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新城镇

 墨香笙樵 2018-12-17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新城镇——清身洁己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118《记住乡愁》第三季第十二集)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wbr>新城镇——清身洁己

这一天,山东新城镇的大集如约而至,小小的古镇里开始热闹起来,2000多家商户密密匝匝地分布在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四个集市,时令的蔬菜瓜果,古老的瓷器铜盆,人们的一切日常所需,在这里几乎都能买到,这样热闹的场景,已经在古镇延续了数百年。如今,虽然古镇人家的门口就是商场超市,但每逢农历三、八,人们依然会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在拥挤的人潮中,完成一桩又一桩的买卖。对于新城人来说,这每月六次的大集,就像是十里八乡的人们,共同赶赴的一场盛大约会,隆重而欢快。

记者蔡丽娜:“乘着小船,穿梭在纵横交错的河道,和茂密丛生的芦苇间,听浆声呢喃,看水鸟翩跹,就好像置身于一幅静谧悠远的画卷当中。马踏湖依傍着新城镇静静地流淌,它带着新城人丰饶的物产,也赋予了新城人不一样的聪慧和灵性。”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的新城镇依山傍水,相传,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为了会盟诸侯,炫耀武力,曾在这里建起一座戏马台。各地战马蜂拥而至,马踏地陷,在戏马台旁生生踩出了一片湖泊,就是今天的马踏湖。由于马踏湖水草丰美,物产丰富,出产的白莲藕更是名闻天下,于是,人们纷纷来到此地安居乐业,绕着戏马台建起了一座新城,“新城镇”由此得名。时光流逝,当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丽景象,如今早已消散在历史的时空中,但火热沸腾的百姓生活,却一直留存在古镇里,一栋栋红瓦白墙的建筑沿街整齐排列,彰显着古镇的生机与活力,一座座明清建筑隐匿在古老的街巷中,向往来穿梭的人们述说着,这座古镇厚重的历史和绵延的文脉。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wbr>新城镇——清身洁己

明清时期,新城镇文风达到鼎盛,曾出现72位进士,在史书记载中,这些出仕为官的新城人,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古镇里一座座雕梁画栋的牌坊,见证着他们当年的丰功伟业,也把“清身洁己”的文化基因,融入进这座千年古镇,影响着今天的人们。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wbr>新城镇——清身洁己

记者蔡丽娜:“在新城镇,最先吸引我的,就是身后这座精美的砖牌坊,‘四世宫保坊’。它是为了表彰兵部尚书王象乾保卫明朝有功,经万历皇帝特许建造而成的,并追封其祖上三代,所以被称作‘四世宫保坊’。历经400年,‘四世宫保坊’,就像是一位静默的世纪老人,见证了新城王氏家族的荣耀和古镇的变迁。”

元末明初,王氏家族从山东诸城县迁到了新城镇,他们世代繁衍,耕读传家。四世祖王重光,是家族中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明朝嘉靖年间,王重光任户部员外郎,被派往江西九江主持地区贸易税务。九江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商贸往来极为繁盛,被称为“利薮”。当地一些富商投机经营,垄断来往货船,更与当地官员相互勾结,盘剥百姓,这种混乱的局面,让刚刚上任的王重光大为震惊。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wbr>新城镇——清身洁己

新城王氏18世孙王锡安:“了解了百姓的疾苦之后,他就下决心,将九江的官商之间的不良风气,彻底地根除。”有一次,王重光发现九江米价突然飞涨,很多百姓从早到晚身背米袋四处买米,可是跑遍大街小巷也买不到一粒米。当时,所有米店都大门紧闭,挂着“米已售完”的牌子,任由那些饿着肚子的百姓徒劳敲门。经过调查,王重光发现,是几位当地富商,事先将大量的米囤积了起来,故意制造粮食紧缺的假象,让百姓产生恐慌心理,他们好从中牟取暴利,知道真相后的王重光非常愤怒,下令严查此事。新城王氏18世孙王锡安:“正在这时,有一位商贩来拜见王重光,并且携带了一此礼品,就说如果粮食卖完之后,得到利润咱们可以分享一部分。王重光听后勃然大怒,当众就把这位商贩带来的礼品,投入到大江当中。”王重光拒收贿赂,秉公办事的消息传开后,当地百姓纷纷拍手称快。在他的治理下,九江的商业市场变得井然有序,造福了一方百姓。

155856岁的王重光病逝,嘉靖皇帝感念他为官清廉,勤勉一生的功绩,御笔亲书“忠勤可悯”,并命人在他的故乡山东新城,建造“忠勤祠”以示祭奠。至今,“忠勤祠”内还存有一快公诔碑,刻着当年前来祭祀过王重光的970位官员的名字,首辅张居正等人也在其中。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wbr>新城镇——清身洁己

王重光不仅以身示范,更为后世子孙确立了行为规范。他定下了一条有关“道义”和“读书”的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镌刻在石墙上的家训,时刻提醒着后人,只有提升自身修养,力行道义之事,做到清身洁己,才能光明磊落,走入人生的正道。 

记者蔡丽娜:“清廉、自律是新城王氏家族30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秘诀所在,他们不仅用严格的家风家训,规范子孙的行为,在庭园的设计上也处处体现了长辈的良苦用心,时刻鞭策后世子孙不能忘记‘清身洁己’。”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wbr>新城镇——清身洁己

新城镇的“忠勤祠”内,至今藏有一块石雕屏风,上面雕刻着一只名为“《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wbr>新城镇——清身洁己”的巨兽。传说,这只天界里的神兽,生性贪婪,吃尽天下美味,还想去吃天上的月亮,最终吞月不成,坠入海中溺水而亡。王氏族人把这块石屏摆在家中,就是为了时刻教育和警醒后人,要戒除贪念,遵守道义。

山东大学教授王小舒:“这个道义,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自己,做人要严格对待自身,叫‘洁己’,我们现在又叫‘清身洁己’,严格要求自己。第二,要有兼济天下之心。”在良好家风影响下,新城王氏人才辈出。王重光之后的300多年间,家族内共出过进士30名,举人52名,出仕为官者100多人,有着“齐鲁第一进士家族”的美名。其中,王渔洋更被后人誉为“一代廉吏”。世代受人敬仰。

王渔洋是新城王氏的第八世孙,清顺治十七年,王渔洋出任扬州府推官。那时的扬州历来有着“迎春琼花宴会”的旧习,州府官员自上而下全部参加,每逢“琼花宴”,歌姬骑马在前面引导,官员们乘轿而行招摇过市。赏花回去之后,再大肆宴饮,这样的活动,不仅劳民伤财,更成为当地官吏敛财的借口。恪守“道义”家训的王渔洋,对此深恶痛绝。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wbr>新城镇——清身洁己

一天夜里,高邮县令赵任发到府上拜会王渔洋,邀请他共赴“琼花宴”,并告诉王渔洋,既然同门为官,有好处理应大家均沾。但让赵任发没有想到的是,王渔洋不仅不为所动,还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新城王氏18世孙王锡安:“赵任发这时觉得利诱不行,就威胁说,咱们地方官都去参加这个‘琼花会’,你自己不去,你改变不了这种现状,你还得罪了咱地方官。王渔洋一听大怒说,好,你来得正巧,我正要去捉拿你呢!于是命人当即把赵任发给逮捕了。”

不逢迎权贵,不惧怕威胁,多年来奢靡铺张的“琼花宴”,在王渔洋的手中一夜之间便被废除。他的举动为当地官场,注入了一股清廉之风。王渔洋在扬州为官五年,不拿一分不义之钱,不收一份他人之礼,离任时只带走了几十箱书籍。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wbr>新城镇——清身洁己

为官45年,王渔洋始终坚持着“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处世之道。康熙三十六年他的儿子王启《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wbr>新城镇——清身洁己出任唐山县令。临行之前,王渔洋把自己为官数十年的经验总结出来,亲笔手书《手镜》一部,让儿子时时刻刻带在身边,反复诵读。王锡安:“‘春秋课农,须身亲劝谕鼓舞之,尤须减少驺从,自备饮食,令民间不惊扰’。就是每到春天秋天,去劝导农民耕种田地的时候,要亲自去帮助。并且鼓舞他们及早地从事农耕,尤其要减少随从,自备干粮、水,让民间的老百姓不感到有所惊扰。”《手镜》箴言五十条3009个字,从日常用度到为人处世,从刑罚宽严到与民休戚,既是王渔洋对于王氏一族,家风祖训的提炼,也是他对处世之道和立身之本的人生总结。山东大学教授王小舒:“王渔洋他的这个家训,我以为在新城王家可以算到了一个集大成的这样一个境界。在‘清身洁己’方面,比道义方面,又有了内涵深化的趋势,包括对自己,包括对家属,包括对老百姓的关注,特别讲要与民同休戚,形成了新城这个地区的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氛围。”

心似明镜,方能时时反躬省察,不存私念,不做错事。心有明镜,方能点亮心灯,不走暗路,身有正气,这也是王渔洋把书名定为《手镜》的寓意。一部《手镜》留传千古,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代的新城人。为了纪念王渔洋,古镇人把他在扬州城勇斗贪官的故事,改编成吕剧《夜斗》传唱至今。“管他是巡抚,还是天王,国法无情恢恢网……”古老戏台上的声声吟唱,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丝弦锣鼓声中蕴藏着的是精彩的故事,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记者蔡丽娜:“通过戏曲的传唱,和一代又一代人之间的口口相传,王氏家族‘清身洁己’的美德,在新城古镇传扬开来,从事着不同营生的新城人,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清正、自律的品格。做官如此,经商亦如此。”

新城镇自古以来就是商贸重镇,明朝时就成为“鲁中七大市”之一。当时镇上共有100多家商号,店铺林立,往来商队络绎不绝。耿家大院坐落在新城古镇的东南角上,民国初年,耿氏家族开始经营工商业。耿家第十六世孙耿筱琴,在济南、徐州、上海等地,先后创办了“庆和永”布庄,生意十分兴隆。1934年初春的一天,耿筱琴去一家布庄视察,店掌柜向耿筱琴汇报店铺近期情况时,顺便跟他提起了一件小事。新城耿氏21世孙耿嘉鸿:“昨天卖了两匹布,这两匹布质量不是很好,但是才来的店员就把它当好布卖了,效益一下子就提高了两三倍。”当时掌柜显得十分得意,笑着说,以后店里可以多进一些次品布来卖了。虽然只是个玩笑,但耿筱琴听后却非常生气,他不仅训斥了掌柜一顿,还命令他必须找到那位买家,把次品布给换回来。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掌柜才终于找到了那位顾客,可是当时那批布已经被用掉了。知道这个情况后,耿筱琴依旧按照正品与次品布之间差价的三倍,对买主进行了赔偿。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wbr>新城镇——清身洁己

为了杜绝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也为了教育子孙,耿筱琴定下了严格的家规。王锡安:“我们祖宗上有一个规定,你在外边有对不起人家的事,你要犯了错误,不准你进入我们的家谱,也不准埋到我们的祖坟里”。因为有着良好的声誉,“庆和永”的生意越做越大,后来,新城镇的商户们,一致推举耿筱琴担任了新城商会的会长,一干就是20多年。在这期间,耿筱琴不仅严于律己,也要求其他商户们不能见利忘义。直到现在,新城镇的众多商户们,无论生意大小,依然严格遵守着这样的商业规则。

每天天刚蒙蒙亮,53岁的魏国庆就开始忙碌起来,他要将头天晚上做好的豆腐切块装车,开始这一整天走街串巷的叫卖生活。魏家的豆腐作坊,就在“四世宫保坊”南面的巷子里,小时候,父亲常常指着牌坊,给魏国庆讲王渔洋的故事。跟着父亲学做豆腐后,老人家也常在他的耳边叮嘱,做生意“不能缺斤少两”,“不能多收人家的钱”。由于魏家的豆腐卖得实诚,味道又好,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喜欢上了这一口。新城镇居民:“分量是很足的,就是宁愿多给点儿,不能少给了。”新城镇居民:“也不缺斤短两,也挺好吃,挺实在。”

在魏国庆看来,用心、实在是做好豆腐最重要的秘诀。市面上卖的黄豆,好一点的两块六毛钱一斤,次一点的两块两毛钱一斤。每一次,魏国庆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买贵的黄豆。新城镇居民魏国庆:“你要说用那种价格稍便宜的豆子呢,一个是达不到生长期,它就不饱满,还有被雨水浸过的,所以这样做出来的豆腐,你就是洗,也去不了这个味儿,从老辈传下来的就是用好的,做好的豆腐。”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wbr>新城镇——清身洁己

卖豆腐的人都知道,出豆腐之前,可以先把豆浆上的一层皮挑起来,做成油豆皮,单独拿出去能卖不错的价钱。但是油豆皮被挑走后,豆腐的营养成分就会有所损失。做了大半辈子豆腐的魏国庆,很清楚油豆皮的价值,但他却一直遵循着自己内心的取舍之道。记者蔡丽娜:“就很薄,很透亮。”魏国庆:“就是发亮啊,你看了吗?”蔡丽娜:“那您这个也是到时候给收起来之后,拿去卖吗?”魏国庆:“不,原来从老辈传下这个传统来,咱就是实心实意地做。营养价值高的东西让老百姓吃到嘴里。”

魏国庆把自家的豆腐取名为“渔洋豆腐”,就是要鞭策自己一定要对得起王渔洋“一代廉吏”的好名声,绝不能给老祖宗脸上抹黑。魏国庆:“咱不能把老辈这个精神丢了。我父亲从小就教育我,做人就像做豆腐一样,清清白白的,方方正正的。”

在新城古镇,像魏国庆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坚守着祖辈传下来的做人准则。清清白白做人,规规矩矩做事。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wbr>新城镇——清身洁己

王学东的父亲王树德,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只要病人有需要,无论深更半夜,还是节庆假日,他都随叫随到,而且只要是能用五毛钱看好的病,他也绝不会让病人花六毛。王学东记得,有一次,父亲因为不小心算错了账,多收了邻村一个村民两毛钱。新城镇居民王学东:“(父亲)让我给别人送去,因为当时天也下着雨,而且我还急着吃完饭以后我得回学校,所以说,我就说是没空,我父亲说那你不送,我得送了。结果因为下雨天路滑,他摔了一跤,摔得全身是泥。”王学东的父亲没有半点怨言,而是告诉儿子,这样做了,他才能心安。从医50年,这位老中医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但他自己却因为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去世了。王学东永远记得,王学东永远记得,父亲出殡的那天下着大雨,可十里八乡的百姓,还是自发赶来送王树德最后一程。王学东:“我父亲从小教育我,要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做什么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父亲的教诲伴随着王学东一路成长。由于新城是建筑之乡,和很多镇里的年轻人一样,王学东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经过20多年的打拼,如今事业小有成就。

几年前,他负责的一项工程进入质量验收阶段。王学东:“有一个工程上的分包商,上我办公室送资料,我打开那个档案袋一看,里边有几份资料,然后有一个红包,里面有3000块钱。说实话,那时候3000块钱对我来讲,那可是基本上一个月的工资,但是咱又一想,这种昧心的钱可不能要啊。”确保工程质量,不仅是建筑行业的道德底线,也是一条法律的红线。最后在王学东的坚持下,分包商只能收回红包,配合地接受了各项质量检查。如今,王学东已经连续三次获得“全国优秀项目经理人”的称号。每当公司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时,他都会讲述新城王氏的故事,让年轻一代懂得,唯有清白做人,规矩做事,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wbr>新城镇——清身洁己

每年春秋两季,新城各大家族都会举行祭祖仪式,在外打拼的新城人,无论多忙都会赶回家乡。祭祖仪式上,人们一起诵读历代先祖家训,一代代的新城人就是用了这样一种最质朴、也最虔诚的方法,向后世子孙传递着祖先“清身洁己”的处世美德,并让这样的道德规范时刻激励着自己,不断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