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恶的王与最善的法:《大宪章》八百年记

 pinggongbo 2016-06-15


来源:腾讯网



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芬·兰顿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领头并起草的一份“限制王权”的停战协议竟然会演变成英国乃至全世界宪政发展的基石与圭臬。

“失地王”约翰更不会想到,自己为了保命而被迫签署的一份他“根本就不想”遵守的宪章最后竟成为保护自己血脉绵延至今的“铁券丹书”。



《大宪章》部分节选


800年前的今天,在泰晤士河畔的兰尼米德草原,英格兰国王约翰极不情愿的签署了《大宪章》,以此作为停战协议,让反叛的英格兰贵族重新效忠于他。这一纸协议,彻底的改变了英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


失地王约翰签署《大宪章》


王与爵爷“共天下”


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造的一样,《大宪章》能在英国出现也并非是某个人思路的“灵光一闪”。若要谈论《大宪章》的起源,甚至还要追溯到《大宪章》被签署前的一百多年——诺曼王朝。


诺曼王朝的创立者就是当今英国王室的始祖——“征服者”威廉一世。威廉本是法兰西的贵族,封号“诺曼底公爵”,他与统治英格兰的威塞克斯王朝也算是远亲。有传言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就有意把英格兰王位传给威廉。


“征服者威廉”


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去世,坐上英格兰王位的不是威廉,而是另一位英格兰大贵族哈罗德二世。后边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有所听闻,威廉率兵横渡英吉利海峡,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击败哈罗德二世,于同年的圣诞节加冕成为英格兰的新王。英格兰也自此进入诺曼王朝。


威廉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击败哈罗德二世后成为英格兰国王


不过,威廉能征服英格兰可不是靠着一己之力。战前,他就在自己的封地及周边地区寻求“远征合伙人”,并把英格兰的土地和封爵作为战胜的报酬。最终,他率领7000余名随从远征英格兰。与他同行的这些“开国元勋”就是后来的英格兰新贵族。


可以想象,“外来者”威廉多半不会得到英格兰“原住民”的支持。传说在他加冕当日,伦敦西敏寺外就极其喧闹,威廉在战战兢兢中才完成加冕仪式。此后,英格兰各地都有叛乱,威廉一世也不得不在继位的头几年去各地平叛,直到1070年,叛乱才被彻底镇压。


尔后,威廉一世为了防止这些人再度反叛,把英格兰旧贵族的全部土地和财产收走,除了自留一部分外,剩余的全部分封给了跟随自己从法国来的“老战友”们,让他们效忠自己并作为自己的屏藩。威廉一世在实践了当年的诺言的同时也把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移植”了过来。


但威廉一世要比西欧的其他君主做的“更绝”。他让自己的封臣,以及封臣再分封的封臣全部要臣服于他。要知道,西欧其他国家的传统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威廉一世如此行事也是出于维护政权长治久安,毕竟法国贵族势单力薄,大家抱团拱卫国王才是正道。这就是发生于1086年的“索尔兹伯里盟誓”。


看到这里,也许不少人都能看出当时的英格兰是西欧王权最为集中的国家。加强王权是形势所迫。但了解封建制度的读者也都知道,这实则是一条双向契约。即使王权再大,封君也有义务保护封臣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一旦封君滥权,封臣也有权利不再效忠于封君。全靠贵族们对国王宣誓效忠肯定不够,国王也得给贵族们一些甜头才行。


例如威廉一世的儿子亨利一世即位时,随他父亲打江山的贵族元老们并不买账。亨利一世不得不出台一部《自由宪章》来保全贵族们的利益,以换取他们对自己继承王位的认可。这一部《自由宪章》也被很多学者视作《大宪章》的前身。此外,英王在处理政务时也会召开“御前会议”,列席的自然也是那些大贵族。


亨利一世签署《自由宪章》


不过,这种制度也是极其矛盾的。一边是与贵族不断妥协的传统,一边又是极易培养王权专制的沃土。明君尚可深明大义,懂得克制,而庸主当政,王权难免会不断膨胀,这时王权与贵族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百年之后,也正是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情况下,《大宪章》才应运而生。


“结梁子”的英格兰和法兰西


时光荏苒,威廉一世去世后,两个儿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先后继位。由于亨利一世唯一的婚生子威廉早夭,他去世后,英格兰再一次陷入王位继承危机。经过一番内战和协商后,最终坐上王位的是亨利一世的外孙——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就此拉开序幕。


亨利二世


亨利二世在欧洲历史上也是一位传奇人物。除了英格兰国王,他还从父系收获安茹伯爵、从母系收获诺曼底公爵,以及从妻子那里得到阿基坦公爵的封号。后边的三个爵位虽然名义上都是法国国王的封臣,但亨利二世在法兰西的封土要比他的封君、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实际控制的领土还多出数倍。封臣比封君还要“阔气”,这可不是个好现象。


安茹帝国疆域图


颇为“狗血”的是,阿基坦公国是当时法兰西疆域面积数一数二的封土,这片土地的主人埃莉诺本是法王路易七世的妻子,但路易七世以埃莉诺无法生育男嗣为由与她离婚。六周后,埃莉诺就与比自己小11岁的亨利二世结婚,1年之后还生下了儿子。赔了夫人不说,连法兰西最富庶的土地都归了自己的封臣,路易七世简直就成了全欧洲的笑柄,而英法两国的梁子也越积越深。


自此之后,两国摩擦不断,英国也开始走上了穷兵黩武的道路。打仗需要士兵,也需要军费。封臣们有义务为亨利一世去前线杀敌,也可以缴纳税款“以壮军威”,但连年战乱也让那些宣誓效忠的贵族、骑士们吃不消。更悲剧的是,在亨利二世统治末期,他的几个儿子又为自己的封土大打出手,甚至勾结法国背叛自己。


1189年,亨利二世在屈辱中去世,继承王位的恰好就是勾结法国与他为敌的儿子——理查一世。这位理查一世就是在中世纪赫赫有名的“狮心王”。


“狮心王”理查一世


毫无疑问,“狮心王”理查是军事史上最出色的统帅之一,他一生最为辉煌的战绩就莫过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但理查一世在此次战役中得罪了不少人,例如在一场战争后,理查竟然将德国旗帜撕碎并扔在土里,此举彻底激怒了德国人。在回国的途中,理查一世被奥地利公爵俘虏,并被交给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六世处置。此时老冤家法国由从中作梗,理查一世整整被囚禁了2年。


1194年,理查的母后埃莉诺筹集了大笔资金才将他赎回,而这笔钱几乎是英国国库10年的收入。为了筹集到这些钱,英格兰的贵族与平民几乎被各种横征暴敛“榨干”。这也为后来的“事变”埋下了伏笔。2年后,英格兰还爆发了抗税暴动。


1199年,在法国领土上平叛的理查一世因伤去世。他的弟弟约翰继位,是为约翰王。


“失地王”约翰


一代雄杰的人生就此落幕,而他的继承者又是个无能之辈,对于英王的老冤家法王来说,这简直是上帝对祂的恩宠。


但对于英格兰来说,情况就不那么好了。几十年的对外征战已经让国力衰退,赎回国王又让英格兰的贵族和平民经受了难以承担的税务压力,封君对封臣的索取过于繁复,而封君对于保护封臣的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义务却无法履行,从威廉一世开始的“契约”开始破裂。厄运已经降临英格兰。


“倒霉蛋”约翰王


“失地王”约翰曾经拥有的法国封土


论及英国历史上最昏庸的君王,《大宪章》的签署者约翰王绝对有资格位居前列,以至于他是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名叫“约翰”的国王,子孙后代都嫌弃这个名字。在英国文学中,约翰王就是无能、昏庸的象征。


不过,约翰王也很倒霉,自己能力有限不说,还摊上了父兄留下的烂摊子。此时的安茹帝国已不如几十年前那般强盛,常年的内外杀伐和用于军费的沉重赋税已经让英格兰的贵族与平民叫苦不迭。更惨的是,他还遇上一位不世出的强敌——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


他的封君兼敌人腓力二世是路易七世的儿子。在法国历史上,腓力二世的地位毫不逊色于后来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即使是他的哥哥理查一世也没从腓力二世手里得到什么便宜。亨利二世和路易七世当年的恩怨,由他们的儿子来面对了。


和英格兰几位先王一样,约翰继位也充满争议。在理查一世在位期间,英格兰王储是他和约翰的侄子——布列塔尼公爵亚瑟。只不过理查一世在临终之际认为亚瑟过于年幼,这才让约翰继位。但是,不少英格兰贵族以及腓力二世还是更支持亚瑟。尽管腓力二世承认了约翰的继承权,但他还是愿意亚瑟成为英格兰国王,此后还把女儿许配给了亚瑟。


亚瑟向腓力二世效忠


到了1202年,腓力二世找到了“找茬”的机会。


两年前,约翰与昂古莱姆家的伊萨贝拉小姐成亲,但这件事却引起了轩然大波。昂古莱姆家族的封地正好可以让约翰在法兰西的两块封地连成一片,这桩联姻让众多法国贵族忧心忡忡;更重要的是,伊萨贝拉在与约翰成婚前就已经与法国另一个豪族吕济昂家族有婚约,而这个家族恰好也是腓力二世的政治盟友。吕济昂家族随即就去腓力二世那里告了状。


作为约翰名义上的“封君”,腓力二世让约翰来巴黎受审,但约翰拒绝前去。因此,腓力二世以“封臣拒绝履行义务”为由,收回了约翰在法兰西的全部封地,并派兵进攻他的老家诺曼底!英法两国就这样再一次交战了。


起初英军不落下风,约翰还俘虏了要跟自己争王位的侄子亚瑟。但在1203年4月,亚瑟突然失踪了。民间传闻约翰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虐杀了亚瑟,这样约翰成了众矢之的,许多效忠于约翰的贵族耻于与这种恶人为伍,纷纷投降法军。人心尽失的约翰被彻底击溃,到了1205年,约翰在法国的封地也只剩阿基坦公国的部分领土了。


丢掉了在欧洲大陆的“祖宗基业”,约翰在英格兰更是被贵族们的口水淹没。就在此时,在英国宗教界有极高影响力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去世了。约翰正准备重回欧洲收复失地,而教会的财富正是军费的极佳来源,他就打算让自己的亲信上任。但教士们也有自己的候选人。双方争执不下,只能让教皇裁决。


教皇更是个精明人,他直接指派了自己的亲信前去英国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这位新上任的大主教就是在上篇开头提到的斯蒂芬·兰顿。约翰索性禁止兰顿入境,还把坎特伯雷的教士们驱逐出境。


这一次,约翰得罪了比腓力二世更为可怕的人——教皇英诺森三世。


教皇英诺森三世


敛财无度终遭报应


中世纪的教皇可不像现在这样只有仪式性的作用,那时候教皇的权力甚至要凌驾于世俗世界的君王(想象一下“卡诺莎之辱”)。尤其是约翰得罪的这位英诺森三世更被认为是中世纪最强大的教皇。接连跟腓力二世和英诺森三世这两位伟人“过招”,约翰也确实不简单。


英诺森三世为了惩罚约翰,颁发敕令让英格兰停止一切宗教活动。


在中世纪,这个惩罚可谓是严厉至极。“禁教”就意味着洗礼、弥撒等宗教活动都无法进行,英格兰人民死后“注定要下地狱”。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对约翰的“强硬”极度不满。


不过约翰倒是非常“满意”这个结果,毕竟“禁教令”一出,全英格兰的教士都得离境。这样教会就彻底归约翰支配了。他把从教会搜刮的财富全部收归国库。英诺森三世最终于1209年将约翰开除教籍,废除王位,并宣称全英格兰臣民不必再效忠于约翰。


当然,约翰此刻对英格兰臣民的“剥削”早就超出先祖当年规定的“契约”范畴了。自继位以来,“专制”的约翰牢牢把握住征税权,把侵犯封臣的权益视作自己的“合法行为”。遗产继承税较以往提升百倍,免除兵役税也比理查一世在位时期高了10倍,而理查时期已经把税提高数倍了。此外,他还让贵族将亲属送入王宫做人质,以图控制这些早就对他不满的封臣们。总而言之,封建关系中封臣的那点权益在约翰面前已经荡然无存。



外丧国土,内失民心,约翰早就成了很多贵族的眼中钉。得益于教皇已经将他开除教籍,贵族也不用再对约翰效忠,1212年,一些来自北英格兰的没落贵族就起兵反叛,最终还是被镇压下去。不过,英诺森三世也看不惯约翰的无法无天,他向腓力二世许诺英格兰王位,命令他出征英格兰。约翰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1213年,约翰重新向教皇称臣。不仅接受了兰顿大主教的任命,还向教皇上贡一大笔金钱作为赔偿金。很明显,他又一次“勒索”了自己的封臣们。教皇也解除了对约翰的“通缉”,腓力二世只得悻悻而归。


横征暴敛了十多年后,约翰终于有资本再一次与腓力二世一决高下了。不过,此时已经有不少贵族拒绝为约翰服役了。1214年,约翰再次出兵进攻法国。结果我们都知道,约翰在那场著名的“布汶战役”中大败而归,压榨了英格兰臣民十余年所积累的财富化为灰烬。约翰彻底的成了英格兰的孤家寡人,不过,他的王位其实也坐不稳了。


布汶之战


果然,次年1月,跟约翰“结仇”的兰顿大主教带领英格兰的众多贵族“反了”,他们认为“国王没有履行自己保护臣民利益的义务,却要求得到比契约规定的更多的权力”,并要求恢复“以往的秩序”。“叛军”一路南下所向披靡,5月即攻克了首都伦敦。为了保命,约翰同意停战并接受贵族们的一切条件。


1215年6月15日,在兰顿大主教的调停下,约翰与25个男爵代表在兰尼米德草原会晤,并协商停战协议。男爵们以古英格兰的法律传统和亨利一世的《自由宪章》为依据,制定出了“限制王权(尤其是征税权)”的“男爵法案”。重兵压境,约翰只能认怂,签署了以“男爵法案”为蓝本的宪章。


于是,就在800年前的今天,《大宪章》诞生了。



命运多舛的《大宪章》


实质上来讲,《大宪章》并非真正的“宪章”,它只是贵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限制国王随意征税的一项“新协议”。例如国王不得随意征税,立法征税时也要与贵族协商,贵族的财产受到法律保护不得随意侵犯等。


值得一提的是,《大宪章》第61条规定贵族要推选25名代表,形成一个常设机构来监督国王是否遵守法律;若国王“违约”,贵族代表和英格兰全体国民可在“不伤害国王及其亲属”的条件下对国王进行经济制裁。乍一看,这与后世的议会也有几分相似之处;而英格兰臣民也有了“合法的”反抗权。


虽然《大宪章》彼时只是维护贵族利益的一纸法案,但《大宪章》也给后世的人民留下了“甜头”——毕竟这部“宪章”体现的“王在法下”原则被视为是英国立宪的根源。


但是“限制君权”又岂是约翰能够容忍的。签署完《大宪章》,重新被贵族们效忠后不久,他就“翻脸”了。约翰在几个月后得到了教皇的支持,宣布《大宪章》非法,英格兰再一次爆发内战。1年后,约翰因病不治而亡。继位的是他的长子亨利三世。


亨利三世


刚继位时的亨利三世年仅9岁,在“四朝元老”威廉·马歇尔伯爵等老臣的辅佐下,他又承认了《大宪章》。到1225年亨利三世亲政后,《大宪章》被重新确认了三次,虽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第61条被删除了,但《大宪章》的法律地位也因此确定。


然而,亨利三世和他父亲约翰一样,名义上签署了《大宪章》,但压根就没想要履行义务。1258年,亨利三世被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尔伯爵“逼宫”,被迫签下履行《大宪章》规定义务的“牛津条约”。“牛津条约”更大限度的削弱了王权,并设立了一个15人的机构用以处理国家政务——国王几乎被架空了。


随后,亨利三世也向他的父亲一样毁约,他也拉开了内战序幕,最终以贵族获胜告终。孟福尔于1265年召开首届议会,他也因此得名“议会之父”。


万幸的是,经历两代庸主之后,英格兰迎来了一代明君爱德华一世。1297年,爱德华一世最后一次确认《大宪章》,这个法案被彻底法律化;而在两年前,从《大宪章》精神中脱胎而出的“模范议会”也在英格兰召开。


爱德华一世


自此,从战火与鲜血中诞生的《大宪章》彻底成为英国政治中的一块基石,英国的国祚就此改变,英王室的血脉也得以绵延。


我只讲事实,见仁见智,各位自己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