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

 解决人生问题 2016-06-16

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

意志与意气的问题

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

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

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译文】叔向问晏子说:“意气哪一种最崇高?行为哪一种最丰厚?”

晏子回答说:“意气没有哪一种高过爱民,行为没有哪一种丰厚于使民众快乐。”

叔向又问:“意气哪一种最低?行为哪一种最贱?”

晏子回答说:“意气没有哪一种比刻薄人民更低的了,行为没有哪一种比残害自身更低贱的了。”

【说明】编者之所以记载晏子的这则故事,想要说明的是意志与意气的问题。关于意气,孟子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孟子·公孙丑上》: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气。’不得於心,勿求於气,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个意思是说,公孙丑说:“请问先生的不动心与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说来听听吗?”

孟子说:“告子说:‘不懂得对方的语言,就无法理解对方的心思;不理解对方的心思,就无法理解对方的意气。’不理解对方的心思,就无法理解对方的意气,是可以的;不懂得对方的语言,就无法理解对方的心思,就不可以了。人的意志,乃是人的意气的主帅,人的意气,是充满人体内的巨大的精神力量。那意志是周密而周到的,意气比起来就稍差一点。所以说:‘保持自己的意志,不要糟蹋自己的意气。’”

公孙丑又问:“既然说:‘那意志是周密而周到的,意气比起来就稍差一点。’又说:‘保持自己的意志,不要糟蹋自己的意气。’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意志专一则会使意气转移,意气专一又会使意志摇摆,现在看那些倒行逆施、趋炎附势的人,正是因为意气用事,反而牵动他们的心。”

公孙丑又问:“请问先生擅长于什么呢?”

孟子说:“我知道语言的作用,我善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

孟子说:“这很难说透,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损害它,那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要配上最佳行为方式和正常的道路,如果不是,就会泄气。它是集聚最佳行为方式在心中所生起的,不是凭偶然的最佳行为方式所能获取的。行为中有不满足于心的,就会泄气。所以我说,告子不一定知道最佳的行为方式,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如果有事情必然要发生,先不要去纠正,心里面不要忘记它,不要去助长它。千万不要象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长不快而把禾苗拔高,累了一天回家,告诉家里人说:‘今天我太担忧,所以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太少了。以为没有什么益处而放弃的人,就是不锄草松土的懒汉;帮助禾苗快速成长的人,就是拔苗助长的人;他们这样做,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伤害事情的发展。”

意气,是充满人体内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意志,乃是人的意气的主帅,如果这意气不以爱民为主,为根本,而是以自利保己为主,为根本,那么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呢?人都要有所行为,之所以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就是要使人民快乐,只有与民同乐,自己才能获得快乐。如果人民都悲伤,自己身边的人都悲伤,自己又怎么能快乐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