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学习模式探析

 doctor1967 2016-06-15


摘  要

介绍微学习概念及其特点,阐述微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以及微学习在个性化学习和在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意义,讨论微学习模式中的宏观设计策略,提出通过思维导图避免信息迷航。


关键词
微学习;网络学习;信息迷航;元认知



1
微学习概念及特点


2004 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Innsbruck University)学习研究专家林德纳(Lindner)首先提出了“微学习”的概念,并将其表述为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的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方式[1-3]。微学习有两个必要的要素: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微型内容是指学习内容的规模较小,且知识相对独立;微型媒体是指手机、平板、电子书等移动电子信息终端[4]。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平板等移动电子信息终端日新月异,新型媒体设备一方面带给人们丰富的信息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便捷高效的信息体验,改变了人们生活的信息生态环境。这种环境的改变是巨大的、革命性的,满足了微学习所需要的内在条件,为微学习模式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微学习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之一,这使得中外教育学者有必要以更高的高度、更深刻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探析微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微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模式,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有很大不同,其外在特点具体表现为:①学习时间短,学习频次增加;②学习地点随意灵活;③学习内容规模相对短小;④学习工具便捷高效,智能媒体设备、高速互联网、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增强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互动体验。

 

2
微学习的意义

 

1)微学习扩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在微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将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扩展内容的讲解过程制作成微知识单元,将课后练习、章节测验等教学环节制作成微练习、微测试等微资源,学生在课后借助手机等微型媒体设备即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此外微型媒体设备的网络特性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即使在课堂之外,教师和学生也能够方便地对课程和知识进行讨论。

 

2)微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微”是微学习的特点,微小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碎片时间,增加学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微小的知识单元更容易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配和组合,具有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符合个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微学习有利于营造健康的学习氛围,形成活跃积极的学习群体。

 

在微学习模式中, 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形成了一个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也称为网络学习社区(e-learning community)、网络学习共同体(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等。虚拟学习社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的,相互间具有持续交互关系的学习共同体及其网络空间,是一种“人造教育信息交互系统”[5]。虚拟学习社区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信息处理更加实时、高效,为学生及时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升提供支持。

 

3
微学习模式宏观设计策略


微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更改变了知识的存在方式和知识的管理方式,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课堂教学中的已有经验。笔者结合近年来在微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对微学习模式宏观设计策略中的几个问题提出讨论和分析。

 

1)通过思维导图避免信息迷航。

 

“迷航”原指飞机或轮船迷失航向。数字化阅读语境中的“迷航”即“信息迷航”,是指读者面对数字化阅读材料中非线性信息组织时出现的阅读目标偏离、失去方向感和位置感的现象[6]。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大量的网络信息超过人的注意加工能力时,就会出现迷航现象[7]。信息迷航会导致学习者精神涣散,降低学习效率,对学习效果不能进行理性判断,对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

 

在微学习模式中,微单元规模小导致微单元的数量增加,微单元间的组织结构通常体现出复杂的网状关系。在微媒体设备中两段内容间的联系主要通过跳转链接来呈现,这种方式适合表示树形层次结构,如章、节这种目录结构,但却不适合表示复杂的网状关系。学生进行微学习时通过链接多次跳转之后,由于缺乏对知识内容整体结构的把握,往往会丢失部分跳转路径,产生信息迷航,形成负面的学习体验。

 

思维导图是描述知识间关系和结构的有力工具,教育家Tony Buzan 在20 世纪60 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它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radiantthinking)具体化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思维导图将进入大脑的某个信息作为思考中心向外发散,与其他主题联系起来,而其他主题又可以成为另一个思考中心;与更多的主题连结起来,从而形成符合人类思维习惯的思维图式,体现了联想、想象和联系的思维形式,具有开阔思维、启发创造、帮助记忆和清晰思路的功能[8]。在微学习中对所有微单元建立全局思维导图,将思维导图与跳转链接相结合,有助于显性表达微单元间的联系,可帮助学生建构自身的宏观知识体系,有效地避免信息迷航的发生。

 

思维导图软件工具目前主要分为PC 平台和Web平台两类,PC 平台下相关软件包括XMind、FreeMind 等;Web 平台下相关软件包括MindMup、Coggle、百度脑图等。如图1 所示,在百度脑图不但可以方便建立节点间的联系,还能方便呈现图片和视频等超媒体信息。


2)注重微学习中的引导化设计和程序化设计。

 

微学习与课堂教学均能完成对知识的迁移,但微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明显差异,课堂授课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语言、手势、精心设计的授课方式和思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导向性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微学习更多是作为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存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的教学主导,因此微单元在设计时应该表现为引导化设计,引导化设计要遵从注重手段、强化交互、积累认知的原则。引导化设计的手段包含以下5 种类型:呈现引导设计、设问引导设计、判断引导设计、鼓励引导设计和任务引导设计[9]。

 

此外借助微媒体智能终端,在微学习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程序化设计原则。程序化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分析,给出最佳的学习进度和方案。程序化教学设计是微学习的一大优势,是一种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能够达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目标。目前在微学习教育领域专用的微学习平台并不多见,而常用的网络通信软件如QQ、微信、微博、BBS 网络社区一般仅具备资源呈现和交互等功能,并不支持程序化教学设计,因此开发满足实际需求的专用微学习平台是微学习由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迈进的必经之路。

 

3)培养学习者微学习素养和元认知能力,推进深度学习。

 

微学习模式具有时间碎片化、内容微型化、媒体智能化、交互网络化等特征,其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必然与传统学习方式不同,浏览与搜索是微学习的基本方式,程序化监控和分析是微学习的基本保障,反馈和交互是微学习深入的关键环节。如果学习者不能深入理解微学习模式的内在特点,把握其内在规律,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必将大打折扣。比如在笔者所教授的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QQ、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学习交流、查阅课件,使用课程组自主开发的“格林课堂”微学习系统答题、自动进行评分与反馈。然而在使用这些工具和系统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欠缺相关的素养和能力,比如,有的学生不会使用屏幕截图、转发等基本操作;有的不理解超链接间的前后顺序关系;有的过分依赖微学习程序化特征,自身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掌控;有的缺乏网络环境中基本的道德礼仪观念等。

 

教育机构应认识微学习素养和元认知的重要性,主动培养学生在微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传播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微学习模式的认知方式和本质内涵,加强学生对微学习认知过程的调节及监控能力,促进微学习由浅层学习模式向深层学习模式转化。

 

4
结 语

 

近年来,微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蓬勃发展,微学习正逐渐成为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微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微学习将学习过程拓展到人们的互联网生活空间,使得学习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极大满足了人们对学习的内在需求,体现了碎片化、自主化、个性化、泛在化等特征,是教育理念与科技发展相融合的必然结果。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 亿,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首次超越80.9% 的传统PC上网比例,移动互联网带动了整体互联网各类应用发展,发展重心从“广泛”向“深入”转换,推动网民生活迈向全面“网络化”。由此可见,微学习的外在条件已经满足,人们正在快速进入全面的微学习时代,随着微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微学习模式必定成为主流的学习形态,对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作者简介:亓雪冬,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文管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qixd@upc.edu.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