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CIHFC】樊晓寒: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曹娥江 2016-06-16

1

CCM植入技术和作用机制简介

慢性心力衰竭人群 & 医疗费用


高死亡率的恶性疾病

1.在几乎所有的慢性疾病中生活质量最差

2.预后比许多肿瘤都更差

3.40% 的患者在12个月内死亡

4.65%的患者在60个月内死亡


针对心衰的新型非药物治疗-CCM

CCM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局部效应至全身效应 


临床试验中的作用机制

1.对患有心力衰竭的人受试者和动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CCM治疗响应的多个重要的钙调蛋白的mRNA表达显著提高,与胎儿基因程序逆转相一致

                                     动物实验结果


2.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改变可导致跨心肌远端区域应力的卸荷和基因表达的正常化。这些均可中断“重塑级联”,并诱导全身逆向重塑和心脏功能的改善。对人的3D回声研究和动物心室造影研究表明,CCM治疗3个月内进行逆向重塑。

人体实验结果

12 年深入的临床研究- 最终揭开奥秘



适用于CCM治疗适应证

1.强烈推荐的候选者:

心功能II~III级;

LVEF<35%;

QRS间期(<120ms);

2.可以考虑的候选者:

心功能II~III级;

LVEF35~45%;

QRS间期;

3.不合适的候选者:

有缓慢型心律失常起搏指征的患者;

QRSCRT治疗指征的患者;

心功能I级;

2
CCM临床试验解读

心衰治疗新疗法

1.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

2.脊髓刺激

3.颈动脉窦神经刺激

4.颈迷走神经刺激

5.心脏房室结迷走神经刺激

6.植入式血流动力学监测装置

“然而,除了CCM,没有可供参考的基于随机研究数据,并且以上所有设备均无临床数据,尤其是死亡率数据可供参考”

随机对照研究


1.FIX-CHF-4

 

(1)FIX-CHF-4 试验设计


纳入:EF 35%、II类或III类、优化的药物治疗

排除:峰值VO2 < 10 ml/min/kg、活动性心肌缺血、持续性心房颤动、适用于CRT

主要疗效指标:峰值VO2, MLWHFQ

次要指标: NYHA, 6分钟步行设计:交叉RCT 

(2)FIX-CHF-4 CCM提高运动耐受和生活质量

                     (第二个研究周期结束时的结果)


2.FIX-HF-5 II

(1)

主要疗效指标:24VAT增加 >20%  

次要指标:24周时的pVO2, MLWHFQ  

主要疗效指标:全因死亡率;50周时的全因住院率

(2)FIX-HF-5 II–实验设计


(3)FIX-HF-5 II–基线统计学


(4)FIX-HF-5 II–研究结果

 

(5)FIX-HF-5 II–安全性结果

主要安全指标符合:全因死亡率和全因住院率组成的非劣效性;

1年研究CCM组和OMT组类似的不良反应;

(从随机化到研究开始日期,CCM组的不良反应时间略多);

(6)FIX-HF-5 II 亚组分析

纳入标准:NYHA III,EF25%

纳入患者:CCM: 106,OMT: 97

(7)FIX-HF-5 II亚组分析–基线特征



(8)FIX-HF-5 II 亚组分析–结果(24周)



- OMTCCM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两组之间无差异 (p=0.326)

 (9)临床数据综述


(10)从CRT的角度看CCM的临床效果

3
CCM真实世界长期临床应用效果


长期数据(德国Mannheim)

2004-2012年入选81例接受CCM治疗的患者,平均随访34.2 ± 28月(6-123月),CCM治疗的死亡率与MAGGIC评分预测的死亡率进行比较

长期数据 (n=81) – 效应参数

2 基线及随访时的效应参数(平均值和SD

长期数据 (n=81) – 死亡率

4 采用病因学对长期死亡率进行分类

死亡率的改善与下列指标的长期改善相关:NYHA- NT-proBNP - 运动耐受、EF- QOL

长期数据 (Mannheim) – 存活率

1 观察Kaplan-Meier生存曲线(蓝色)与MAGGIC分值提供的1年和3年生存点评估的比较结果。(关于附图说明中的颜色参照说明,读者参照的是文献的在线版本)

香港CCM6年随访

晚近,香港中文大学Ming Liu团队针对LVEF<40%的中重度心衰患者进行CCM术后长达6年的随访,结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上。

研究方法

研究类型:病例对照研究

    试验组:41LVEF40%心衰患者

    对照组:41例年龄、性别、LVEF、心衰病因与试验组匹配的心衰患者

 研究方法:

    主要终点:全因死亡

    次要终点:心源性死亡;心衰恶化住院;复合终点:死亡 心衰恶化住院  

研究结果:全因死亡

研究结果:次要终点

a 次要终点两组对比:CCM组明显低于对照组(58% vs 78%p=0.005

bc:亚组分析提示,在LVEF25%的心衰人群中,两组次要终点发生率差别不大。但对于LVEF25%-40%之间的患者,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别仍然明显(CCMvs 对照组 52% vs 88%p=0.001

4
CCM大陆临床应用经验

中国大陆临床应用分析

目前在国内四家中心申请了新技术应用,目前植入8例患者,其中1例患者进行了心脏移植,其余6例临床研究终点设计为6个月,进行长期随访。


第一例植入CCM患者情况

男性,58岁,扩张型心肌病,病史15年;药物治疗10余年,仍反复发作心衰症状,目前NYHA心功能III级;超声示LVEF20.3%  LVEF <35%);ECG示:窄QRS间期108ms;无缓慢型心律失常起搏指征;无CRT治疗指征。

治疗策略:植入CCM

20141230日在阜外医院局麻下植入CCM(型号为OPTIMIZERTM IVs IPG


术程顺利,患者平卧12小时后下床活动,一周后出院。

随访 3个月数据对比


3例:ICD CCM

植入时间:2015527

植入位置:右胸部锁骨下

导线置入位置:心房导线置于右心耳。两根右心室导线置于右心室中位和低位间隔部,用于心脏收缩力调节信号发放。

对于植入ICD的患者,需确保心脏收缩力调节导线与ICD导线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至少2cm)

术后随访三个月 LVEF 

生活质量评分改善86%


                            6分钟步行距离提高188%

CCM弥补CRT治疗空白

适用人群:QRS窄波,药物疗效不佳,左室射血分数小于等于35%的慢性心律衰竭患者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