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究竟是什么?和谐?有些人认为落伍。合理?似乎相当正确。但是,合理的标准又实在太过模糊。圆满?要求沟通圆满还有可能,希望人际关系圆满好像有点过分。现代?够时髦,却令人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它到底代表什么。想来想去,我们依旧沿用“和谐”这两个字。中国人讲求“和为贵”,孔子希望“君子和而不同”。待人和气而不同流合污,不但切合现代人的实际需求,也可以由“和”而“安”,帮助企业或家庭达到安人的境界。
和谐的表现:从容不迫
待人处世要和谐,人际关系也需要和谐。和谐代表一种和气,“和气才能生财”,这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主张。和谐的表现,正是当年朱子所说的从容不迫。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机构,如果真能够从容不迫,无论人际关系还是公共关系都是第一流的。
从容不迫并不是“反正无所谓,因此不急不忙”。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已属不忠厚,而不忠厚的人即使从容不迫,也不过是自欺欺人式的从容不迫,而不是真正不忧不惧式的从容不迫。
一般而言,社会上有两种和和气气的人。一种是内心忧惧,以致到处讨好的人,这种人虽然表现得和和气气,内心却是相当虚伪且缺乏诚意。另一种人则是内心不忧不惧,不讨好任何人,也不欺压任何人,心正意诚地和和气气。我们不寄望前一种和气的人会与他人产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这种人心里必然有所企求,达不到就会当面或背后制造不和谐的气氛。我们衷心希望后一种和气的人来共同缔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这种人不会“和稀泥”,也不会表里不一地明和暗争,在危难时刻还能够同舟共济,实在是当今社会最迫切需要的人。
和谐的目标:化解矛盾
化戾气为祥和,是和谐人际关系的目标。中国人常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化”不是“和稀泥”式的化,而是“皆大欢喜”式的化,是真正的中国功夫,着实不简单。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基本理念有三,分别说明如下:
1.简化人际关系。往昔农业社会,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大家有较长的时间来互相认识,也有较多的时间来调整彼此的关系。现代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动很大,只有彼此之间的关系得到简化,才能够产生实质的作用。为此,我们建议把人分成四个层次,由自己开始,再由个人到家人,然后推及朋友,最后推及一般人:亲戚之中,近亲并入家人,远亲纳为朋友;同时把朋友这一层次的范围加以扩大到同宗、同事、同乡、同学、同业、邻居、同年以及熟悉的外国人;一般人这一层次则包括点头之交、陌生人、群众以及一般的外国人。
2.有差别地爱人。尽管有很多人在大力倡导平等的爱,我们仍旧赞成中国人原有的“自差别的爱人”。爱是有差别的,父母就是父母,不同于朋友;认识的人便是熟人,不同于陌生人。对不同层次的人给予不同的爱,以免出现“爱所有的人,结果爱不了任何人”、“爱人类却天天和家人吵架”的怪现象。要爱人,先要爱自己;要爱别人的父母,先要爱自己的父母。人对人的爱一方面要真挚,一方面更要合理。
3.心存谅解。人与人之间既然不可能没有差别地爱,那么,彼此互相谅解就成为“化”的必要条件。如果你对他比较好,对我不太好,我应该充分谅解,认为你之所以有这种表现,必定有原因。人人反省,并且反省之后能自我改善,以谅解的心情来化解人际之间的各种不公平问题,人际关系自然日趋和谐。心存谅解,自然容易化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和谐的手段:在技巧中融入伦理
我们发现,希望大家抱持互相谅解的心情来化解矛盾事实上愈来愈困难。因为现代人受到西方平等观念的影响,已经愈来愈没大没小,很不容易在这一方面保持谅解。于是,我们才依据正名的原则,把人际关系正名为人伦关系。
来源:曾仕强《人脉关系课》
感悟:人际关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宇宙万物之中,人类的关系最为复杂,而且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人际关系的表现也不一样。一般而言,西方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主。西方人认为,社会由个人构成,个人自由独立,但是必须加以适当的规范,也就是实施法治,才能够维持整体的秩序。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平等、独立,是西方的人际基础。中国的人际关系以伦理为主。中国人认为社会固然由个人所构成,但是个人却很难离开社会而生存,个人的自由实际上相当有限。人与人的互动,也不能完全由法律来控制。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足,才是我们的人际基础。中国式的人伦关系是处理工作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基础。工作关系是中国式管理的核心,工作关系搞不好,则事业很难发展。家庭关系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人一出生,便陷入层层关系网。只有家庭事业双丰收,才算真正的成功。要想解决好这两大难题,只需要掌握通俗易懂的十个要领即可,这十个要领内涵丰富,缺一不可,只要合理应用,则无往不利。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