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杰孚: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进展

 linnqd 2016-06-15

长期以来,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然而,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指南对心衰的非药物治疗做了补充和更新。卫生部北杨杰孚教授,对心衰目前的主要非药物治疗进展进行了汇总。


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1.指南推荐


2014年中国心衰指南中,将CRT适应证扩大到了NYHA Ⅱ级患者,但对QRS波宽度及形态也有了更严格的限制。该指南中推荐NYHA Ⅱ级患者的适应证为:(1)左室射血分数(LVEF)≤30%,伴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及QRS≥150ms,推荐置入CRT,最好是心脏再同步化并置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Ⅰ,A)。(2)LVEF≤30%,伴LBBB且130ms≤QRS<150ms,可置入CRT或CRT-D(Ⅱa,B)。(3)LVEF≤30%,非LBBB但QRS≥150ms,可置入CRT或CRT-D(Ⅱb,B);非LBBB且QRS<150ms,不推荐CRT(Ⅲ,B)。同时,指南也对心衰患者的非药物治疗流程做出了推荐(如图1所示)。




2.最新进展


临床仍有20%~30%患者置入CRT后治疗无效,主要原因是目前左室(LV)电极都是经冠状静脉窦(CS)放置,但其中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如右房或右室明显增大、转位和冠状窦自身因素可导致电极无法到达最佳靶静脉,膈神经刺激、阈值升高及脱位等也会影响疗效。因此,众多学者对新的技术和设备进行了探索。


(1)左室四极导线


①优势:有10种可配对向量起搏方式,不需要来回更换靶静脉,可显著提高LV电极置入成功率,减少了手术及X线曝光的时间。同时,几乎可以解决膈肌刺激,更有效地处理阈值升高,最大限度避免心尖部位起搏。


②不足:因血管太短导致四极导线不能完全置入靶血管内,因此不适合靶静脉过短扭曲的患者。


(2)左室心内膜起搏


①优势:LV电极置入成功率较高,且左心室起搏阈值和膈神经刺激风险较低。同时,左心室起搏点选择更多,也更符合生理性,不易诱发心律失常。


②不足:易导致LV电极血栓及栓塞并发症,故需要终生抗凝。同时,会对左心室心内膜电极二尖瓣产生影响,拔除相关风险高。另外,经房间隔穿刺的术式还有待改进。


(3)无导线左室起搏


①手术过程:LV电极经股动脉逆行送入左心室内膜,测得起搏阈值等参数后,将电极锚入心内膜,最后使用体外超声能量进行起搏。


②应用情况:目前仅有小样本临床试验显示可行,尚未普遍应用于临床。


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轻中度心衰患者中,心脏性猝死(SCD)占总死亡率的50%以上,而ICD是预防心衰患者SCD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新技术也在不断进展。


1.皮下ICD(SICD)


(1)优点:手术过程简单,无需X线。因电极不进入心腔,可避免电极导线断裂、心内感染、经静脉拔除的相关风险,更换风险也较小。


(2)缺点:无起搏功能,不能提供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目前也不能用于CRT技术,且脉冲发生器体积偏大。


2.穿戴式ICD(WCD)


(1)优点:无需手术,使用简单,短期使用费用较低。同时可降低ICD随访所带来的费用,可做ICD短暂移除时的替代治疗。


(2)缺点:除颤主机较大;无分层治疗,无法进行ATP治疗;需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无法完全代替ICD;未佩戴WCD时存在SCD风险(如洗澡、游泳时)。


(3)适用范围:急性心梗后早期高危人群;再血管治疗后室速(VT)/室颤(VF)高危人群;非缺血性心肌病发生急性心衰患者的高危人群;心脏移植等待者或需要心室辅助装置患者的突发心律失常;怀疑为快速心律失常所致晕厥患者;ICD治疗中断或ICD计划置入前的保护。


三、迷走神经刺激术(VNS)


该装置由脉冲发生器、VNS导线和I导线组成。NECTAR-HF研究对96例心衰患者在颈部接近右侧迷走神经处置入VNS装置,并与置入于胸部的脉搏发生器相连。在对该系统作基线刺激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VNS刺激组。前者的装置关闭,后者开始刺激振幅为1.24 mA,3个月随访观察期为1.42 mA。6个月后对比VNS组与对照组,结果发现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但另一项由印度10个医疗中心进行的ANTHEM-HF研究,则证实VNS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这一治疗方式目前仍处于临床探索阶段,疗效尚需更多临床试验的证实,其应用前景可能有限。


四、心脏收缩调节刺激器治疗(CCM)


1.作用机制


CCM又称不应期刺激术,是在心室1次正常拔除(QRS波)后的有效不应期内发放脉冲刺激,该刺激不起搏心脏,但增加钙离子内流,并且可调节自主神经张力,从而增加迷走神经张力。


2.适应证


药物治疗效果差或QRS波时限正常(<120 ms)的心衰患者。


3.临床效果


小规模临床试验显示,CCM可改善心衰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而无明显致心律失常作用。同时,不增加全因死亡率和住院率。


4.局限性


目前的研究病例数规模较小,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潘欢  ┆美编 柴明霞┆制版 郭文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