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夨仲戈与太伯奔吴

 城堡游魄 2016-06-16


夨仲戈与太伯奔吴



夨仲戈与太伯奔吴

刘明科

陕西陇县西部南坡村的一处西周时期的墓地,出土了一批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其中M6出土的一件带有铭文“夨中”的青铜戈格外引人注目。这件戈呈长援尖锋,有中脊,阑较高,中胡一穿,内角上钝下锐。戈身满布漆黑古锈,闪闪发光。内部有铭文“夨中”二字。通长24.8厘米。另外还有一件内部带“夨”字铭的戈也是出土于这个地区,形状与这件戈相似,呈长援尖锋,有中脊,阑较高,中胡一穿,只是援部和胡部较前者为宽,内上下角方锐。出土时戈援尖人为弯曲。

因与这件戈共出的还有一件当卢圆泡,其背面亦有一“夨”字,发掘者认为这是一处西周早期文武之际的夨国墓地。那么这件戈上的“夨仲”是何人?联系到后来在宝鸡西郊纸坊头出土的夨伯鬲,尹盛平先生认为,这件戈铭“夨中”当是北虞的始封君虞仲,即周章(夨伯)之弟。夨仲在武王伐商以前活动在陇县一带,受封后才到了山西平陆一带,春秋时,北虞被晋所灭。夨伯当是西虞之君,这支虞在西周康王时,被改封到了江苏宜地为宜侯,后世称为吴国。

夨仲和夨伯都是周太王家族重要成员。据史书记载:周太王生有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太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了一个叫“荆蛮”的地方,自创基业,建立虞国。从这件夨仲戈和后来出土的夨伯鬲可以看出,太伯、仲雍奔荆蛮的地点,当在陕西宝鸡地区的吴山一带。并且在这一带的夨地内建立了虞国,以居地称为“夨氏”。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时,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因此,周武王寻找到太伯、仲雍的后裔——周章和虞仲,要封他们为诸侯。但因这时的周章(夨伯)已做了吴君,武王就因地追封周章为吴国君,同时封周章之弟夨仲于北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其后人以虞为姓,夨仲因此称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号。这件戈应当是虞仲还未分封到北虞前在陇县活动时的遗留物。

但“夨”的问题很复杂。夨器不光是在宝鸡的千河流域屡屡出土,河南洛阳,江苏、山西等地也都有出土。奇怪的是,这三处都与吴国的历史有关。有学者认为,“夨”的古音读为“吴”,虞与吴又相通,因此夨国就是虞国。但这个观点并未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因此有学者认为,对千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上冠以“夨”字铭文的要区别对待。从已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来看,从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夨国之君一直称“夨王”,而不称“夨伯”。由此可知,“夨王”之“夨”是国名无疑,同时也说明夨国是非姬姓的方国。然而夨王簋等铜器上的“夨”与西周早期夨伯鬲、夨仲戈上的“夨”有别,前者是“夨国”之器,后者是“虞国”之器,二者不仅国名不同,而且姓氏也不同。因此,另一件带有“夨”字铭的戈到底是夨国的还是虞国的?就很难定论了。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戈头为什么是弯曲的?其实,这种现象在考古中比较常见。这是因为,戈是三代时最为常见的一种杀敌兵器,作为死者的随葬器,多在随葬前都要人为的将其援头折弯,以示休战或和善友好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