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 村民万传仓的母亲去世,万传仓在挖墓穴时,意外挖出玉环石铲等玉器石器,埋藏地下5000多年的凌家滩遗址从此面世。 1987年起,凌家滩遗址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但对于这片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的遗址来说,发掘的部分只不过是1/800。 在凌家滩出土的大量玉器中,有一件玉龟。 玉龟由背甲和腹甲两部分组成,分别钻有圆孔,可以穿缀绳索将其固定。 就在这个玉龟的肚子里,同时出土的还有一片玉版。 玉版上刻绘的图案中心,是一个八角星形。 玉龟含玉版,这不就是《黄帝出军诀》等古书里说的元龟衔符、元龟负书出、大龟负图吗? 传说中的洛书因其出于洛水而得名,同时传说的洛书是由神龟背负而出,所以又称为龟书。 “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史记音义》) 龙图即河图,龟书即洛书。 传说未必可信,但故事的核心,即龟与洛书的捆绑关系却提示我们,凌家滩遗址的玉龟玉版很可能与传说中的洛书有关。 而关于八卦的由来,《周易·系辞上》又有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龟、洛书、八卦,这几种信息的关联,莫非就体现在凌家滩遗址的玉龟玉版上? 传说或者神话,或许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原型。 玉版四边上圆孔的数量显然是有含意的,与洛书也有关系,本文不展开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玉版中心的那个八角星形。 一 洛书由1-9的九个自然数构成,传统画法是用黑白点表示数字。 由上图可见,1、3、5、7、9这五个数为白点,2、4、6、8这四个数为黑点。 按阴阳学说,万物分阴阳,数亦有阴阳,其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即洛书中的白点数为奇数,为阳数;黑点数为偶数,为阴数。 将洛书里的阳数与阴数分别标示出来,是一正一斜两个十字形。 数字5居中,而汉字的五又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五,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看五字的甲骨文写法就明白了。 上下各一横,代表天地阴阳,中间一撇一捺交叉,表示天地相关,阴阳相交。或简写为一撇一捺交叉,省略上下各一横。 所以,在洛书里五居中,不仅是数学上的必然(横竖斜向任一组数的和均为15),更有阴阳相交的含义。 现在,如果将洛书中阴数与阳数的两个十字交叉,那么,阴与阳相交的部分就构成了凌家滩玉版中心的那个八角星形。 PS:由洛书九宫相交出八角星形,是冯时先生的发现(《中国天文考古学》)。 二 八角星形就是洛书的九宫,这只是一种推测,事实上,还有象征太阳、代表龟、来自传统织布机轴等不同说法。 但比较而言,从洛书的角度理解,八角星形所蕴含的丰富意义更值得品味。 因为这个颇为简单的八角星形符号,可以将洛书、四方五位、八方九宫、八卦、五行、节气等概念完美地表现出来。 河洛文化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母源,那么,这个表示洛书的八角星形的符号受到古人的青睐就顺理成章了。 的确如此,凌家滩玉版上的八角星形并非孤例,比它更早或更晚的各种出土文物上都大量存在这个符号。
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也能见到八角星形符号,如1990年在河南安阳郭家庄西160号墓出土的弓形马器。 不仅史前时代有,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也大量存在这个符号。
事实上,不独中国有,这个八角星形符号和万字符(卍)一样,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普遍性的存在。 如乌德穆尔特共和国(俄罗斯联邦成员国)的国徽和国旗: 又如英超朴茨茅斯队徽: 再比如200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以色列巴哈伊花园(Bahai Gardens): 另外,八角星在伊斯兰文化中也很常见,但与本文所说的这种八角星有明显区别,其是由两个正方形交错构成,如土库曼斯坦的国徽: 最后,还要注意的一点是,本文所说的这种八角星形,虽然都有八个角,但实际上也略有区别,尤其是史前遗址出土的那些图案,大多数只是指向四个正方向(两个角一组指向一个方向)。 指向八个方向的八角星在出土文物中也有,如坟山堡遗址出土的器盖(未校正的碳十四年代是公元前5700-5300年),与本文所说的八角星形明显不同。
三 将八角星形理解成太阳轮,一方面忽略了其图案中心是方形,或方形中间再有圆形(虽然确实有中心为圆形的例子,如本文题图,但方形居多),另一方面,是我们习惯于将八个角理解成由内向外的指向,这种思维惯性导致我们倾向于认为那些角表达和模拟的是向四周辐射的阳光。 再仔细看看凌家滩玉版上的八角星形。 与其将八个角看作指向四周,不如视为四个指向中心的箭头与井字形拼合更为恰当。 这样一来,井字形构成一个标准的九宫格,四个向内的箭头指示四个正方向。用于方位,是东南西北;用于节气,是两至两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四个正方向与四个偏方向(四正四隅)有差别,这是不言而喻的。 两分两至是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四个节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两至,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昼最长或夜最长;两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 两横两纵的井字形切分出九宫,这一形制在古代政治制度中也有迹可寻。 一是传说的将天下分为九州,《周礼》、《吕氏春秋》、《尚书·禹贡》、《尔雅》等都有记载,虽然州名不尽相同,九州之数却是一致的。 二是从夏代开始延续到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四周的八块地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 夏商时期的税赋是用劳役的形式,即所有人共同耕种中间的公田,其收成属于领主所有,这是八家为井同养公田的井田制。 到周代以后,服劳役变成交租税,又有了九夫为井没有公田的井田制。 九州及井田制的设计是否来源于洛书九宫不好讲,但古人的制度安排讲究顺天而行符合天道是历史上的一大传统,有时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近于教条。 比如天子上班的办公室,曾经是根据四季变化而每个月都不一样的。 据《礼记》、《吕氏春秋》等记载:
那会儿的天子还没有后来的皇宫大院紫禁城,但这办公室看起来也不少,每个月都要换一次以顺应天时。 每个季度分孟仲季三个月,这一年就要搬十二次,再加上中央土的时节还要去正中的大庙大室,得搬十三次。 PS:按后世的五行理论,中央土指辰戌丑未四个月,也就是每个季度的第三个月,但这不就是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吗?按记载来看,季月与中央土月并不重合,那时又是如何分配十二个月的,存疑。 不仅如此,按五行分配,春天居东方,配青色,不光得换办公室,天子穿的衣服、坐的车马、用的旗帜,乃至吃饭用的家伙事儿,所有一切都必须得顺应天时,其他季节也依此类推。比如: 春天“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夏天“乘朱路,驾赤骝,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粗。” 中央土“乘大路,驾黄,载黄旂,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闳。” 秋天“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冬天“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旂,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闳以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