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永不拓宽的马路① | 溧阳路:没落的贵族

 关福 2016-06-14

海派文化到底体现在哪里?毋庸置疑,拥有上海特色建筑和风貌的街道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为了保护这些具有历史风貌的街道,上海颁布了《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保护道路规划》,规定对12个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内144条历史风貌保护道路进行“原汁原味”的整体规划保护,其中64条道路列为“一类保护道路”,俗称“永不拓宽的马路”,这当中,就包括溧阳路的北段。



这段幽静而美丽的街道,就在在车水马龙的四平路和热闹喧嚣的四川北路之间。春末的午后,阳光透过密密的梧桐树叶,撒在两旁灰砖红瓦的一排排老洋房上,如果不细看,颇有一种走在老上海的感觉。然而,只要稍稍走近一点,就会发现这些老洋房大多已经破败不堪,如同没落的贵族,虽有光鲜的历史,如今却已败落。


溧阳路,原名狄思威路, 1943年租界收归国有后更名为溧阳路。它南起黄浦江畔虹口港,北迄四川北路,中间一段被后建的四平路“拿走”,结果被分为了不相交的两段。在四平路和四川北路之间的这段长约600米,聚集了48幢民国时期建造的花园洋房,也曾是不少名人的故居聚集地。



在四川北路和四平路之间的溧阳路北段两头的路牌


48幢花园洋房


溧阳路上的老式洋房始建于1913年,为租界高级职员的独立式双拼住宅,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红砖建筑的特征,代表了早期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的典型风格。



被某单位改建过的花园洋房,依稀可看出当年的模样 


洋房的正立面采用拱劵式外廊,四坡歇山式屋顶,红瓦屋面上设双坡老虎窗,清水青砖墙面嵌红砖带饰,砖工考究,每扇窗还有木制的百叶窗,十足英伦范儿。整栋花园别墅的面积大约700平方米,光花园面积就有近400平方米。整栋楼上下2层,加上屋顶阁楼也可以算作3层。从花园小铁门进入后,首先看见的是内阳台,现在大多已被新增的住户封起来改为了“阳台间”。“阳台间”再往里就是客堂间,面积50多平方米,大多被分为前后两间客厅。客厅后面是厨房间,厨房间有北窗。经过客堂间旁边的过道通过木楼梯来到二楼,看到的就是正房寝室,又被称为前楼,加上过道面积总共有70多平方米。朝北二楼半的亭子间为佣人房,面积也有近30平方米。二楼再上去就是阁楼,阁楼有“老虎窗”。


溧阳路花园洋房最初的住户大多是贵族后裔、文士达人、商绅白领,曾是闹中取静、颇为体面的安稳居处。解放后,干部、平民、工人替代了一部分失势旧族,成套洋房也被分拆、隔阻,拥塞进了最多的房客,内部早成了72家房客。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了,小辈们长大飞走了一批,改善住房条件又走了一批,于是花园荒芜了、房子破败了,溧阳路也沉寂下来。这些洋房,房龄最长的已有百年,短的也有近90年。如今如蒙尘的珍珠,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光鲜亮丽。因为保护不善,原本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大多损坏严重,屋面普遍渗漏水,外立面失去原有风貌。斑驳的外墙、生锈的铁门、堆满杂物的花园和楼道、内里被分隔得支离破碎的房间、踩上去咯吱作响的楼梯、昏暗潮湿的房间,无一不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溧阳路上的洋房,大多如此楼一样外表破败。



内里如同72家房客般杂乱。


走进溧阳路边的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听员工介绍说,这里的房子目前没有出售的,一来,早就有传闻政府要改造这些老洋房,大多数业主等着拆迁;二来,房屋内部确实破旧,很少有人愿意购买,因为如果不是整栋出售就只能购买其中某间的居住权,这就意味着无法对房屋外表做出任何整修。而租借的话,这里的价格倒是不算太高,一间朝南正房大约3000元左右,但需煤卫合用。


隐藏着众多名人故居


鲁迅藏书室(溧阳路1359号)




这是一幢红瓦灰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三层楼房。1933年至1936年间,鲁迅曾以内山书店店员镰田诚一的名义租下此屋,藏书约6000册,其中包括瞿秋白文稿、柔石的遗著及纪念物等。1936年鲁迅逝世后,许广平迁居,藏书室的藏书也一同搬走。建国后,鲁迅绝大部分藏书由北京鲁迅故居保存,故上海鲁迅藏书室未曾恢复。藏书室现为民居,外观已有改变。


郭沫若旧居(溧阳路1269号)




1946年5月至1947年11月,郭沫若居住在此。1946年8月,邓颖超等曾在此招待文化界人士;11月,进步文化人士曾在此为朱德同志60寿辰举行庆祝会。该楼现为民居,外观如旧。


贺子珍旧居(溧阳路1267号)




这座楼房,正是当年贺子珍来上海后的第一个落脚点。解放后,毛泽东曾托陈毅照顾贺子珍;在贺子珍搬进湖南路市委招待所之前,就住在这里。而这栋房子也有来历,是陈毅在上海做生意的一位哥哥的。


金仲华旧居(溧阳路1156弄10号)




著名报刊编辑金仲华,浙江桐乡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先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任职。曾协助胡适之主编《东方杂志》。1934年任《世界知识》半月刊总编辑,参与创办《大众生活》、《生活日报》,《永生》、《抗战》、《全民抗战》等报刊。后任香港《星岛日报》主编,并加入保卫中国同盟。抗战胜利后,任上海《新闻报》总编辑。解放后任《文汇报》社社长、上海市副市长,兼上海市首任体委主任。


曹聚仁旧居(溧阳路1335弄5号)




该楼为坐北朝南二层楼石库门里弄房,建筑面积232平方米。抗战胜利后至1950年8月,曹聚仁居住在此,从事新闻、教育工作。期间,他在此楼里先后编写了反映抗战历史的《大江南线》和《中国抗战画史》,后者出版后引起轰动,后来成为东京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物证之一。此楼现为民居,外观如旧。


陶希圣故居(溧阳路1084弄4号)




陶希圣(1899—1988),曾任汪伪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后与高宗武逃赴香港,揭露汪日签订卖国密约内容。此后任蒋介石侍从秘书,起草《中国之命运》,任《中央日报》总主笔,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如今此楼也为民居。


关紫兰旧居(溧阳路1333弄1号)




关紫兰(1903-1986)出生于上海,广东省南海人。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画坛颇富才气的女画家之一,我国早期杰出的油画家,著名杂志《良友》称她为油画家中的“佼佼者”,更是民国时期有名的美女加才女。上张图大家看看,完全不比当时的电影明星差——




路上有趣小店


整条溧阳路上,在其北侧的大部分路段,是虹口文化名人墙,分别刻录了鲁迅、郭沫若、丁玲、冯雪峰等历史文化名人名言录,再现了岁月的足迹,勾勒出进步文化的不朽和珍贵。而在马路的南侧和溧阳路靠近四川北路的那头,则有一些有意思的小店。


开在鲁迅藏书楼的小店


在鲁迅藏书楼所在的溧阳路1359号一楼,如今开了一家小店,卖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商品,比如化妆品、烛台、坐垫、香料包、花瓶……东西看上去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当然,你也可以坐在院子里,要一杯老板亲自制作的咖啡或饮料,价格不贵,味道却真心不错。






老板姓佘,看起来四十多岁。他八年前就租下这里开店了,如今来光顾的大多来是住在附近的老客人,据说,昨晚就有一批客人在这里聚会,一直弄到凌晨1点才结束。


聊起来,他居然对民国历史如数家珍。他说,这里就是当年鲁迅的藏书室,但并非以鲁迅的名义租的,而是以内山书店一个日本职员的名义租的。而且,并非只租了二楼一间,而是整栋楼都被鲁迅租下来了,他还常常带着儿子周海婴到这里看书,有时还住在这里的三楼。说实话,对这点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他还说,鲁迅当年收入其实颇高,在几家大学兼任教授,稿费也数目可观。只不过,鲁迅为人低调,衣食住都比较简朴。鲁迅最舍得花钱的,除了买书,就是花在出行上。据他说,鲁迅出门几乎从不走路,要么叫黄包车,要么叫出租车,日常用品也喜欢使用日本货,还常常叫车带着许广平一起去看电影。


有院子的咖啡店


在溧阳路1208弄5号,前几年开了一家名为溧园的餐饮店,店的前门在溧阳路上,后面则在1208弄的弄堂里。不过一年多以前改为了如今这家咖啡店。店主是一位北方大姐,她说自己一直对研究吃、喝感兴趣。听说原来的老板不打算做了,就把这里盘了下来。




从溧阳路上开门进入小店,是一长溜的吧台和店主的操作台,穿过吧台旁的走廊,可以来到后院,那里被店主布置得挺有情调:三四张木桌,一间小包房,外面还有一座假山和一个鱼塘。坐在院子里,听着音乐喝杯茶,别有一番感觉。


名字特别的理发店




这家理发店叫“这厢有理”,里面没进去,但觉得这个名字挺特别。开在沿马路某幢洋房的一楼。


立新油酱商店




这家店位于溧阳路1382号,据说是上海滩现存最老的油酱店,还保留着零拷的传统,甚至还可以看到老上海拷油的“油坦克”。前几年曾经有不少老上海人特意来这里买油,就为了重温儿时拿着空瓶打酱油、提着空袋子装米的记忆。然而这次我去晚了,店已打烊。听旁边店里的人介绍,这里如今已不再卖零拷油了,而成了“无碘盐专卖店”。看来,上海最后一家零拷油酱店也消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