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智者乐水长相依

 诗外桃袁 2016-06-14


  百家之水

 
 

  老子是第一个以“水”来比喻说理的伟大思想家。在他的眼里,水就是“道”,水就是“一”,水就是“无”。《道德经》曰:“上善若水,夫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奥妙无穷、费人猜测的“玄”是象形字,指水流的漩涡。《老子》所说的“众妙之门”或“天地之根”,或者叫作“万物皆出于水复入于水”的水本论。这就是道家的黑白二分互含且呈循环前进动态的“太极图”来源。

  

  水,有容乃大,可纳百川;水,善莫大焉,可示百姓。水实在是一种外柔内不柔的自然造化,“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水有活力,不舍昼夜,一往无前;水有品性,动静平和,刚柔相济;水有气度,清洁自好,荡涤污浊;水有情怀,滋润万物,和谐共处。

  

  老子之后,诸子百家侃侃而言,遂成绵延不绝的“水文化”理论。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即水,此乃“逝川”之典故由来。两千年前孔子教诲弟子时,指着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他将一门生命的哲学留给了后世,让我们去细心地领悟个中真谛。

  

  孟子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善。”这就是所谓的“性善论”。

  

  庄子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天德之象也。”水的一“清”二“平”,真是功德无量,即天道。

  

  管子曰:“水,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他堪称环境生态学的祖师爷。

  

  荀子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为中国最早提出“民主”思想的人,实在难能可贵。

  

  孙子语:“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取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吕子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此即“生命在于运动”的原版。人的生命,正如细水长流,源源不绝。

  

  正是:“圣人化世,其解在水。”为君者可行垂拱而治,故天下安定;为臣者可恩泽施于人,则名声遐迩;为民者可清心寡欲,以乐享天年。

  

  诗人之水



  

  清灵灵的水无所不在,犹如一面镜子能映照万象,乃至比拟万物,因此在诗人看来,“水”是一种最具亲和力与表现力的文学意象。

  

  《诗经·蒹葭》中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唐代有个诗人叫许浑,绰号“千首湿”,因为他的诗句之中多带着“水”字,人们吟诵时就会有一种湿淋淋的感觉,比如:“水暖鱼频跃”、“雁来秋水阔”、“雨中耕白水”、“山多水不穷”、“日融春水带冰流”、“暗惜水花飘广槛”、“山行水宿不知远”等等。

  

  “水”可以描摹自然绚丽的景色。比如诗人的展望:“云淡碧天如水”(马致远《天净沙》),写出了秋日天空的明净与高远;“春来遍是桃花水”(王维《桃源行》),则写出了春季河汛的灿烂与壮阔。前者如碧玉,后者似桃花,色彩感觉是迥然不同的。又如描绘夜景:“天阶夜色凉如水”(《秋夕》),杜牧是从“凉”的触觉来感知的;而“月光如水照缁衣”(《惯于长夜》),鲁迅则是从“照”的视觉来感知的,两者各得其宜。

  

  “水”可以形容人类复杂的感情。你看:这水是有情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可这水也是无情的——“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苏轼《梦中得小诗》)。又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之喜在于友情的真挚;然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之愁在于家国的破亡。

  

  陆游生于水乡绍兴,常常借水来抒情,传达自己的心灵体验:“铁骑无声望似水”,是收复中原的渴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是坎坷仕途的困惑;“沛然要似禹行水”,是秉承传统的坚韧;“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是怀旧思亲的缠绵;“不饥不寒万事足,有山有水一生闲”,是自得其乐的安恬……

  

  理学之水



  

  《近思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编写的一部重要的理学入门书。水之灵动自由,充满机智与活力。在朱熹的眼里,“心犹水,性犹水之静,情犹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于是常常以水做比喻来启迪学生。

  

  如《观书有感(一)》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观书有感(二)》中:“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为什么巨舰能轻松航行呢?因为须有“春水”的推动,即学习方向与方法的正确,使得心中的疑问豁然开朗啊!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诠解:“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君子要像有本之水那样,立于儒家之道这个根本,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源泉;水之“盈科而后进”的特点,正与君子锲而不舍的修道过程相似。

  

  《传习录》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传授“心学”的语录和书信。他喜欢在水塘边坐,旁有一水井,遂以之向大家喻说修学的道理:“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此喻看似因时因地而偶发,然若联想到朱熹那首著名的“源头活水”之有感诗篇,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水有行止,即为动静。心灵的变化,也是如此。先生说:“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感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答陆原静书》)

  

  先生又说:“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真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门人黄直录》)他指出心灵的最大障碍,就是私欲。

  

  教育如水,至智至理。正如泰戈尔诗云:“不是锤的撞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禅境之水



  

  禅境如水,无边无境。“一石激起千层水波”。水波在静水中缓缓向远处四周辐射散去,越远圈越大。

  

  激起水波的地方却又恢复平静。但水波碰到远处的石壁,又产生了回波,一圈圈的过来。

  

  佛立潭边,静观水面。静思间,犹如水的折射,因水底深浅不同,水底的石块大小、颜色不同,而波有千层,层有千色。若有阳光照射入水底,则水底则出现纹动,那景致十分美丽。月映禅心水拂琴,清风无意人有情。云是水的梦,水是云的情,一颗禅心,是水云间的影。

  

  禅悟中,忽然有落叶飘飞,一叶落在水面,激起千层波纹。如云似水的天籁之音轻轻淌过内心深处,空灵悠远沁人心脾。云天相依,山水为伴。衣袂飘动,行云流水,丝雨飞花,盈盈含烟,自潭中隐隐而来,氤氲而开,袭云踏雾,掬水泼月,清心涤尘。

  

  人问:“一滴水如何能不枯干呢?”佛陀祖师说:“将它放回大海里。”个人力量有限,集体的力量可以带你排山倒海。个体生命短暂,事业的生命能够使你永垂不朽。

  

  人问:“何处是最好的佛门?”乾峰禅师答:“随处山水皆是。”随缘处处逢好山好水,适意时时得好风好月。人生没有苦乐,一切皆随缘与适意。

  

  人问:“如何能坚固自己的法身?”智会大师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声色败坏在于不知不觉。四季轮换而鲜花不断,细水长流故洁净无声。

  

  人问:“什么样的景色最美丽?”龙门禅师答:“行云,流水,明月,芦花。”“无”是最为丰富的色彩,它囊括了五光十色。“空”是最为博大的境界,它包涵了大千世界。

  

  人问:“生命最好的归宿在哪儿?”龙牙法师答:“绿水青山是我家。”质本洁来还洁去,何须生前为死穷计谋。选择树葬、海葬吧,生命可以得到永远的利用。

  

  青源禅师在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