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古镇都离不开水和桥,水是古镇的灵魂,而桥是古镇人民的交往的纽带。依河而起的建筑,与水中的倒影连起来,给人以“小桥、流水、人家”的绝美佳境,更是一片世外桃源。在枫泾,码头三步一设,我们三个人从“三百园游船码头”又花了八十元租了一条“沪芙蓉游6”号小船。小船上有顶棚,捆绑在船角支撑顶棚的四根竹子上,都系有红丝绸和三个大小不等的红灯笼。船工是个老人,大约七十岁,身穿蓝底白条寸衫、灰色裤子已经泛白;头戴麦秸编织的旧草帽,已经泛黑;而脸上、手上的皮肤或许是因为长期在阳光下劳作,显得苍老黝黑,而汗水从那条条皱纹中不断渗出,但摇起船桨来却是娴熟得很。 ![]() ![]() ![]() 坐在船上,吃着刚买的当地特产,听着咯吱、咯吱的摇桨声,还有哗啦、哗啦的水声,看着流过眼前的旖旎风景,更有好多小船不断地从身边划来划去。如果说岸上的风景迷人,那么在水中那更是醉人心弦。因为我的心一次次随着橹的荡漾,一次次悠然起来。可是,正当我陶醉时,迎面突然有一只小船几乎与我们“沪芙蓉游6”号小船相撞起来,想时迟那时快,只见两个船工飞快地把小船一桨摇开,各自前行。妈呀!吓得我心都快蹦出来了。小船行驶到一个十字水道右转,又穿过了三座桥才调头,这把原来路过的风景又欣赏一遍。
下了船,岸上就是北大街。北大街是商业古街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过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石板路上,北大街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两边都是两层楼房,而中间是人头攒动,人来人往;抬头仰望,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线天,还有古老的木格窗的原木本色;再仔细向下瞧瞧,每一家房子都伸展于河面。或重檐叠瓦,或骑楼高耸,或勾栏亭阁,或底层的近水楼台,层层石级通向河埠;或倚朱阁、小轩窗,组成一道多姿多样的水乡民居风光;间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辉映,夕阳夕照,好一派旖旎风光。 和平街上有个“三百园”,石砌院门,“三百园”门头上方的“三百园”三个字是由漫画大师丁聪所题的。三百园是一座宋代的大宅院,三进三落,后面还有一座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后花园。原主人陈舜俞是枫泾人,当时在朝廷中位列屯田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农业部副部长。他一生两袖清风、廉政正直、学识渊博,罢官后,隐居故里。他喜欢吟诗作画,当年,与诗人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交往特别好,称为莫逆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作诗。 现在的“三百园”赋予了新的含义,是三个展出百样民俗用品的收藏馆的合称,即百灯馆、百篮馆、百行馆。在馆里,像平常用的煤油灯、马灯、探照灯和篮子等等,而灯具什么年代的都有。在老街,再次走上熟悉的青石板路,清一色的灰瓦白墙,一下子就将我们疲累的身体以及精神抖擞起来。一眼望去,老街上古物店特别多,比如:旧陶罐、旧瓷器,古色古香的床楣、门楣等等,前行时看到一门楣上写着“吕吉人书馆”,花了五元钱进去浏览了一下,大多是陈旧的古书,这让我陡生出一种感叹的心理,因为时光在它的两头如影而是,随影而非。 接着走到枫泾“人民公社”旧址,枫泾人民公社旧址是上海近郊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人民公社旧址。走进人民公社旧址,门楣上方就是红底金黄色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两边墙上分别用红字写着两条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等。 走出“人民公社”旧址,来到和平街,在枕河老屋东头看到了一座雕梁画栋的古戏台,台柱上以及上方都悬挂红丝绸,台前的凳子上有一些游客坐在那休息,而戏台上空空,没什么人表演,打听一下,才知道还没到表演时间,只得遗憾地前行,而眼睛一直盯着古戏台。原来古戏台一面贴街,一面临河,不仅视野开阔,而且景色非常优美。据说这座石基翘角的古戏台,是古代专供演出的一种室外舞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上,每逢演戏,从水路乘船而来的人坐在船上就可看戏。在戏台对面,一排临河的老房子中,有一道显眼的西洋式红色门面,是东区火政会旧址,上海地区仅存的较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门前河中停靠着一艘红色的救火船,是上海最后一条水上救火船。 沿着老街继续前行,最后从最高大的拱形泰平桥上回到了停车的地方,整整转了一圈。 在回家的路上,古镇的水、桥、船、人、情、景以及老街、老屋等等,如诗如画般在脑海里不停地循环。 (2016.06.13于上海)
|
|
来自: 珍旎 > 《旖旎情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