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方舟,1940年5月生于山西省壶关县,1950年随父迁居包头,在那里读完小学和中学, 1959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先后在展览馆、报社、群众艺术馆工作多年。1973、1975、1979三次参加全国美展,1980年加入中国美协,1982年转向美术理论研究,1984年调入内蒙古美术家协会,1988年被选为美协副主席,199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1995年后以批评家和策展人身份主要活动于北京。 历年发表理论和评论文章约两百万字,出版文集有《走向现代-新时期美术论集》、《多元与选择》及专著《吴冠中》,多次独立策划或参与策划重要的学术活动和担任展览的学术主持。2002年主编《批评的时代》三卷本批评文集,2005年筹建并主持《中国美术批评家网》(现改名为《中国艺术批评家网》),2007策划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并担任组委会主任。 自1982年以来发表理论和评论文章约计一百多万字,1995年以前的文章主要收在《走向现代-新时期美术论集》、《多元与选择》两本文集与专著《吴冠中》之中。1996年至2005年发表的文章收在《中国现代美术理论家批评文丛·贾方舟卷》中。先后多次参加全国或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担任全国性大展的评委,先后策划、主持《中华女画家邀请展》(1995)、《中国艺术大展·当代油画艺术展》(1997)、《世纪·女性》艺术展(1998)、《此岸·彼岸:吴冠中艺术50年经典回顾》(新加坡)、《水墨新锐年展》(2005-2009五届)、《走进798:吴冠中2007新作展》,《2006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第四届成都双年展》(2008)等;此外,还主编了《批评的时代》三卷本批评家文集(2003),创办并主持了《中国艺术批评家网》(2005),策划了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2007)并担任了第一届组委会主任和轮值主席、主编了《2007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批评文集》,与朱青生、殷双喜等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艺术批评基金,并担任基金第一届管委会主任(2009)。 作为第一代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家,贾方舟十分看好当今批评界的年轻力量。这些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青年批评家们,在短短的几年间开始崭露头角,给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带来了活力和朝气。 对于年轻批评家的发展,贾方舟表示了肯定。“我把现在的青年批评家称之为第四代。这些年轻人的功底、眼界和学术水准都很高。因为他们学习的外部环境宽松而开放,很多人在学习期间就开始写文章,进行策展。他们一边完成学业,一边参与当代艺术活动,有很强的参与感。 贾方舟对于正在发展中的青年一代批评家们提出了自己的希望。他说,作为一名批评家来说,最重要的品质是对艺术现象、艺术潮流、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的敏感,因为批评家是在“低空飞行”。如果说从层次上讲,处在哲学、美学、艺术学的理论家是在纯理论层面的研究,但批评家不同。批评家虽然也需要有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系统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批评家需要一种对正在发生的现象的高度敏感度。因为他们是处在理论的运用层面需要直接和艺术家打交道的人。他要关注的是一个艺术事实的成型过程。这时如果不具备敏感,就无法把握最重要的东西和发掘那些有发展潜力的艺术家。 同时,贾方舟也希望年轻的批评家们要明确艺术发展的脉络。从中寻找具有美术史意义的优秀作品。“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应该怎样走下去,会有多少和哪些可能性。这是批评家和艺术家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我希望这些年轻的批评家与艺术家一道,能够在自身传统和生存现实的基点上,为中国当代艺术找出新的发展方向。” 壶关老乡点下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