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汗、盗汗

 lc1231 2016-06-16

病 因:如果不因外界环境因素、或剧烈运动、或发热的影响,而白天自然出汗过多,稍活动则汗出淋漓者,称为自汗;夜间睡眠时汗出较多,醒来即止者,称为盗汗。自汗与盗汗都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一个主症,多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结核病所致。中医学认为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腠理不固,毛窍疏松,使津液外泄所致。自汗多属阳气虚弱,卫外失职;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症 状:自汗者多伴有阳气不足的表现,如面色苍白、肢冷、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畏风寒、易感冒、舌质淡苔白、脉虚等。盗汗者常伴有阴虚内热的表现,如面色潮红、咳嗽少痰、口干咽燥、心烦失眠、遗精、舌质瘦红苔少、脉细数等。

●治 疗

一、内 治

1.山茱萸、白术各15克,龙骨、牡蛎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自汗症。

2.生黄芪15克,炒白术6克,浮小麦10克,糯米稻根12克,防风6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自汗症。

3.糯稻根30克,泥鳅鱼90克。先将泥鳅宰杀洗净,用食油煎至金黄,加水煮糯稻根约15~20分钟,放进泥鳅再煮,起锅前加调料,食鱼喝汤。用于自汗,盗汗症。

4.黑豆100克,红枣20枚,黄芪5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用于气虚自汗。

5.猪心1个,黄芪、党参各12克,五味子5克。将三药填入猪心,加水炖熟,吃肉饮汤。治体虚自汗,盗汗。

6.百合、太子参、北沙参各25克,饴糖50克,水煎前三药,调入饴糖服。治气阴不足之自汗、盗汗。

7.乌梅10枚,糯稻根1把,浮小麦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于盗汗症。

8.糯米粉15克,白芷30克,共研细末,每次5克,温白酒送下,每晚1次,连服5晚,治盗汗症。

9.当归、黄芪、黄芩、黄柏、生地黄、熟地黄各10克,黄连4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盗汗症。

10.冬葵子10克,水煎加糖,每日2次服用。适用于盗汗症。

11.浮小麦30克,水煎服,或加黑豆30克。每日分2次服用。适用于盗汗症。

12.带霜桑叶焙干,研细末,空腹每次服6克,每日2~3次。适用于盗汗症。

13.霜打过的桑叶60克,研细末煮粥食用,每日分2次吃完。适用于自汗症。

14.黑豆、浮小麦各30克,水煎服。适用于盗汗症。

15.韭菜(或韭菜根)60克,水煎,每天临睡前服用。适用于阳虚自汗和阴虚盗汗症。

16.黄芪100克,黑豆30克,和羊肚1个,同煮熟后吃肉吃渣,可加少许盐,分次服完。适用于自汗症。

17.前一日晚用冷开水浸泡5克左右的干桑叶,待次日早晨空腹喝下。隔日1次,一般40天后盗汗可愈。

18.龙眼肉20克,五味子10克,大枣15克,加冰糖适量共放碗内,加白开水适量,放锅内隔水蒸1个小时候即可服用。每日1剂。适用于老年体弱自汗者。

19.大枣、乌梅各10个,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

20.泥鳅90~120克,去内脏,油煎至金黄,加水煮汤,汤煮沸至半碗,加盐调味,饮汤吃鱼。每日1次。小儿可分次喝汤不吃鱼。尤其适用于小儿盗汗。

21.黄芪10克,或太子参15克,大枣10枚,水煎服。适用于体虚自汗。

二、外 治

1.广郁金60克,五倍子18克,共研细末,瓶贮。用时取药末10~15克,用蜂蜜调成药饼两块,贴两乳头上,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自汗、盗汗症。

2.郁金粉0.24克,牡蛎粉0.06克,和匀以米汤调成2份,放在左右乳中穴,用胶布贴好,1日换1次,连用3~4次即可。用于小儿盗汗有奇效。

3.何首乌30~60克,研末贮瓶。用时取10~15克,用唾液调成糊状,涂于脐眼,外以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至汗止为度。用于自汗。

4.五倍子、枯矾、黄柏各等量,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药末15~20克,以醋调成糊,敷脐,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5.取明矾、五倍子粉各等份,以醋调匀,贴于脐内。适用于盗汗者。

6.五倍子粉30克,滑石粉10克,枯矾粉10克,合在一起。用药粉扑打在手掌、脚掌,可大大减少手足汗出。治手足汗出。

7.王不留行子研细末30克,明矾10克,煮水半盆,趁热浸泡手脚,每次15分钟,每日浸泡2次,每份药可浸泡2天。1~2周为1个疗程。治手足汗出。

  【防护】①积极防治原发病。②注意调摄精神,防止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