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为止,掌握平仄体裁的第一个难题——读懂古诗词的平仄字音,便算告一段落,从本篇开始,我们探索的重点,将要转上掌握平仄体裁的第二个难题——熟识古诗词的平仄格式。
第一种要介绍的平仄体裁是新歌行。我们所说的“新歌行”,指的是古体诗演变到唐代,受到近体诗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平仄体裁。这种体裁的作品有个根本的特点,就是整首作品的句子至少有半数属于平仄相间的律句。
平仄相间指的是诗句中间各个停顿的平仄互相交替、轮流出现,不会连续两个停顿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例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前一句句中的第一个停顿“生命”是仄声,第二个停顿“诚可”也是仄声。句脚另有规则管辖,可以忽略不计。句中连续两顿仄声,它就不是平仄相间的律句;后一句句中的第一个停顿“爱情”是平声,第二个停顿“价更”是仄声。句中两顿一平一仄,它就是平仄相间的律句。七字句的,每句的句中有三个停顿,作为律句,同样不能两连平或两连仄。例如“但有/勇士/守疆/土,岂容/顽敌/度边/关”,前一句句中的第一个停顿“但有”是仄声,第二个停顿“勇士”也是仄声,第三个停顿“守疆”是平声,句中存在两连仄,它不算律句;后一句句中的第一个停顿“岂容”是平声,第二个停顿“顽敌”是仄声,第三个停顿“度边”是平声,句中没有两连平或两连仄,它就是律句。前边已经说过,两字构成的停顿,其属性由最后一字的平仄决定。格律诗的句子都是句中各停顿平仄相间的,因而凡具备句中各停顿平仄相间这一特点的句子,也习惯称之为律句。
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著名的新歌行。注意该诗律句的存在,我们给所有律句制成粗黒色: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晓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36句,平仄相间的律句有32句,具备了新歌行的本质。唐代及唐以后,这一类的作品数量甚多,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更属新歌行的代表作。
新歌行可以写成七言,也可以写成六言、五言、四言等,篇幅有长有短,韵脚也不拘平仄,但它们无一例外,都是格律诗产生以后出现的,并且,诗中至少有半数句子是属于律句的。如下:
雨后山容若动,天寒树色如消。目送回汀隐隐,心随挂鹿摇摇。
白蒋知秋露裛,青枫欲暮烟饶。莫问吴趋行乐,酒旗竿倚河桥。
[唐] 陆龟蒙《和胥口即事》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唐]无名氏《无题》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唐]李白《四言诗》
唐代之前的诗歌作品,也会出现不少的律句,有些律句与散句的比例还达到一半对一半,甚至超过半数。这应该如何理解呢?大家知道,古体诗演变到唐代,写作古体诗的人受到近体诗(即格律诗)的影响,把古体诗的很多句子也写成了平仄交错的律句。往往律句会达到或者超过全诗的半数,于是就有了新歌行这种体裁。因此,不能忽略近体诗的影响这个历史条件,不宜把唐代以前的那些有半数或更多律句的诗歌也称作新歌行。那么,为什么唐朝以前的古体诗也会有不少的律句呢?应该看到,律句成熟于唐代,然而律句并不是到了唐代才突然出现的,从汉代之前的诗歌里,也不难找到律句的身影。但唐以前诗歌作品中出现的律句,都不是格律诗影响所造成的,而仅仅是作者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经验的产物,所以,即使有些古体诗,其律句与散句一样多,甚至比散句更多,也不属于我们所说的新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