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著里的经典建筑

 stonekoo 2016-06-15

名著里的经典建筑——巴黎圣母院

2016-06-13 卓建棠 大卫欧洲旅游摄影及随笔

迷人的塞纳河畔,一座用石头建起的古老教堂,它曾是多位国王的加冕地,圣女贞德的平反诉讼、戴高乐将军的国葬也都在此举行,还有法国大文豪雨果以它为背景创作的悲剧小说《钟楼怪人》,更令它声名远扬。这座著名的教堂就是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如果说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那么圣母院无疑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巴黎圣母院顾名思义,是献给圣母玛利亚的教堂。人们希望依赖温柔慈爱的圣母,让自己的灵魂升入天堂。



假日清晨,坐在圣母院一旁的咖啡馆,清风拂过,唤醒了正在熟睡的塞纳河,泛起无数细细的水波,掩映着圣母院高高的倩影。墙面上光影与色彩的组合随着时间流逝不停地变幻,让人联想起印象画派大师梵高初来巴黎时,看到阳光的那份喜悦与激动。他后来兴奋地写信回家说“巴黎的阳光是跳跃的!”只可惜晨曦中的圣母院却少有观光客前来欣赏,因为市中心的酒店价格不菲,多数游客会选择住在那遥远的地方,所以只好把美好的时光都浪费在堵车上。


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这种建筑艺术诞生于法国,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又高又尖的外形改变了之前一统欧洲的罗马建筑风格,打破了罗马建筑所强调的比例平衡与和谐美,故意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向上突破的意识。没想到,就是这种离经叛道的建筑很快被传入英国、德国和其它国家,在1214世纪风靡欧洲,成为欧洲建筑的主流。如果说一种建筑风格的诞生有其偶然性,但要能真正流行并得以保留,就一定有它的艺术价值。




 

哥特式建筑艺术有三大特色。一是又尖又高的尖拱(pointed arch),

当时人们天真地认为,教堂建得越高离上帝就越近,自己的祷告也就越能被上帝听到,所以就拼命把教堂往上堆高。可你有没有发现,巴黎圣母院却是个例外,不知什么原因,圣母院主楼的两个大尖顶并没有建完,恐怕以后也不会再建,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整体外观,巴黎圣母院别具一种庄重和沉静的美。



哥特式建筑的另一特色是“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就是建在建筑体外部的斜行架梁。因为要追求建筑物的高度,所以就在墙体外部用这些斜行的辅梁来加以稳固,防治坍塌。飞扶壁上还雕有繁复的花纹和图案,既美观又实用。




玫瑰花窗(rose window)和彩绘玻璃(stained glass)是哥特式建筑的又一特色。因为中世纪百姓没有机会受教育,很多人都不识字,所以图画或故事是最好的教材。当人们走进教堂,看到墙上那些五彩缤纷的玻璃拼图时,就会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和震撼,美好的天堂景象会更坚定他们对宗教的信仰。漂亮的花窗和彩绘玻璃不仅装饰了教堂,也起到了教育民众的作用。


想要欣赏圣母院的尖拱和飞扶壁,最佳的位置是在塞纳河左岸的河堤边。在参观完教堂内部后,我常会沿着塞纳河右岸的河堤漫步,望望钟楼上那些滴水怪兽和思提志stryge),它的样子虽丑陋却可爱,托着腮,津津有味地注视着脚下的巴黎,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接着慢慢走到圣母院后面,这时就可以仔细地欣赏这座古老漂亮的哥特式建筑。我会想象着小说中卡西莫多灵活地在钟楼间攀爬、纵跃的身影,给古老沉寂的教堂流动起一种鲜活的生气。然后从右岸走到左岸,桥头处是个拍照取景的好地方。最后再沿着左岸河堤慢慢走回圣母院正面。在门前的广场地面上,可以看到一个特殊的标记,它是巴黎的“零起点”,从巴黎到某个地点多少公里,就是以零起点来计算的。人们选择圣母院作为零起点的地标,可见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巴黎圣母院,被雨果称为“石头组成的交响乐”,是法国杰出的建筑艺术代表。它千百年来静静地伫立在塞纳河边,默默见证着巴黎的历史变迁、物换星移。


可惜在我的印象中,不少游客因为不是教徒,又不了解欧洲的宗教文化,所以对参观教堂不感兴趣。其实欧洲教堂大都庄严恢宏、雕刻细腻、无论近看远观都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它不仅集宗教、历史、雕刻、绘画于一身,更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我们不妨把欧洲教堂当作一件艺术佳作来欣赏就足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