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研读第8讲:公孙丑(上)解读1

 凌云悟道 2021-06-08

《孟子》研读第8讲:公孙丑(上)解读1

教学内容:公孙丑(上)解读1

教学目的和要求:诵读原文、进行文字训诂和义理阐发;认识和理解“行仁政而王”的理想及“乘势待时”观点;善养浩然之气,不可“揠苗助长”;以人为本、以德服人的认识观及“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治国方略。

教学重点:“行仁政而王”的理想及“乘势待时”观点;以人为本、以德服人的认识观及治国方略。

【导读】

《公孙丑》上篇共九章。
   
第一章提出了“行仁政而王”的理想,且反对他人以管仲比拟自己,这是下一章以当代孔子自居的先声。
   
第二章提出了著名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指出如何养气,“以直养而无害”,尤其不可“揠苗助长”;最后说自己的理想是向“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所未曾有的孔子看齐。
   
第三章提出了“以德服人”的思想。
   
第四章提出了“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治国方略。
   
第五章是将第四章提出的理念具体化,提出若能以德治国,“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孔子认为“仁”的本质是将对亲人的爱扩展到他人,孟子因而提出了“性善”说——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以德治国,不过是将“不忍人之心”“扩而充之”而已,这是第六章的主旨。
   
第七章提出“术不可不慎”,也就是一个人选择职业不能光看赚不赚钱,还要考虑这职业是害人还是救人。
   
第八章提出要乐于接受批评,乐于从别人的话语中汲取营养。
   
第九章通过描述两位古贤人伯夷、柳下惠并加以评述来阐明孟子认可的君子对待非君子的态度,既不能向伯夷那样对“乡人”采取嫌恶的态度,也不能像柳下惠那般完全和他们打成一片。
   
本篇前两章记载孟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人言论的记录。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驳杂,但除了第二章主要谈养气以及第九章谈对他人的态度外,依然可以归纳出一个主题思想,即要以“仁”以“德”来治理天下国家。

第一章

【原文】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
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
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
, 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 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释】   

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

当路:当权,当政。

许: 兴盛、复兴。

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

吾子:对友人的尊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

蹵然:不安的样子。

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艴然:恼怒的样子。

曾:副词,竟然、居然。

为:同,认为。

由:同,好像。

百年而后崩:相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泛指寿命很长。

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辅助成王定乱,安定天下,成为鲁国的始祖。

作:在这里为量词,相当于现代口语

相与:双音副词,共同的意思。  

辅相:双音动词,辅助。

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倒悬:倒转吊起,比喻困苦。

【译文】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间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说:'子路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 '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竟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 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尚、慈善政治都还有遗存,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 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重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评析】

本章辩论实际是下面孟子提出不动心哲学概念的引子。孟子从主观意识与客观条件两方面辩证地分析了对待建功立业的态度,逻辑严密,客观入理。

作为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孟子不屑于与“霸道”政治寡头管仲、晏婴相比,这正如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他不予回答一样。他所热衷的,是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实施“仁政”来 统一天下。而且,他认为无论从土地、人口,还是从时机来看,目前都是实施王道的最好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乘势待时”,主要是说要分析情况,抓准时机,而不是说在政治上赶形势,窥风向,搞投机。这里的区别,可以以田径赛中的起跑为例。如果错过了起跑的口令,老是慢半拍才回过神来,这是没有抓住时机,自然要影响到成绩,被别人甩在后面。但是,如果投机取巧,抢在口令发出之前起跑, 那就不仅没有抓住时机,反而还犯了规,有被逐出赛场的危险。

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要乘势待进,其实也离不开智慧。有智慧才能正确分析各方面错综复杂的情况,作出决断,抓准时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让时机从自己的身旁悄悄溜走而不自知。

身处市场经济的环境,如何乘势待时,抓住机遇,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盂子关于“王道”、“霸道”的论述,关于“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的看法,关于如何做到“事半功倍”的讨论,可引起大家的思考。

第二章

【原文】

公孙丑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 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21),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2),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23),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24),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25),淫辞知其所陷(26),邪辞知其所离(27),遁辞知其所穷(28)。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29),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30)。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 是何言也!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31),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曰:伯夷、伊尹何如(32)?”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33)?”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曰: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贡、有若(34),智足以知圣人;(35),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36),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 :'岂惟民哉! 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37),河海之于行潦(38),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39),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注释】

加:居,担任。

异:意动用法,认为……奇异。

孟贲(bēn):古时勇士。

告子: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尝学于孟子。

北宫黝(yǒu):人名,齐勇士,其事不可考

(náo):退。

挫:拔。

褐宽博:即下文的褐夫,地位低下的人。褐,粗布。

严:畏。

孟施舍:人名,事无可考。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

子襄:曾子弟子。

缩:直。

惴:使……惊惧。

暴:乱。

(jué)者:失足跌倒的人。

浩然:盛大流行的样子。

馁:饥饿。

袭:朱熹注:袭,掩取也,如齐侯袭莒之袭。

(qiè):满足。

(21)正:止。

(22)闵:忧。

(23)病:疲倦。揠(yà):拔。

(24)非徒:不但。

(25)(bì):偏颇。蔽:隐蔽。

(26)淫:过分。陷:沉溺。

(27)离:背离于正。

(28)遁:逃避。穷:困屈。

(29)宰我:孔子学生宰予。子贡:孔子学生端木赐。

(30)冉牛: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闵子:孔子学生闵损,字子骞。颜渊:孔子学生颜回。

(31)子游:孔子的学生言偃。子张:孔子的学生颛孙师。

(32)伯夷、伊尹:伯夷,商末孤竹君的长子。他和弟弟叔齐互相让位双双出逃。武王伐纣时,二人曾扣住马头劝谏,武王不听,于是二人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活活饿死。伊尹,商朝大臣,名伊,尹是官名,曾辅佐商汤攻灭夏桀。

(33)班:等齐。

(34)有若:孔子学生,鲁人。

(35)污:下,谓地位低下。

(36)予:宰我之名。

(37)(dié):小土堆。

(38)行潦(lǎo):路上积水。

(39)萃:聚。

【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

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

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公孙丑说:“请问,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

(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识别各种言论?”(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人了,)这是什么话呀?”

(公孙丑说:)“以前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一部分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具备了圣人所有的特点,只是还嫌微浅。请问您处于哪种情况?”孟子说:“暂且不谈这个问题。”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样?”孟子说:“处世的方法不同。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居,这是伯夷的处世方法。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该做官就做官,该辞官就辞官,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赶快辞职就赶快辞职,这是孔子的处世方法。(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做不到他们这样;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相对于孔子来说,是同等的吗?”孟子说:“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公孙丑问:“那么他们有共同之处吗?”孟子说:“有。如果能有方圆百里的一块地方而由他们做君主,他们都能使诸侯来朝见而拥有天下;如果要他们干一件不义的事情,杀一个无辜的人而让他们得到天下,他们都是不愿去干的。这些是共同的。”

公孙丑说:“请问孔子和他们不同的地方。”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孔子,即使有所夸大,也不至于阿谀吹捧他们所敬爱的人。宰我说:'根据我对老师的观察,老师远远超过尧、舜了。’子贡说:'见了一国礼制,就能知道一国的政治;听了一国的音乐,就能了解一国的德教;即使从一百代以后来评价这一百代的君主,也没有谁能违背孔子这个道理的。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有若说:'岂只是人类有这样的不同!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土丘,河海对于水沟,都是同类的;圣人对于一般的人,也是同类的。(这些)都高出了同类,超出了同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评析】

本章很长,其核心意思是论“善养浩然之气”。在孟子看来,以自己的浩然之气,当齐国的卿相并非难事。他并不欣赏北宫黝、孟施舍的所谓勇气,也不欣赏告子关于意志、意气的见解,他只赞同孔子关于大勇的理论。关键是要正义在手、正气在胸。

孟子心目中把自己比作孔子一样的圣人,他借孔门弟子之口,盛赞孔子,认为孔子是古往今来天下第一大圣人,是具有大勇的人,胸中有“浩然正气”。

孟子所阐释的浩然之气,对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正气和民族气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文天祥在就义前所写的《正气歌》就是秉承了孟子的这一教诲。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不是一般所谓“精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 德的正气、骨气。

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其实,不仅知识积累、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也是如此。关键在于营养的吸取,能力的增强。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人们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

“揠苖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章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注释】

   假:借,凭借。

待:等待,引申为依靠。

赡:充足。

《诗》云: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思:助词,无 义。

【译文】

  孟子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

【评析】

此章继续从力与德的角度阐述政治领域的认识观与实践观,折中于人性的心悦而诚服与孔子在《论语.子路》和《论语.季氏》中的有关论述一样,都是讲的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

孔孟一脉相承,采用的,是攻心为上,以柔克刚的政治方针、后世诸葛亮七擒盂获,可以说正是活学活用孔孟思想的典型。成都武候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肖,从古知兵非好战”其实也正是表达的这种思想。

值得提出来思考的是:以德服人到底还要不要力?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情况来看,似乎还是离不开力。就以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情况为例,当诸葛亮第一次放走孟获后,众将都感到不理解,一起来问诸葛亮。诸葛亮笑了笑说:“我要捉他,就像在口袋中取东西一样容易,但只有使他口服心服,南方才会真正平定。”可见,诸葛亮之所以敢于七擒七纵,还有赖于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第四章

【原文】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 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 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 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言配命民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 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

   闲暇:指国家安定无元内忧外患。

《诗》云:引自《诗经·邪 风·鸱鸦》。

迨(dai):趁着。

彻:剥取。桑土(du):桑树根; 土同,东齐方言说。。

绸缪(mou):缠结。牖(you):窗子;户:门。

下民:民义同。这里的诗句是以鸱鸦 (一种形似黄雀而身体较小的鸟)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称人为下民

般(pan):乐。怠:怠情。敖:同,指出游。

《诗》云:引 自《涛经·大邪·文王》。

永:长久;言:语助同,大义。配:合。命: 天命。

《太甲》《尚书》中的一篇。

违:避。

活:huan)的借字,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阴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好窗子和门户。现在你们下面人,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大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评析】

此章继续阐述以人为本的认识观。孟子的本意是规劝当政者施行仁政,可他指出的“恶湿居下”现象却是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说,抽烟是损寿的,酗酒是要误大事的,睡懒觉也是不利于健康的。至于赌博可能倾家荡产,嫖妓可能患“爱滋”病。

厌恶损寿,厌恶误事,厌恶不健康,更厌恶倾家荡产……,可就是要抽烟,喝酒,睡懒觉……。个人生活中的小事有这样的现象,国家行政上的大事也完全可能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所以孟子苦心提醒大家,既然厌恶潮湿,就不要自居于低洼的地方;既然厌恶耻辱,就不要自居于不仁的境地。说到底,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

 

【学习札记】

乘势待时抓机遇,事半功倍行善举。

称霸扬名百姓苦,解民倒悬获赞许。

浩然正气仁义聚,揠苖助长非可取。

出类拔萃用贤能,内忧外患不足惧。

 

《孟子》研读第8讲学习小结

第八讲我们学习了《孟子.公孙丑》上篇的第一至四章。

第一章提出了“行仁政而王”的理想及“乘势待时”观点,主要是说要分析情况,抓准时机
   
第二章提出了著名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指出如何养气,“以直养而无害”,尤其不可“揠苗助长”。
   
第三章从力与德的角度阐述政治领域的认识观与实践观,折中于人性的心悦而诚服提出了“以德服人”的思想。
   
第四章阐述以人为本的认识观,提出了“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治国方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