夫人告诫他“务尽职守,以嗣前烈”。他在扬州任上宽严有度,政绩突出,赢得了官声民心,任满考成时却被定为“失出法严”,这时母亲宽慰他说:“人命至重,汝但存心公恕,升沉非所计也。”王渔洋谨遵母亲教诲,勤谨职守,最终得到了公正评价。

  王渔洋的夫人张宜人也是至贤至孝,她“事翁姑至孝。相夫以敬,御下以慈。”王渔洋友人许天玉侨居扬州,向王渔洋借资进京会试,王渔洋囊中羞涩,夫人便脱下自己的手镯赠给他。至今,新城牡丹祠内还悬挂着王渔洋为夫人所作的悼亡诗:“一官长物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 

 

王渔洋故居—石帆亭

  ● 新城王氏家规摘编

处世篇

  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非道义之心,勿汝存也,制之而已矣。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非道义之事,勿汝行也,慎之而已矣。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非读书之人,勿汝友也,远之而已矣。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非读书之言,勿汝言也,诺之而已矣。

  --王重光制定的第一条成文家训

  【译文】

  每个人必须存有道义的心,非道义之心,都不应该存在,要立即制止并消除。所做的必须是讲道义的事,非道义之事,都不应该发生,要谨慎地去终止。所交的朋友必须是热爱读书之人,非好读书之人,不能与之为友,要与之远离。所说的话必须是读书人应该讲的话,非读书之言,都不能随便乱讲,保持沉默就好了。

  士大夫当实有忧国之心,莫徒有忧国之语。当为天下必不可少之人,莫做天下必不可常之事。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士大夫应该切实怀有忧国之心,不要仅仅只是说些忧国的话。应该成为天下必不可少的人,不要做毫无准则的事情。

  世人多言处世难,非世果难处,无所以处之之方耳。如我好胜,谁甘处其败?我好富,谁甘处其贫?我好自是,谁甘处其非?我好安逸,谁甘处其劳碌?推之一切,莫不皆然。常将自己心向别人一忖量,则损人利己之事必不敢做。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世人都说人生处世艰难,并非世事难处,而是还没找到好的处世方法。如果说我好胜,谁会甘心失败?如果我希望富贵,谁又甘处贫困?如果我自以为对,谁又自认为错?我乐享安逸,谁又甘愿整日劳碌呢?推之一切,莫不如此。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一定不敢做损人利己的事。

  王象晋处世立身之法宝。一为六字经:曰忍,曰方便,曰守本分。一为九字经:勿欺心,勿妄想,守廉耻。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王象晋处世立身的法宝,一个是六字经:善于忍耐,与人方便,安守本分;一个是九字经:不欺心,不妄想,守廉耻。

劝学篇

  久望垣儿出犬群,莫甘落落不如人。寄来文字增光艳,才得科场畅紫芬。好向窗前惜日月,管教足下起风云。千言万语无他意,一举成名天下闻。

  --王重光《教子诗》①

  【注释】

  ①节选自王重光《教子诗六首》。

  【译文】

  长久以来一直盼望着垣儿你能出人头地,不要自甘低人一等。你寄来的信中说,你刚刚在科场上考取了好成绩,为我们家族增添了光彩。你应该珍惜时间,继续努力读书,有所成就。千言万语没有别的意思,惟愿你能一举成名,闻名天下。

  少年不学堕复堕,壮年不学亏复亏,老年不学衰复衰。一息不学谓之忘,一时不学谓之狂,一日不学谓之荒。

  --王之垣《炳烛编》

  【译文】

  少年不学习是让自己堕落败坏,壮年不学习是让自己损失了又损失,老年不学习是让自己倒退了又倒退。一霎那不学习是损失;一个时辰不学习是放荡;一整天不学习是荒废。

  作文不振扬、不透切,只是悟处未到,悟从思入。语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凡思浮泛不可,穿凿不可,必须先体认题旨,就题旨上致思,就思意措辞,愈思愈有悟处,愈悟愈有精神。

  --王之垣《念祖约言》

  【译文】

  文章不够显扬透彻,只是理解不够,要理解透彻需先思考。有句话说:思考、思考、再反复地思考,思考不通,鬼神将会帮你想通。其实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人之精诚所至。思考不能肤浅,也不可牵强附会,必须先认清题目主旨,围绕主旨进行思考,根据思考得出的结论行文措辞。这样,越思考就越有所领悟,越有领悟思维就会越活跃。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年少者求学,每一本书都要反复阅读,就好像投入知识的海洋,各种知识应有尽有。但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不加选择,什么都学,只选自己需要的去学就可以了。所以希望求学者每次确定一个学习目标,比如想要了解古今兴亡治乱、学习古代圣贤人物,那就只选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探索,不必涉猎太杂。要想学习历史文物之类,也是如此。如果某一方面学有所成,达到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的境界,与泛泛浏览、不求甚解的人不可同日而语。

渔洋祠

为政篇

  为令,当上宣王德,下奠民生,一染于墨,视盗加等,吾不愿有此子也,勉之哉。

  --王之垣《念祖约言》

  【译文】

  当县令,应当上宣扬朝廷的功德,下夯实民生之基,一旦品行受污,比盗贼还厉害,我不愿有这样的儿子啊,努力吧!

  莅官之法,事来莫放,事去莫追,事多莫怕。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勤与俭。事上之道,与其循之以法,不若奉之以体;临下之法,与其循人之情,不若平我之情。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为官之道,在于事情发生时不逃避不松懈,事情过去后不过多追究计较,事情繁杂时也不害怕忙乱。从政之道在于公正、清廉,治家之道在于勤劳、节俭。对待上司,与其循规蹈矩,不如设身处地为其着想。对待下属,与其情感抚慰,不如平等待之。

  严于公门,宽于百姓;严于奸恶,宽于良善;政之体也。然公门防闲又当详于大而略于细。若事事苛求,恐人不乐为所用,奸恶惩治又当去其甚而警其余。若人人计较,或生他变。是以持法者切忌任意而过。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对公职人员要严格管理,对地方百姓要宽于体恤。对奸诈凶恶之人要严惩,对心地善良之人要宽容,这是政务管理的根本。要防止衙门之中过于清闲,大事要事要详慎处理,而对细枝末节不必过于追究。如果事事都苛求,恐怕没有人愿为所用。惩恶除奸,应当严惩大奸大恶以警示其他人。如果追究每个人的过错,有可能会引发其他变故,因此执掌法纪者一定不能任意枉为。

  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见上司,处同寅,接待绅士皆然。稍有任性,便谓以门第傲人。时时事事须存此意,做官自己手脚须正,持门第不得。

  --王渔洋《手镜》

  【译文】

  官宦子弟做官,凡事要加倍谨慎检点。拜见上司,与同僚相处,接待绅士都要这样,稍有任性,便会说是凭借出身门第傲慢待人。时时事事要留心这一点,做官要行为端正,不能倚仗出身门第傲慢待人。

  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畿辅之地,果为好官,声誉易起;如不努力做好官,亦易滋谤。勉之,勉之!

  --王渔洋《手镜》

  【译文】

  没有夜晚收受枉法钱财的事,就是清;事事小心谨慎,不敢任性而为,就是慎;早起劳作,入夜反思,事事不拖拉怠惰玩忽职守,就是勤。在京城附近,如果做好官,声誉容易得到播扬;如不努力做好官,也容易滋生怨谤。努力啊!努力啊!

  居官以得民心为主,为民间省一分,则受二分之赐,诵声亦易起矣。

  ——王渔洋《手镜》

  【译文】

  做官要以得民心为主,为百姓节省一分,就能受到二分的恩赐,人家对你的赞扬之声也容易传播了。

修身篇

  凡为子孙计者,当戒以愤怒致争。愤怒致争,其初甚微,其祸甚大。

  --王之垣《炳烛编》

  【译文】

  凡是替子孙谋划打算的,当力戒因愤怒而起争执。由愤怒导致的争执,最初事小,但产生的祸害却非常大。

  清夜内省,颇知自励。不敢丧心,不求满意,能甘淡泊,能忍闲气,九十年来于心无愧,可偕众而同欢,可含笑而长逝。

  --王象晋《辞世小言》

  【译文】

  夜深人静的时候反思生命真谛,能够深知自我勉励的重要性。不敢丧失本心,不求尽如人意,甘于淡泊,心态坦然,一生于心无愧,可与众人同乐,可含笑而眠。

  夫人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则此身为义理再生之身,可以造命。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做人如果一天没有省悟自己的过错,就会安于自以为是。每天醒悟自己的过错,每天改过自新,那么你的生命就是和真理相应再造的生命,能够掌握命运。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人生在世一日,或听闻一句善言,或眼观一次善行,或做一件善事,这一日才不算虚度。

治家篇

  为家以正伦理为本,以尊祖睦族为先,以勉学修身为要,以树艺牧畜为常,守以节俭,行以慈让,足己而济人,习礼而畏法。可以寡过,可以静摄,可以成德。

  --王之垣《炳烛编》

  【译文】

  治家以端正伦理为根本,以尊敬祖辈、和睦族人为前提,以勤勉学习、修养身心为重点,以种植五谷、饲养禽畜为常务。坚持勤俭节约,行事仁慈谦让,充实完备自己,热情帮助别人,学习礼节仪式,敬畏法令制度。这样,就可以减少过失,静养身心,养成美好的品德。

王渔洋故居广场

  ● 专家观点

王小舒:怎样为官,王氏家族告诉你

  明清两代,新城王氏家族在科场上连续两百多年保持长盛不衰,家族成员中很多人在官场上行走,他们在复杂的官场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乃至家族带来祸患。因此,怎样为官就成了摆在王氏家族面前的重要问题。家族成员在仕途旅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写进家训教育子孙,为后代提供借鉴。

  王之垣、王象晋、王渔洋都在家训中对怎样做官进行过总结。王之垣把他仕途中遇到的一些事情记录下来,写成《历仕录》,王象晋在家训里教育子孙怎样在官场待人接物、处理事务,王渔洋总结自己几十年做官的经验,写成《手镜》。在为官方面,新城王氏家族确立了这些标准。

  一是正直无私、忠勤报国。王氏家族从王重光开始就确立了“道义”的基本原则,树立了忠勤、正直的家风,所以在官场上也坚持公正无私的立场。王之垣在《历仕录》里记载,他初到荆州府做推官时,很多人向他送礼托关系,他都一一拒绝了。

  第二是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王之垣任顺天府尹时,顺天府徭役十分沉重,加上豪强侵占,百姓苦不堪言。王之垣体恤民艰,上疏裁减杂税,减轻百姓负担。王象晋说,“严于公门,宽于百姓;严于奸恶,宽于良善,政之体也。”这种爱民、护民的思想被王氏成员谨记,家族中每当有人外出做官,临行前长辈就会叮嘱他们,一定要首先考虑百姓的利益。王渔洋在《手镜》里最为强调的就是勤政爱民,他教育儿子在审理案件时千万不要滥用重刑,要认真断案,不要出现冤假错案。对于地方财政的管理,如催征钱粮、加派徭役等事务,要以便民为主,“居官以得民心为主,为民间省一分,则受二分之赐”,可以说抓住了为民做官的本质。

  第三是恭敬清肃,小心谨慎。这是在应对上下级和处理日常公务时应有的态度。王象晋说“事上之道,与其循之以法,不若奉之以体;临下之法,与其循人之情,不若平我之情。”王渔洋在《手镜》里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他强调谨慎小心,《手镜》开篇就说“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王渔洋一生清正勤谨,康熙赐给他“清慎勤”三字,他自己作了解释,“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这也可以看作对王氏家族为官态度的概括。

  第四是在处理做官和归隐的关系时要懂得急流勇退。王氏家族在思想上以儒家为基础,也受道家、佛家的影响。作为一个世家大族,为了保持家族昌盛,出仕为官是必要的途径,但是对于官场名利,他们也能保持淡然的态度。王之垣在《炳烛编》里曾专门谈论“出处”,“出”就是出仕,“处”就是归隐。世人多向往名利,却很难在出处进退间保持一份豁然的心态。王之垣、王象晋却具有别样的胸怀和眼光,王之垣在仕途风头正劲的时候选择了辞官归隐;王象晋不贪恋权势,奉行七十致仕归乡的礼法,都是抱着看淡权位的态度,在出仕和归隐间找到平衡。(王小舒,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王超:家风培育廉吏

  26岁选授扬州府推官(27岁时正式上任),32岁调任京官,此后近40年间,王渔洋从主事、员外郎、侍读、少詹事、副都御史、左都御史,一路官至刑部尚书。在世人眼里王渔洋是一位与诗歌缠绵了一生的文人,但他还是一位仕途显赫的官吏。长达45年的仕宦生涯,清慎勤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

  王渔洋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四世祖王重光(1502-1558)作为本家族第一位进士,入仕后由工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主持九江关税,不贪一钱一物。后守卫大同,不附权贵,平反冤狱。在贵州任上,他鞠躬尽瘁,身染瘴疠,卒于任所,有“忠勤报国”之褒誉,世称忠勤公。王重光生前给后代留下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这四句话成为王氏子孙恪守的信条。

  伴随王渔洋步入仕途的是代代相传的家训门风,以及父母的教诲和鼓励。父亲王与敕时常教育渔洋兄弟“为国效力,泽延后嗣”,并“绘方伯公(王象晋)生平出处事迹为图二十四,以示后人”,足见其良苦用心。王渔洋从家乡启程赴扬州上任时,父亲考虑到他年少为官,而且掌管司法事务,关系到百姓的生命与安危,必须慎之又慎,于是随同前往,督责儿子做个好官。临行前,王渔洋母亲孙夫人送至渑水(今乌河)上曰:“汝少年为法吏,吾惧之。然扬,故尔祖旧游地也。其务尽职守,以嗣前烈。”孙夫人此言情真意切,王渔洋祖父王象晋崇祯年间曾任扬州兵备副使,政声卓著。母亲希望渔洋效仿先辈,克己奉公,尽忠职守,为家门增光,王渔洋铭记在心。康熙元年(1662年),王渔洋“时失出法严一事,被部驳辍至镌级。”时在扬州就养的孙夫人告之,“人命至重,汝但存心公恕,升沉非所计也。”毫不犹豫地支持和鼓励儿子冒着风险主持公道,而不去考虑升官和降职,这位母亲的风范怎不让人钦佩之至?

  “渔洋一生居官清正廉洁,体恤下情,宽政慎行,位列台阁。”如果说优越的文化环境造就了“一代诗宗”王渔洋,那么良好的家训门风则培育了“一代廉吏”王渔洋。

  王渔洋任扬州推官五年(渔洋自称4年,属计算的时间断限不同),留下的是公正、清廉、爱民的声名。王渔洋在扬州期间,俸禄有限,还要照顾在此居住的父母妻儿,生活并不宽裕。友人许天玉过扬州时向其借路费,因家中“适无一钱”,夫人解下腕上的手镯交给渔洋以赠之。王渔洋在后来的《悼亡诗》里这样回忆此事,“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一官长物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王渔洋从不接受贿赂,也从不假公济私,卸任时身无长物,临行之际“不名一钱,急装时,唯图书数十箧”,他在诗中写道,“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

  正直、清廉、爱民的品格,在调任京官后依然保持。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王渔洋任户部右侍郎,有一项工作是掌管制造铜钱的宝泉局。宝泉局自明代就有陋例,每一批新铸钱币发行前,必先向各部分呈“样钱”。王渔洋上任后,坚决革除了这一陋例。他任职期间,未收一文“样钱”,也从未派任何人到钱局索要过“样钱”,可谓一尘不染。

  康熙三十六年(1697)七月,王渔洋三子王启汸上任唐山县令。第二年,在户部左侍郎任上的王渔洋于京邸书写《手镜》一册赠给儿子,以50条为政箴言教育儿子审慎行事、洁己爱民。如,“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见上司,处同寅,接待绅士皆然;稍有任性,便谓以门第傲人。时时事事须存此意,做官自己手脚须正,持门第不得”,“日用节俭,可以成廉。而下人衣食,亦须照管,令其无缺”,“日用米、肉、薪、蔬、草、豆之类,皆当照市价平买,不可有官价名色……”

  这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50条“教诲”,是一个正直、仁慈而不失严厉的父亲要求儿子恪守为官准则的殷殷叮咛,又何尝不是渔洋本人为官数十年来立身行事准则的一次总结呢?(王超,新城王氏家族第十九世,桓台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员)

王渔洋故居-双松书坞

王心睿:阃范传 家族兴

  新城王氏家族明清两代科甲蝉联,簪缨不绝,诗家辈出。纵观王氏家族的发展历史、研读王氏家族的著述,不难发现,家族女性在创造这一辉煌历史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她们秉承了传统美德,做事有理有节,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可以说,没有她们就没有新城王氏家族良好的家训门风,就没有家族的世代辉煌与荣耀。

  阃范传后世

  王重光(1502-1558),嘉靖二十年中进士,历任工部主事、户部员外郎、云中佥事、上谷参议和贵州布政使左参议,赠太仆寺少卿。王重光在外地做官,操守家业、教育子女的重任便落在夫人刘氏身上。刘太淑人教子有方,八个儿子,两个夭折,六个功成名就,留下了刘太淑人九十岁大寿时“十笏公齐拜祖母”的美谈。

  翰林编修、礼部右侍郎郭正域撰写的《刘太淑人传》中记载,“泺川公(王重光)起诸生,家贫嗜学。太淑人每夜篝灯,从傍作女红,伴诵读,夜分乃罢,五鼓起,亦如之。太淑人在家事舅姑,脱簪珥,办旨甘(美味),啖蔬粝,不为苦。”文中还提到,“岁欠施粥,以饭及饥人。”她自己苦于粗茶淡饭,还能岁欠施粥,帮助穷人。这种周济天下乐善好施的精神,让后人领略到她博大的胸怀和金子般的心肠。她去世前告诫子孙“不要做有损自己声誉的事情,辜负了前人。做事不要心怀二心,一事无成”。官至户部左侍郎的次子王之垣将母亲刘太淑人的言行绘制成《阃范图》,用来教育后世子女。

  “国法不可玩”

  王象贲(1555-1600),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他廉洁自律,秉公执法,精通音律,有古大臣风范。夫人毕氏,淑慎端庄,出身名门,为工部尚书毕亨的孙女,自幼精读《史书》、《女则》。王象贲在家服侍祖母刘太淑人,毕安人随视起居,朝夕陪伴在侧,极得太淑人的欢心。晚上则在灯下做女红,陪伴夫君读书,把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太淑人看在眼里,喜在眉梢,说象贲得到了贤内助。

  王象贲的初任为御史台,与毕安人住在官邸。毕安人秉持妇德,谨慎有加,常常规劝夫君“国法不可玩,人心不可伤”。王象贲以其卓越的政绩在朝中颇有名望,背后是毕安人默默无闻的支持和帮助。

  “升沉非所计”

  王渔洋年幼时与诸兄读书家塾。每自家塾归,母亲孙夫人总会问道,“儿辈今日读何书?为文章当祖父意否?”读书至深夜时,母亲则常常安排人送饺子以慰劳。在孙夫人及家人的教育督导下,四个儿子三个中进士,有“一门三进士”之说。

  顺治十七年,王渔洋赴扬州任推官。孙夫人送行时说,“汝少年为法吏,吾惧之。然扬,故尔祖旧游地也(崇祯年间王象晋曾任扬州兵备副使)。其务尽职守,以嗣前烈。”要求儿子要像先辈一样恪尽职守,报效国家。

  康熙元年,王渔洋在扬州推官任上,孙夫人曾告诫他“人命至重,汝但存心公恕,升沉非所计也”。王渔洋审理案件时,坚持公正严谨,不畏强权,不徇私枉法。这正应了其母孙夫人对他的劝勉——人命关天,你只要心存公道和宽恕,升官或降职不用放在心上。

  脱簪赠佩助友

  王渔洋的夫人张氏,邹平人。宋荦《西陂类稿》中记载张宜人“事翁姑至孝。相夫以敬,御下以慈。其周恤公之戚友族党有脱簪赠佩之风”。又说“廿余年甘苦忧患与(渔洋)共”,“其卒也,(渔洋)悲悼逾至。自赋挽诗数十首。”宋荦的记叙,并不虚传。夫人死后,王渔洋怀着极度悲痛的心情写了《诰封宜人先室张氏行述》的悼文。在悼文中以字字血、声声泪的悲情记叙了夫人的懿行美德及高尚情操和感人品德。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

  一官长物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

  这是王渔洋写给夫人的三十五首《悼亡诗》之一。福建友人许天玉侨居扬州,生活贫困,王渔洋曾给予接济。这一年,许进京参加会试,没有资费,无奈之下找到王渔洋。王渔洋虽在扬州为官,但俸禄之外不贪一钱,常常囊中如洗,夫人将自己腕上的手镯赠给他。这不仅显现了渔洋先生的清正廉洁,同时还让人体会到温柔敦厚的夫人是如何慷慨解囊、济困扶危的。(王心睿,新城王氏家族十九世,王渔洋纪念馆副馆长)

何成:新城王氏的门风

  新城王氏的家训体系客观上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族秩序,保证了家族的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

  新城王氏严厉的家教与家法,形成了“门庭清肃”的家风,也树立了良好的家族形象。王之垣《历仕录》载,“予平日不嘱托私事,故入仕亦不徇人请托……万历十一年(1583)回乡,又书一帖于厅事云:誓不说事。迄今十四五年,乡人亦无求托者。万历十八年(1590),乡人平日不往来者约三百人具轴礼为太夫人庆寿。予与作首罗君轸云:'某平日不管人家闲事,何敢劳诸君?’罗云:'正以公不说事,不害人,大家阴受其赐,所以来也。’”特有的家教决定了特有的门风,并逐渐成为一个家族的标志,进一步影响整个社区、整个地域的社风民风。

  另外,“惟耕惟读”也是新城王氏家规的一个重要特点。明清之际,随着家族组织的日益平民化,耕读传家被人们视为最为理想的家风。《池北偶谈》载:“先祖方伯公年九十余……尝揭一联于厅事云:'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这种“惟耕惟读”的家风对于新城王氏的兴盛有着重要的意义。顺应时势,进而博取功名;归去来兮,退而株守田园。在中国古代以家族制度为中心的社会里,有准备的家族总是较为适宜生存和兴盛的。(何成,历史学博士)

处世篇

劝学篇

为政篇

修身篇

治家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