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等效分”,概念、换算、及其应用

 志愿职业规划 2016-06-15

友情:推荐 结合排名 使用“等效分”,简洁方便,误差较小,实用性强

 

    昨天,一个朋友转发我她所在的一个QQ群的讨论,说有些人习惯了分数和排名,不太明白我前几天关于朝阳、东城、海淀期末分数换算的“等效分”,多了“等效分”这么个新概念,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用这个概念,有什么用、怎么用,还需要多了解。

    以下是从朋友的提问、和朋友聊天对话中整理的,供有同样疑惑的家长们参考。

 

等效分的概念

    这里所谓的“等效分”,就是“相当于~~的分数”,非常好理解。比如说这次海淀期末,理科600分,等效13年高考628分、12年高考570分,就是说按照难度系数、考生分数分布结构等,如果这次考试是600分的成绩,那要放在13年高考中,大概是相当于考了628分,要是12年比较难的情况下,那相当于是考了570分。

    “等效分”,不仅可以纵向等效,也可以横向等效;不仅可以和高考分大等效,也可以在区县分数之间、几次模考之间做小等效。只要是这次考试,相当于另外某一次考试的成绩,都可以看做广义的等效分。

     

为什么引入等效分

    为什么引入等效分呢?其实大家平时用绝对分数,用排名,但心里其实也有这个概念。我自己呢,是因为绝对分数的不准确性、排名的不便利性和误差,根据需要,在应用中渐渐引出了“等效分”,然后逐步发展的。当然,今后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绝对分数为什么不准确呢?这个咱们都知道的,每次考试难度系数不一样,绝对分数基本上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相对分数(差值)意义更大一些,比如和平均分比、和最高分比最低分比。更好的看待问题,还得和排名结合。

    那排名有什么问题吗?没有,如果是平时考试,想知道孩子的水平和位置,看排名及其变化,基本上就行啦。但是在高考报名定位中,排名非常不便利,还有误差。

    先说说排名的不便利性,我们能得到的往年高校录取结果(如大厚本),是以分数结果呈现给我们的,按照现在比较常用的“排名法”报考的话,我们一般要参照当年的考生分数分布结构,将高校录取分数,折算出市排名,然后再看我们的排名在什么位置,来对比。如果我们要多看几所学校、多看一些专业的话,就要将这些关注的学校和专业,录取的分数转换为市排名,标注在大厚本上,非常不便利,也不直观。

    然后再说说排名的误差。每年的高考生源数量、招生计划是不一样的,这就意味着用绝对排名做参考也是不行的。比如说12年北京理科高考报名人数是45494人,一批次招生计划是13761人,最后高考划出的一批线,上线人数是18121人;13年高考报名人数是46455人,一批次招生计划12651人,最后高考划出的一批线,上线人数是16923人;13年一批次上线比12年少出1200人。换一种说法,在12年考出市排名18000名,就能上一本了,13年考到18000名,就上不了一本了。在二本这个层次上,排名的误差就更大一些。

    排名误差的另一个场景,是考生结构、缺考人数等的影响。比如说我们期末考了区里500名,如果不考虑所有考生成绩波动的话,高考我们还是区里500名吗?肯定不是,因为期末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参加考试。但高考不管什么原因,他都不会缺席了,要参与排名了。所以我们的期末500名,要放在高考的话,可能是600名。但分数不会变,还是这个分数。

    综合以上原因,逐步引进形成了“等效分”这个概念,方便应用、缩小误差。

    个人应用最早版本,叫的是“对应当年高考分数”,出现在《12年高考西城一摸换算》 ;变式应用,出现在《13年海淀期中》,名称是“对应排名换算期末成绩”;正式出场,是在《13年东城一摸》,使用该名称,“等效往年高考分”;然后,概念完善,《13年高考成绩,“等效往年高考分”》,修正了等效换算法;现在是全面应用阶段,14年高考,海淀期中开始~

    至此,“等效分”这个概念已经比较完善了。

    但,必须说明的是,“等效分”,只是把排名多做了一步换算的结果,并不是颠覆排名;等效分的应用场景,也不是替代“排名法”,只是排名法的一种变形、应用更简洁而已。

 

等效分如何换算 

    等效分如何换算呢?也很简单,就是“(1)分数换排名(1),(1)排名对排名(2),(2)排名换分数(2)”,不用细述。(1)和(2),想是谁,就是谁,一次换到位。

    不过,要注意一下的,是不要简单的“排名绝对值”对应“排名绝对值”,这样就不能避免前面所说的“排名误差”,用“排名占比”对“排名占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

 

等效分应用场景(推荐)

   1、志愿填报,院校和专业定位比对。这个场景,应用相对简洁方便。比如说,孩子期末,海淀理科考了600分,放在以往,要看它是海淀多少名,相当于北京市多少名,那往年这个名次都能上那些学校那些专业呢?还要将目标校和目标专业换成排名,来比较。繁琐而且不直观。现在一次换算好了等效分,那直接拿这个分数,比对大厚本就行了,够不够,过线多少,在不在靶心位置,一目了然,简洁方便。

    2、成绩提升目标确定。这个场景,应用非常直观,有说服力。比如孩子这次考了600分,目标是A校,您一比对,和孩子说还需要努力,再提升1000名(北京市),孩子没感觉,这1000名是多少啊?如果您用等效分,和孩子说,就这次这个难度,还要努力提升10分,非常简便,孩子心里也有底,容易把目标拆解开来,能实现。

    扩展一下,孩子有多次考试,如果看稳定性,换算成上万名甚至几千名以后的名次,都很难说波动大小,如果用折线图表现稳定性,数轴太大,很难说波动大小,比较不好看出问题。如果统一换算成等效分,对应一个目标,比如说13年高考,这时候再画折线图,非常直观。

    当然,也必须说明的是,“等效分”与排名相比,因为绝对值变小,不能由此盲目乐观,还必须认清形势。尤其是在考题简单的时候,一分一操场,1分之差可能百名之外,所以也要结合排名来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