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四川茶馆(1)

 酒籚2011 2016-06-15

  四川人离不开茶,更离不开茶馆。在巴山蜀水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茶馆。四川茶馆是川人打造的一张独特的名片,更是城乡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

  四川气候养人,川茶功不可没。四川很多地方出茶,且出名茶。正因为如此,川人对茶的爱好超出了常人的想象。那些遍布城乡大大小小的茶馆,无论天寒地冻还是夏日酷暑,人们三五一桌,四六成群的围坐在一起,人手一碗盖碗茶,七嘴八舌地说张家长道李家短,口无遮拦。

  川人心直口快,也许与坐茶馆有关。试想,如果大家围坐一起喝茶,心里却各自怀揣着“小九九”并提防着对方,这茶还喝得出味道?川人热衷于坐茶馆,正是因为喝茶的人不需要提防,大家可以天南地北的海吹,哪怕是信口开河。吹完之后随着茶渣一倒了之,正如谁都不会在乎茶渣的去向一样,又有谁还会计较喝茶时谁说了什么呢。

  四川茶馆虽然都是以卖茶为营生,但由于所选位置和装修档次的不同,可分为茶摊、茶馆和茶楼。一个真正的茶客,并不在乎你对场地装修的好孬,而是十分看重你所卖那碗茶的文化含量和茶汤的味道是否纯正。

  川中大地首屈一指的是大中城市沿江河摆设的茶摊。每个城市基本上都会有一条江河绕城或穿城而过,川人便利用江河两岸的人行道摆设茶摊,少则几十桌,多则数百上千桌,那些沿江河摆成的茶桌,蜿蜒曲折似一条飞舞的长龙,前望不到头,后见不着尾,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巴山蜀水一大壮丽而奇特的人文景观。

  这些茶摊由数十个甚至上百个老板经营着,他们左手握着数十个盖碗,右手提着满壶开水,肩上搭着一条洁白的毛巾,迈开双腿一路小跑,在茶桌之间穿梭自如,边跑边喊“竹叶青一碗,来罗”“毛尖一碗,稍等”“青山绿水一碗来罗”,老板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与江河里欢跳的鱼儿遥相呼应,构成一幅人叫鱼欢的美丽画卷。

  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的茶客来到江河边,搬过来一把竹椅,全身心放松的往竹椅上一坐,再叫来一碗盖碗茶,端起茶碗凑近鼻子,微闭着双眼深深地吸着淡淡的茶香,缓缓地深呼吸,一次又一次,生怕茶香溢出盖碗似的,将全部的茶香吸饱之后,再慢慢地细细品尝。

  有独自一人边品茶,边观赏着河里的小鱼,静静的什么都不想;也有三五成群的,好象没有功夫品茶,一个个端起茶碗递到鼻子前,猛的一闻“好茶,真香!”便狂饮两口:“老板续水!”,如此往返,一碗茶还没喝出茶味,牛已经吹过了万水千山;还有的似情侣而非情侣的,要来盖碗茶后,并不在乎眼前的茶碗,而是静静的相互注视着对方,演义着眼里“只有你没有茶”的人在茶凉的“悲哀”……  最能代表四川茶文化的应该是由底楼门面房或其它房间开设的茶馆,以卖“盖碗茶”为主要营生。盖碗茶历史悠久,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包含着深厚的四川茶文化底蕴,据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

  走进四川茶馆喝茶有相应的讲究:若茶盖放在桌上,表示茶碗已空,茶馆老板会很快过来续水;茶客若临时离开,将茶盖扣置于竹椅上,表示人未走远,自然不会有人侵占座位,茶客随身携带的物品放置在坐位旁,老板也会代为看管……四川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渗透到了那些“骨灰”级的茶客心中,因此,四川茶馆,尤其是大众消费的茶馆,除外地人偶尔光顾外,大部分的茶客都是本地多年的老顾客。他们喝茶的钱都是相互给,只有第一位是自己给,有的茶馆为了拉生意,往往第一个来喝茶的人免费,第二个来时,第一个会给他付茶钱,第三个来时第二个为其付,以此类推。如果一个长年喝茶的人走进茶馆,无人代付茶费,表示此人在为人谋事上定有瑕疵,因此,“盖碗茶”中的“三件套”将碗喻为“为人”就是这个道理。

  前些日子,笔者前往临近县了解四川茶馆的相关情况,走进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茶馆,举目一望,二十多张茶桌满坐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年人,他们一见我这个外乡人的突然造访,刚才还热闹非凡的茶馆一下子安静了,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的看着我。

[责任编辑:邱晓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