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级课程11 1 袞筆勢 袞筆勢中的袞字等于加上三點水的“滾”。意思是左右滾動,如果你要寫成“滾 筆勢”也可以。便古籍中沒有出現過“滾筆勢”。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 三曰袞筆勢。 須按鋒,上下衄[nǜ]之。 “今、令”字下點用之。 宋《翰林密諭二十四條用筆法》所舉筆勢形狀不現。近“之”字。 宋《翰林傳授隱術》中也有相關記錄。三種版本對比。 1筆勢形狀: 2筆勢名稱: 3筆法 “按鋒”我們講過了,就是“囊鋒虛闊”,收攏筆鋒。按和揭是相對的,形成一左 一右。所以“須按鋒,上下蹙衄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寫袞筆勢,從上到下手腕 左右來回。行筆速度要快一些。這就是“蹙衄之”。 4用法舉例 《密論》中的說法是錯的,寫法應該下點部份,而不是全字。 圖中令的下部寫法,都是這樣一個“之”字形。 那知“今”字呢? 《太堂禁經》所說的“今”字,是指草書的“今”。如王羲之《轉佳帖》 中今字,整個字也近于一個之字,和令字下部完全一樣。 圖中今字雖稍有不同,但總的走向還是一個之字。 簡言之: “使轉”產生於草書,後來用於真書和行書。 正是使轉產生了牽連,形成筆勢。 看真書或行書的筆勢,要查一下草書寫法。 (宋元以后講筆勢的書,都只講真書的筆勢。不霽原來草書中的形狀, 這是不對的。草書是父親,行書是兒子,真書是孫子。這是祖孫三代, 有緊密的血緣關系。孫過庭、張旭都是赫赫有名的草書大家。他們講 筆勢、講使轉,都基于草書的基礎。 王羲之草書《月半帖》,其中“念之”兩個字連寫。“念”字草書通常的寫法是撇 捺一個“人”。或都一折,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下面就是一個“之”。這樣一 來“念之”兩個字就有兩個“之”。手腕左右來回就要六次,中間牽絲又多一次。 就是來回七次。 ![]() 有些同學可能會想,這樣左右來回不就是屋漏痕或者戰行嗎?不是,你看這兩條路, 一條直,一條彎,這是大圈不同。屋漏痕或者戰行是筆法動作,屬于小圈。就算汽 車在直路上開,還是要左右調節方向盤。而袞筆勢講的是筆勢,屬于大圈。這等于 汽車開彎道,不是講筆法動作。 簡言之: 之(字例類似于一個行草“之”字。) 三曰袞筆勢。 須按鋒,上下蹙衄之。 “今、令”字下點是也。 ![]() 2“之”字的本質 袞筆勢的這樣一個草書“之”字形。張旭為什么要以這個形象為“五勢”之一呢? 鉤努勢有一個“努”,獅口有一個“裹”。這不是簡單的兩個豎筆。“努”本質上 是逆時針內向圈。“裹”本質上是順時針內向圈。 至于鉤裹勢,那不是半個圈,而是一圈半,是連續的轉動。其中有些是順時直 內向圈,另有一部分是外向圈。外向圈不寫出來,只是用空中飛度的形式完成。 ![]() ![]() 長弧線的運動,除了轉動,還有滾動。袞筆勢這個“之”字形,手腕左右交替搖腕。 就是交替寫裹和努。這就是滾動。是順時針內向圈和逆時針內向圈的一種結合方式。 ![]() 所以前面所講的四個筆勢,鉤努勢中用到逆時針內向圈。獅口中包括一個順時針內 向圈。就是“裹”。鉤裹勢表現轉動。袞筆勢表現滾動。書法中弧線的基本形狀以 及運動方式,都講到了。 《書譜》唐.孫過庭: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 (鉤,就是半個圈,環,就是整個圓。弧線這兩種情況,在“五勢”中都有了。 而且“五勢”還包括了轉動和滾動兩種形式。這實在可以說設計非常精妙。下 一堂廛我就會講解“使”,也是令人佩服至極。 ![]() 3袞筆勢使用舉例 除了“令”字、草書“今”字要用到袞筆勢。還有哪些字會用到這個筆勢呢? 3.1用於“之”字 1、袞筆勢本身是“之”字形,那凡是“之”字,不管真行草哪一種書體的“之”, 當然就是袞筆勢了。只是行草滾動多用暗節點,而真書多用明節點。這樣一來,往 往將“轉”變成了“折”。看起來好像一個“三”字,轉換成一個“使”了。 右圖“之”字,王羲之寫的,就是暗節點比較多,所以看起來圓轉。 褚遂良寫的,轉彎處都是明節點,所以看起來就是方折。 ![]() 歷史上很多人說,王羲之《蘭亭序》有二十個“之”字。每個都不一樣,其實 有些還是相當近似的。但無論如何,這些“之”都是袞筆勢。差別只是明暗節 點的運用而憶。 ![]() ![]() 3.2包括“之”字形的字 “琴” 2、還有一些字,里面包括了“今”或者“令”。可能就會用到袞筆勢。 尤其是在行草中。如“琴”字,下面是今。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寫 法就是這樣的。左-右-左,這也是滾動。手腕來回了幾下,這個袞筆 勢很像一個“个”字。 ![]() 王羲之《十七帖》中的《譙周帖》也有“今”字。因為寫得快,從上面直接 下來。和《轉佳帖》中的“今”字略有不同,但都是“个”字形。 ![]() 這個“个”字形很有用處。《陰符經》中有兩個“所”字。這個字的右下部,明 顯用了“个”字形來寫。大圈手腕动作就是右-左-右-左。一个袞筆勢。 ![]() 褚遂良《雁塔對教序》中“所”字的寫法,和《陰符經》是一樣的。但這種 “個”字形其他書法家寫起來,會略有變化。如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琴” 字下部。智永《真草千字文》“琴”字下部,形狀就有點不同。我把它們的 中線都畫出來,可以看到。其實就是來回的次數有點不同,有些是利用了 節點。但這些形狀都是袞筆勢。王羲之《蘭亭序》和《圣教序》中的“今” 字,好像更加清晰一點智永、虞世南和褚遂良是師生三代,都是學王羲 之的。袞筆勢證明當時必然是搖腕的,轉手指寫不出。 ![]() ![]() 還有王羲之《蘭亭序》中的“竹”字。左右兩邊都是“个”字形,而且是滾動的 寫法。右邊的動作來回比左邊的多,非常生動、漂亮。趙孟頫臨《蘭亭序》變 成這個樣子,只好嘆口氣。 ![]() 3.3多次滾動 剛才舉例者是兩次滾動,甚至兩次還不到。如果超過兩次,那就是多次滾動。 這還是袞筆勢,本質沒有改變。 ![]() 什么時候會有多次滾動呢? 褚遂良《陰符經》中這個“道”字的“走之旁”。有些地方稱之為“走之底”,上 海一帶叫做“千走之”。得港稱為“撐艇”,好像劃小船。走之旁也有“之”,不過 左右來回動作很多。一口氣很長,你可以自己數數來回了幾次。這當然也是滾動, 一個袞筆勢。 ![]() 走之旁在行書中就可以簡化。如王羲之《喪亂帖》這個“追”字。走之旁來回 就少得多,只有兩次半。這個看起來就等于一個“之”字。 ![]() 但走之旁也可能出現兩點或是三點的。那是受隸書影響。智永《真草千字文》 “逍遙”兩字,就是例子。但我們不管它幾個點,總之這個走之旁就是一個袞 筆勢。 ![]() 本節要點: 袞筆勢內容考證。 袞筆勢線條的本質分析。 袞筆勢使用舉例。 ![]() 幽答:庭內多一點仍是袞筆勢。可以相差這一點。 ![]() 這些字必然取袞筆勢。 二级课程12 12豎筆勢和奮筆勢 “五勢”前面三個都講過了,它們都是“轉”。今天我們廛剩下的兩個,豎筆勢 和奮筆勢。這兩個是“使”。 《書譜》唐.孫過庭: 使,謂給牽掣之類是也。(意思就是橫豎牽連著書寫。) 在一級課和四十七課中我講解過,“縱橫牽掣”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橫筆開始,橫豎橫豎; 另一種是以豎筆開媽,寫起來就是豎橫豎橫。如果各位都記得這些,今天堂課就 容易了。 1豎筆勢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 (豎筆) 四曰儓(tai2)筆勢。 (儓,是罵人的話,古代最低層的奴仆稱之為“儓”。《廣雅》:儓,醜也。《方 言》:農夫之醜稱也。南楚凡罵庸賤謂之田儓。這一平“儓筆勢”就不好解釋了。 ![]() 這三本書中的名字,出現了這樣三個字。第一個“儓”是古代罵人的話,當然不 對并沒有。第二個,單人邊一個“壹”字,字典嚬以有這個字。所以我取第三個 “豎”字,古時候跟這個字相通這。這個字就是豎立的意思。讀間等于 “樹”。我想《玉堂禁經》最早就是寫了這個“豎”(下面通用字)。 因為形狀跟前面兩個字很相似,結果出現了誤寫。 ![]()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 (豎筆) 四曰豎筆勢。(非儓(tai2)筆勢。) 須擡筆豎策之。 (注意這個“擡”是提手旁的,跟剛才那個不同。現在通常寫作“抬”。這句話 《玉堂禁經》各種版本都不一樣。我現在取宋《翰林傳授隱術》為準。“豎策之” 就是以豎筆開始以策繼之。在“永”字八法中,“策”就是用側鋒寫的橫。那么 “抬”筆是什么意思呢?我等下講。 鐘法“上”字用之。 (豎筆勢就是鐘繇寫“上”字用。趕豎找一下,鐘繇怎樣寫“上”字?) ![]() 鐘繇《賀捷表》中“上”字第一筆,明顯是一豎筆。第二筆好像 是一啄,最后是一橫。把筆鋒走過的大圈寫出來,應該是這樣的。 ![]() 為什么《玉堂禁經》不以王羲之的“上”字為便呢?王羲之寫“上” 字,走勢往往和鐘繇不同。他先寫上面那一橫,然后寫豎。最后寫下 面這長的一橫,次序和鐘繇不一樣。 現在流傳據說是張旭寫的《古詩四帖》。“上”字的寫法就和王羲之相同。 回過頭來看《玉堂禁經》所說:須 抬筆豎策之。就容易理解這個“抬筆”的意思了。“抬”就是提高的意思,現在 還說“抬舉”。 你看,這是豎筆開始的一個使。只要把第二筆抬高,就會寫出一個“上”字。手 腕支作左右完全一樣,這就是“使”的變形。 ![]() 那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你看這兩個圖,所不同的只是黃色這一橫的位 置。右面黃色一橫位置升高的原因,只是因為搖腕的幅度比較大。 ![]() 再簡單地說:當我寫完第一筆豎。搖腕改變方向寫每二筆橫的時候。 搖腕幅度的大小,決定第二筆橫橫的位置是高還是低。 ![]() 如果把這個道理用到以橫筆開始的“使”上,也是一樣的。當我寫完 第一筆橫,搖腕改變方向寫第二筆豎的時候。搖腕的幅度的大小,決 定第二筆豎的位置是左還是右。 ![]() 寫奮筆勢和豎筆勢。它最后的結果,和你搖腕的幅度相當有關。譬如說 奮筆勢,以橫筆開始。是右-左。這時候一豎是在這個一橫的尾巴上。 但當你搖腕的時候向左的幅度比較大。那么一豎就搬過來了。如果你 搖腕的幅度理大,甚至可以把這一豎搬到這一邊來。它都是取決于你 搖腕的幅度的。豎筆勢也是這樣,它本來是豎-橫,左-右。當你豎寫 完以后,向右搖腕的幅度比較大。一橫就提高了。如果你搖腕的由度 還要大,甚至可以把這一橫搬到頂上。比如說鐘繇的“上”字。它本來是 一個兩次的豎筆勢。當你要寫成一個“上”字的時候,左-右。就變成了 一個“上”字。你可以里邊有些(筆畫)不寫出來,當虛筆寫。譬如說, 左-右。好,下面我虛筆飛過去,然后再寫右。你也可以這一筆寫了以 后,第二筆是虛的。第三筆是實的寫出來,那么這個就是鐘繇的“上”字。 簡言之: 一個“使”,無論豎筆開始還是橫筆開始, 第二筆的位置,愛搖腕幅度的影響。 這可以說是“使”的變形,或者說是活用。 2奮筆勢 奮筆勢是張旭“五勢”中的第五個筆勢,橫筆起。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 一 (橫筆) 五曰奮筆勢。 (為什么想出這個名字呢?這話講起來就長了,西晉時候,有一個河東衛氏,這是 書法家族,祖孫三代衛覬、衛瓘、衛恒都是著名的書法家。衛恒有個堂妹生鑠。她 就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衛夫人。衛恒寫了一篇《四體書勢》,這是書法史上重要著 作。所謂“四體”就是古文、篆、隸和草這四體。整篇文章介紹這四種書體的歷史, 然后每一體后面都有贊記。但要注意,他所講的隸書主要指用王次仲楷法改造過的 隸體。包括行書和八分,八分后來發展為真書。 ![]() 《四體書勢.隸勢》晉.衛恒: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 (奮筆勢的名字就取之于這句話。“修短相副,”就是長短點畫配合。“異體同 勢”是說體式不同,但筆勢卻是相同的。只要用楷法寫,真書、行書取勢都一樣。 請大家特別注意“離而不絕”這一句話。一筆寫完,看起來點畫似乎是分離的, 而實際上筆勢沒有斷,氣朖綿綿不絕。) 《四體書勢.隸勢》晉.衛恒:...離而不絕。...嶄巖嵯峨,高下屬連,似崇臺重 宇,層雲冠山。 (正國為氣脈不斷,所以好像層層巖石、重重屋頂。“高下屬連”,互相聯系。 奮筆勢取名于此,就是這個意思。)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 一 (橫筆) 五曰奮筆勢。須險策之。 草書“一、二、三”字用之。 (你看“一、二、三”定,不就是一層一層加上去嗎?這里明言草書,不說隸書、 行書或者真書。為什么呢?這是因為草書的牽連最為明顯。其他如隸書沒有牽連。 真書的牽連是暗藏的。孫過許《書譜》說:真以點畫為形質,草以使轉為形質。 要研究使轉,當然最好看草書。奮筆勢以:草書“一、二、三”為例子。就是要 你看草書的“使”,也就是連續不斷的大圈。) ![]() 所以你看,上一行就是豎筆勢。下一行,就是奮筆勢。 除了“五勢”。《玉堂禁經》后面還有其他幾十個筆勢例子。一畫的 變化稱之為“勒法異勢”。二畫的變化稱之為“策變異勢”,三畫叫“三畫異勢”。 ![]() 一橫:勒法異勢,包括幾個筆勢,其中有草勢。“此名草勢,法以險策捷挫,鋒露 飛動而已。”這里講的“以險策捷挫”,也就是用側鋒的意思。大約就是孫過庭寫 的這樣。如果帶有牽絲,也是勒法“草勢”。注意箭頭所指的地方是紙張不平,不 是故意的。 ![]() 王羲之草書寫帶筆,比其他人都要仔細。這是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一”字。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策變異勢》廛到“二”字的草法:此名章草、草書之勢,法以險勁飛動。鐘、張、二王章草、草書。常用此法也。這里要注意,草收為避免有 些字相同。如果單獨寫一個婁字“二”。經常是分筆寫的,看起來和真書差不多。 如果兩橫連寫,往往是指重復符號。表示上一個字重復,如“匆匆”。第二個 “匆”字就可以不寫。用點兩點,或寫兩小橫來表示。 ![]() 如果在一個字的里邊出現“二”字的形狀如索靖的“月”,王羲之的“目”。中間兩橫 連寫,就不會引起誤會了。 ![]() 《玉堂禁經.三畫異勢》說:此中峭峻勢,亦草書之法,險利為勝。這是賀知章的 《孝經》中的草書“三”字。很有“險利”的味道。 ![]() 草書“三”字單獨寫。和“二”字一樣。往往是點畫分開的,主要是為了避免和“與” 字相混。左邊分寫的是“三”字,右邊連寫的是“與”字。草書是很嚴謹的,不能 隨意發揮。有時候可以連寫,有時候不要連寫。就是為了避免跟其他字重復。 ![]() 一個字內部的“三”字形,那就問題不大了。如王羲之草書《遠宦帖》的“恒”。 右面就是三橫,奮筆勢。 ![]() 我把“勒法異勢、策變異勢和三畫異勢”中,三句講草書的話放在一起,給大家 比較一下。從一橫、二橫到三橫,他都用了“險”字。后面“險勁、險利”都是 形容詞。關鍵是第一個“險策捷挫”,這才是真正的筆法。“策”是用側鋒,所 以是挫。挫筆我們是看不到筆鋒的。這里說:鋒露飛動。就是挫筆之后理要繼續。 這不是衛恒“奮筆輕舉,離而不絕”的意思。 ![]()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 一 (橫筆) 五曰奮筆勢。 須險策之。 草書“一、二、三”字用之。 (回過頭來看《玉堂禁經》對奮筆勢的敘述。“須險策之”這句話中“險”字 的意思,就比較明白了。 3奮筆勢和豎筆勢的運用 下節課講解。 本節要點: 使,有橫筆起和豎筆起兩種。 什么是豎筆勢。 什么是奮筆勢。 ![]() 幽答:沒有規定來回幾次,多到十次也是可以的。少到一次也是可以的,只是當少 到一次時,接近單一筆勢中的勒或策基本筆勢。 ![]() 二级课程13 3 奮筆勢和豎筆勢的運用 這兩個筆勢運用廣泛,可以寫出許多東西。在草書中用得多,這里有一個來回兩次 豎筆勢。再來兩次的奮筆執。兩個筆勢 加在一起,就裹束出來一個草字。草字怎樣 產生,這要到七級課程才詳細廛。現在只要會看其中的筆勢就可以了。 ![]() 再講一個字,這次先來一個奮筆勢,然后寫一個豎筆勢,裹束在一起,這是草書的 “居”字。你看皇象、王羲之、孫過庭。都是這樣寫的。 ![]() 筆勢產生于使轉,草書就是使轉為形質。 ![]() 再多看一個例子,先寫一個豎筆勢,再寫一個奮筆勢。裹束在一起,這次結果是草 書“欲”字。以上三個例子都是用豎筆勢和奮筆勢寫的。 草書用筆勢寫真是很容易,難點反而是怎樣認識草字。認識草字就是懂方法也不難 的。一個懂草法的人,寫草書只需要簡單地使使轉轉,豎豎橫橫。無須查草書字典, 真是太幸福了。行書就復雜一些,它的形體受隸字規限。所以筆劃多一些。譬如我 們寫一個繁體字“無”。首先寫一個三次來回的豎筆勢,然后再來一個三次來回的 豎筆豎,前面二次來回的小一點,最后這一次大一點。好,裹束起來,就是行書的 “無”字。這個字用了兩個筆勢。都是豎筆執。 ![]() ![]() ![]() 筆畫多,也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可以多用幾個筆勢來表現,變化就多。這是五 羲之《蘭亭序》中的行書“無”字。這個字有了三個筆勢。每一勢是三次來回 的豎筆勢;第二勢是四次來回的豎筆執。下面三點還有一個筆勢,叫做連波省點 勢。我們就快要講到這個筆勢了。 ![]() 那真書的“無”字怎樣寫呢?無須擔心,無非就是規矩一點,所以分成筆勢就多 一點。你看智與的夫書“無”字。上面多分出來一個瞑[míng]人勢,下面奮筆勢、 豎筆勢、連波省點勢不變。也就是總共用了四個筆勢就寫出來了。褚遂良寫真書 “無”字,下面用四點。這是另一個筆勢,我在后面會介紹這個筆勢。 ![]() 簡言之: 真行草書的大圈,都是由筆勢組成的。草書用筆勢簡單,真書相對比較繁復。 寫字依照筆順和偏旁部首,跟書法不同。 好,則才講了六個字,前面三個是草書,一個行書。它們都是只用兩個筆勢就寫 出來了,或都說只要兩筆。《蘭亭序》中是用三個筆勢,真書用了四個筆勢。也 就是四筆。所以說,要想定得快。大體古人的方法就是用筆勢。這就是漢字的手 寫體規則。 ![]() “五勢”中弧線的運動,有轉動和滾動。豎筆勢和奮筆勢是直線的運動。奮筆勢寫 一、二、三。可以層層疊加。豎筆勢如寫“上”字那樣,可抬筆移動位置。我們運 用這兩個筆勢,就多了兩種手段。 ![]() 3.1疊加 上節課我布置了兩道思考題,思考題我通常不提供答案,讓各位想一想有好處。 第一題:豎筆勢和奮筆勢有沒有規定來回幾次?多到十次可以嗎?少到一次可 以嗎?(這就是讓你思考:疊加的功能怎么用。) 如果只有一豎,那是單一筆勢。譬如一個“弩”。如果加了一橫,這就是一個復 合筆勢,變成豎筆勢了。一次來回是豎筆勢的基本單位。同樣道理,這是一橫, 單一筆勢。如果有拖筆,就是復合筆勢奮筆勢。 ![]() 所謂“使”者是折,豎筆勢和奮筆勢的基本單位就是一折。第九課講過曲尺勢和 犁梁勢。其實就是奮筆勢的一折,或都說寫了一個來回。如果是6-7,一橫加 上一啄或者一趯。這個名字叫折釘勢,好像鐵釘折了頭。其本質還是奮筆勢, 一個來回,一個折。曲尺勢、犁梁勢和折釘勢,都是后人起的名字。唐代《玉 堂禁經》中沒有這個筆勢。越到后來,筆勢分類就越細。 一次來回,一個折,那意思就是不疊加。你看王羲之個這“此”字的第一筆。就 是一次來回的豎筆勢。 《玉堂禁經》:中講明 一 (橫) 五曰奮筆勢。 須險策之。 草書“一、二、三”字用之。 (“一”是基本單位,“二、三”就是“一”的疊加。奮筆勢可以少到一次,豎筆勢當然也一樣。) ![]() 當你一層加一層,其實就是一折加一折。“一”加多一折就是“二”,再加多一折就是“三”。 上一課我講過,草書“與”字就是這樣三層的。 ![]() 這是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引”字。左連是就三次來回的奮筆勢。 ![]() 豎筆勢也一樣,從一折開始,層層疊加。通常就是三次心以下,四次還可以見到。如 剛才“無”字的中間就是四次。 ![]() 你看智永和孫過庭寫的這個草書“似”字。你可以分為左右兩個筆勢。也可以認為 是豎筆勢四次連續來回。中間有一個小小的停頓,表現出強烈的音樂節秦。 ![]() 四次以上,往往是草書中兩三個字相連才會出現。 ![]() 如王羲之《得示帖》“知足下”三個字,來回八 次。不過這是三個字連在一起。在王羲 之的作品 中是非常少見的,只能說是偶然。 不停來回,只是表現“狂”。很可能引起用筆流滑的弊病。未必是好事。 ![]() 奮筆勢和豎筆勢的疊加,怎樣表述呢? 你看,一本書打開,稱之為一開。書法常用的冊頁也是這樣稱呼。豎筆勢或奮筆勢的 一折,就是一開。疊加一次就是兩開。如果是這樣的(加一豎)就是兩開半。今后我 說寫一個三開半的豎筆勢,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 豎筆勢和奮筆勢也有倒筆書。你看孫過庭的“將”字,左邊就是豎筆勢倒寫。本來是從 左寫到右,現在是從右寫到左。《淳化閣帖》王羲之“悲”字的草書和行書兩個寫法, 也是這樣。起筆寫一豎,然后倒過來寫左邊的豎。 ![]() 還有橫筆從下往上寫。如草書“此”字,你可以看到王羲之的倒筆書寫法。這也是一種 疊加,只是由下往上加。 ![]() 簡言之: 弧線是轉,直線結合就是一個折。 折的疊加,產生豎筆勢和奮筆勢。 折有明節點,如轉為暗節點就是滾動。 ![]() 你看這兩條線,滾動用暗節點,是弧線的延續。如果改用明節點,這就是折線的 延續。從書寫速度講,當然是用暗節點比較快。明節點你要收筆、把筆尖移到前 面來才能繼續寫。 ![]() 接下來研討一下抬筆移位的方法。 上節課第二題:試用增加搖腕幅度的擡筆方法,把這個“豎筆勢”變成一個“口”字。 (讓你思考移位功能怎樣用。) 豎筆勢和奮筆勢的疊加,通常就是順序疊加,但如果其中一筆要高一些,這就是 移位。移位就是增加搖腕幅度。又稱抬筆。這個功能一開發,大增加了折的多樣性。 ![]() 最典型就是《玉堂禁經》中的舉例“上”字,這是抬高豎筆勢的第二筆。就得到 一個“上”字。如果把第三筆縮短一點,那就是“口”字。只要運用抬筆技巧, 豎筆勢就變化無窮。 ![]() 這是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同”字,中間有个“口”。你看这个“口”字的大圈是怎样 写的?那就是竖横竖横,手腕是左右左右。这就是竖笔势,只是角度有点变化。 ![]() 再来看看文征明《洲虎丘诗》中的“知”字。右面这个“口”,也是竖横竖横,左右左 右。也是一竖笔势。 ![]() 文征明这个“花”字,草字并没有。这草字头用两竖一横和“上”字的写法完一样。 它也是竖笔势。 ![]() 再誉一个移位的例子。“广”字,这个字属于“广”(yan3)部。现在简体字就用这 个部首替代繁体“廣”字我们来看“广”字草书写法,就是一个奋笔势。真书中写 “廣”,最后一笔就是抬笔移位。搬到左边去了。這是奮筆勢的變形。草書中手 腕是右左右左,真書中還是右左右左。只是第地個向左的動作比較大。 ![]() 這個“辰”字,起手兩筆表面上好像是無關的。是獨立的兩筆,但你跟草書比, 就可以知道手勢是完全一樣的,只是抬筆移位。 ![]() 移位可以很遠,但對于一個字來說。距離并不大,一搖腕就過去了。王 羲之《蘭亭序》中的“臨”字,這個字左右兩分。右邊是一個三開豎 筆媯。這個很清楚。左邊其實也是豎筆勢,只是寫了第一豎后抬筆移 位,一共四開。我把第一豎稍微寫得短一點,你就容易明白。提醒大 家注意,這左面四開豎筆勢很有用。 ![]() 你看褚遂良《陰符經》第一個字“陰”,右邊中間就是一個四開 豎筆勢,第一開二筆抬筆移位。 ![]() 不僅如此,抬筆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抬高某一筆,使其成為飛度 的虛筆。而留下實筆所組成的字,就會出現不同的形態。上次講過, 鐘繇的“上”字是第二笔成为虚笔。而智永的“上”字,是第三 笔成为虚笔。这样,两个“上”字,形态就不一样。 ![]() 文征明这个“祠”字,右面是“司”字。先写一个曲尺势,然后写里面的一横 和口。这个横和口连写的,只用了一个奋笔势。这在真行草书中也是常 见的。 ![]() 你看智永这个“合”字,“合”字上面是交争势,下面就是一个奋笔势。 ![]()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合”字。和智永取勢一樣。只是來回多了 一點。那是在小圈位置上轉換方向。關于這一點,我在后面“裹 束”部分講解。 ![]() 由此也可以知道,王羲之這個“同”字,中間一橫也可以和“口”當作一個奮筆 勢。只是第二筆那個帶筆,虛筆化了。草書的使轉比較明顯,真行書的使轉往 往有隱藏。 ![]() 本節要點: 豎筆勢和奮筆勢都是折。 疊加功能(包括倒筆疊加)。 抬筆移位功能。 ![]() 幽答:烈火勢(竹頭)、奮筆勢、豎筆勢、奮筆勢。(當口的左點歸上筆豎筆勢 時。否則最后一勢為豎筆勢。) ![]() 幽答:奮筆勢、豎筆勢(當口的左點歸上筆奮筆勢時。否則最后一勢為奮筆勢。) 二级课程14 14“五勢”小結 又要請大家看看這個系統表了,紅色的都講了,現在“五勢”也講完了。 但復合筆勢還沒有講完。因為“五勢”之外還有其他後人補充的復合筆勢。 “五勢”是講什麼的? ![]() 今天對“五勢”做一個回顧,一個小結。第一個問題:“五勢”是講什麼的。但从 名字就可以知道,“永”字八法的重點在“法”,這個“法”就是用筆法。所以 《玉堂禁經》有“側不得平其筆,勒不得我其筆”等等。如果你只會用筆,那就 是點畫寫得漂亮一點。“五勢”的名字有個“勢”。重點是組織筆勢,這就不是 講用筆了。它講點畫的組合,這就產生了復合筆勢。 ![]() 如果不是寫字,拿毛筆畫出來的就是線條。這個歷史非常久遠,新石器時代的 彩陶上我們就看見了線條。有直線,也有弧線。長弧線應該是幾筆接起來的, 不是一筆過就可以成功的。 ![]() 書法也是使用線條,直線、弧線都會用到。但單純的線條用來寫字並不好看。 為什麼?因為粗細一致,沒有變化,看起來好像用鉛筆或圓珠筆寫出來的。 ![]() ![]() 線條一用到文字之中,就變成了點畫。我們說要寫好點畫,包括兩層意思:一 是質量好,線條沉著有力,用鋒恰到好處。 ![]() ![]() ![]() 二是形態好,點畫在文字中是有位置的。在特定的位置上,有特定的姿態。這就 說到筆勢了。點畫本身的姿態就是單一筆勢。如果你只會用筆寫出來單一筆勢。 那寫字還是一點一畫逐筆加上去,最後得到整個字。一堆零碎的點畫,氣脈必然 不相通。这样写字当然很生硬。“五勢”的意義就是先把這些點畫組織起來。成 為幾個筆勢,最後由這幾個筆勢裹束出整個字。這就是我反復講的兩步成字。 ![]() 我打一個比喻,點畫好像建築材料,好房子當然需要好的建築材料。但你可以 把材料先做成房子的某一部分。門、窗,甚至屋頂、墻壁都可以預先做好。運到 工地只要搭配起來。寫字和這道理是一樣的。 ![]() 先是有線條,線條用於文字就是點畫。点画组合产生复合笔势,复合笔势裹束 就得到一个字。寫好點畫歸於“永”字八法,。組織點畫歸“五勢”。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第一個問題了。“五勢”是講什麼的? ![]() “五勢”夠用嗎? ![]() 第二個問題。“五勢”夠用嗎? 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我一开始就说,“五勢”之外,後代還補充了很多復合 筆勢。這不就說明“五勢”是不夠用的。那張旭為什麼只提出五個復合筆勢呢? 這世界的基本線條只有兩種,直線和弧線。直線因為方向不同,因此有了橫豎。 弧線因為旋轉的方向有順時針和逆時針之分,因此也有兩條。 ![]() 當我們把線條加以組合,那就有三種情況: ![]() 2·1弧線和弧線 先說說弧線和弧線的組合。這分為兩種情況:“轉動”和“滾動”。“轉 動”是同方向弧線的連續。譬如線條A是順時針旋轉的弧線,線條B也是順 時針。方向相同,這就“轉”起來了。如果你需要,可以再加上線條C,那就 是繼續轉。反過來,順時針改為逆時針ABC都是逆時針,這也“轉”起來了。 ![]() “滾動”和“轉動”不同,它是把相反的弧線連續組合。如弧線A是逆時針轉動 的,組合順時針弧線B以求連續。這就是“滾動”。如果需要,還可以繼續往下 連續,繼續“滾”動。“滾動”當然也可以以順時針弧線開始,形狀和剛才這一 根對稱。“滾”字的意思,照《集韻》的解釋是“大水流貌”。大水波浪一上一 下,稱之為翻滾。其實就是兩個方向的弧線連續,這和轉動不一樣。 ![]() ![]() 我排一張表,可能看起來比較清楚點。弧線的組合包括兩種運動方式:一個是轉 動,另一個是滾動。“轉動”指同方向弧線的連續。“滾動”那是兩根反方向的 弧線連續。我們平時說“使轉”,使轉的“轉”是一個大概念。應該包括了“轉 動”和“滾動”。這樣就完整了。 ![]() “五勢”中的鈎裹勢,就是轉動的例子。“五勢”中的袞筆勢,是滾動的 例子。 ![]() ![]() ![]() 2.2直線和直線的組合 ![]() ![]() ![]() 第二種情況:直線和直線的組合。唐朝初年,孫過庭已經把這種組合稱之為“使”。 “使”在“五勢”中也是兩個筆勢:豎筆勢和奮筆勢。豎筆勢是豎筆起,奮筆勢 是橫筆起。這兩個筆勢其實是差不多。奮筆勢拿掉第一橫,那就是豎筆勢。同樣, 豎筆勢拿掉第一豎,就變成了奮筆勢。所以疊加功能,抬筆移位功能對這個筆勢 來說是通用的。之所以分為兩個筆勢,是因為它們運動的方向不同。和刚才讲的 “转”一样,奮筆勢是順時針方向,手腕是右左右左。如果把它明節點改成暗节 点,那就是滾動。豎筆勢是逆時針方向,手腕左右左右。滾動的時針方向比較明 顯,但從手腕的運動來看,豎筆勢和奮筆勢和滾動用腕是一樣的,它也是有方向 性的。 ![]() 《玉堂禁經》說“須險策之,草書'一’、'二’、'三’字用之”。 這句話我認為最要緊是講明了基本單位是一開,或者說一折。後面就是折 的疊加,兩開、三開。。。甚至更多。不管你加到多少開,基本單位就是一 開,或者說一折。 ![]() 抬筆功能是這一句:“須抬筆豎策之。鐘法'上’字用之”。這也是“使”, 抬筆移位的“使”。這一下“使”的功能大大括展,結果豐富多彩。這是 折的變形,或者說節點的移動。从根本上来说是巧用手腕。所有一橫一豎 的連續,或者一豎一橫的連續。都可以歸之於抬筆移位。 ![]() 你看这三个“左”字。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左”字,下面的 “工”是奮筆勢。一次過寫成,頭尾相連,沒有抬筆。智永《真草千 字文》中的“左”字。下面的“工”,寫完一開以後抬筆筆向左了。《蘭 亭序》中的“左”字,下面的“工”是兩次抬筆移位,從本質上說,這 三個“工”字都是奮筆勢。區別只是抬筆移位的使用,所以形態不一。 ![]() 又如“功”字。現在左邊是個“工”字。孫過庭草書“工”,奮筆勢一 開半,連續寫成。集王羲之《金剛經》,奮筆勢寫了一開后移位,再 寫那半開。皇象《急就章》,第一開豎筆已經移位,然後繼續寫成。 智永《真草千字文》左邊“工”字,奮筆勢兩次移位。 ![]() 我們再來排一張表,直線組合包括兩種運動方式:一个是“疊加”, 另一个是“移位”。“疊加”是頭尾相接,第二筆的頭連接第一筆的 尾。“移位”是第二筆的頭不連接第一筆的尾,頭尾不相接。第二筆 的頭位置移動了,可能在前一點,或者在高一點的地方。這兩種都屬 於“使轉”的“使”,是折的運用。 ![]() 2.3直線和弧線組合 第三種組合,是直線和弧線的組合。剛才講到的鈎裹勢和袞筆勢,是弧 線和弧線組合。豎筆勢和奮筆勢是直線和直線組合。那還剩下一個鈎 努勢,它又是什麼呢?鈎努勢就是“永”字中間那三筆。這是直線一 勒,加上曲線一努,再加一趯。 ![]() 成為直線和弧線的組合。應該有兩種情況。一是逆向的組合,一橫寫 完了,寫逆時針的弧線,好像努。鈎努勢就是这一种。逆向組合其實 就是折,只可以用明節點。另一種是順向的組合,一橫寫完了,寫順 時針弧線,如裹、獅口、鈎裹勢都屬於這一種。順向的組合可以歸入 轉動,把它放入一次轉動就寫出來了。 ![]() 你看這三個“司”字,其中的鈎努勢,都是歸之於折的。 ![]() 而這三個字,下面都有一個獅口。獅口是一橫、一裹和一趯,它們是 可以用一次轉寫出來的。當然也有些書法家喜歡用明節點,會把這個 弧線變成折,那是小圈手法不同。 ![]() “五勢”正好包括了这三种情况,你說,這是巧合呢,還是有意的安排? 3.有關“五勢”的結論 第三,有關“五勢”的結論。我研究《玉堂禁經》,花了很多年時間。 首先當然是理解它的內容,但深入以後,發現這個系統很不簡單。在 一級課程第31課“九用”小結中,我給大家看過這張圖。 ![]() “九用”只有九種用筆法,究竟夠不夠用呢?排出這張表就發現,“九用”正 好考慮到了從起筆到收筆的用筆要求。“九用”是夠用的,不多也不少。 ![]() 在講完“永”字八法之後,我給大家看過這一張圖。“永”字只有八個點畫, 其中七個分佈在三號位到七號位上。而其餘一、二、四號位的三個位置,本來 就是只用于趯。這樣一來,八個方向全部都有了。真可以說是極其精巧的天才 設計。 ![]() 說到“五勢”,又是這樣。弧線和直線的組合一共只有三種情況:鈎裹勢 和袞筆勢是弧線的組合。一個是轉動,一個是滾動。豎筆勢和奮筆勢是直線的 組合。它介紹了疊加之外,還可以移位。最後一種直線和弧線的組合,就是鈎努 勢。這樣恰巧是五個筆勢,難道是偶然的嗎? ![]() 使轉是孫過庭提出來的,但他沒有詳細講解。在孫過庭那裡,使轉只是確定了 定義。而來到張旭,把使轉的運動方式做了介紹。這是超越、或者說發展了使 轉的內容。對於書法藝術的貢獻,实在影響深遠。 ![]() 其他人,無論是張旭之前還是之後。都沒有留下完整的系統,沒有他們的著作。 ![]() 綜合韓方明的記錄和《玉堂禁經》。我們了解了五執筆、九用、永字八法和五 勢。小圈大圈都齊備了。張旭的書法教學系統,也就是王羲之書法的精華。在 歷史迷霧中塵封了一千多年以後,終於露出了真容。你該怎麼做,學習書法應 該怎麼學。這條路應該怎麼走,我想你現在是明白了。 本節要點: “五勢”是講復合筆勢。 組合弧線和直線有三種情況。 “五勢”的意義。 複習思考(一): 問題一:研究復合筆勢,有人以點畫為本,有人以線條為本,哪 一種較好?孫過庭提出使轉,是以點畫為本呢,還是線條為本? 問題二: 《玉堂禁经》说“又先达八法之外,更相五势,以备制度”,“永”字八法加了 “五势”,制度就完备了。你怎样理解这“制度” 二级课程15 為什么要補充“五勢”? 今天要講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要補充“五勢”? 張旭講“五勢”,他是著眼于線條,不管你怎樣用筆, 你看王羲之《蘭亭序》中的“觴”字,起手連續兩撇, 在張旭看來,這和鉤裹勢的轉動沒什么兩樣。從本 簡言之 u張旭是以大圈“使轉”來說明復合筆勢。 u大圈“使轉”經過用筆加工,成為點畫。 u后代補充的復合筆勢是點畫形狀來區分的。
2.什么是合點 今天開始我介紹歷史上補充的復合筆勢,首先從 今天先講第一種:合點。什么叫合點呢?就是兩
簡言之: u 合點通常是點上加趯。 3.合點的寫法 合點既然是點加趯,趯我們可是會寫的,《玉堂禁 踆鋒是“九用”之一,現在用得上了。在“永”字八法中,
我在一級課程46課中介紹過撥鐙法,這種踆鋒寫法,
又如這個“沉”字,三點水的第三點有點奇怪。看起
也就是怎樣判斷一個點是不是合點。我們在講解“永” 你看,這是一個兩向點,用一個來回就可以寫成。手 如果是這個點,一次來回是寫不出來的。这是一个合 再來看,這是一个曲抱勢,手腕右左,一次來回。 這個點就不同了,它是一個趯。先寫右側點,寫完了 王羲之這個“宇”字,起筆第一點,這是曲抱勢,單一 這個“后”字,第一點也是曲抱勢。行書中曲抱勢寫起 但這個“清”字的第一點就不同了,一個來回寫不出來。 這個“視”字的第一點,這也是合點。先是一挫,探后
簡言之: ·合點至少需要兩個來回。 ·合點包括一個踆鋒,合點的趯,不是鉤。 5.合點的命名
五,合點的命名。我這裡所說的合點,在古代叫什 剛才講過,合點兩部分,各有一個尖頭,各有一個
清代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說:“四角勢,亦名栗 清代王澍說:“點雖微細,然有偃仰向背等勢。或豎 本節要點: u 為什麼要補充“五勢” u 什麼是合點。 u 合點的寫法、辨別和命名的問題。
思考題: ·《陰符經》這個“心”字的左點,能否以B為入口,A為出口,以便更容易和C連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