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5个招式告诉你,如何快速应对舆论博弈!

 戴墨镜的张飞 2016-06-16
摘 要

就当前的舆论场而言,信息革命颠覆了社会各界对于舆论场特征和功能的基本认知,各方在喧嚣嘈杂中寻求理性发声和利益平衡,社会结构的“空当”更直观地呈现在舆论场,使其成为变量多、坐标系又不甚清晰的多维空间。本文综合分析当前舆论场的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结合社会舆论的生成方式及其动力源,旨在科学解构舆论场主要变量的基本构成,进而明晰其内在关系,把握其内在逻辑。

当前舆论场的几组变量
1
言论自由与法律边界

舆论是对现实生活的基本反映。基于自身利益诉求,社会舆论因信息对立而呈现冲突状态。在言论自由的无限包容下,各种声音纷纷强化各自所处舆论场对公共意见的操控能力。舆论场之争,实际上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处置得当是党和政府促进公共治理和基层民主的新平台,处置不好可能成为社会负面舆论的“搅拌机”。当前,我国对互联网舆论生态的治理措施在不断成熟,既敢于对网络谣言等违法言行亮剑,更注意探索互联网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用主动、创新、依法的治理,来呵护网络舆论生态的晴空。

2
情绪表达与理性思辨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不断加快,公民权利意识日益增强,权利与权利之间,权利与权力之间,也时常会有冲突。在舆情实践中,以公共事件和重大议题为思想出口,以激烈释放社会情绪为传播手段,极端差异化表达不断放大社会矛盾冲突,舆论场因此呈现出不可调和的两军对垒格局。当理性思辨的力量逐渐积聚,力图还原事实真相的信息传播达到一个临界点时,舆论场对抗渐渐从关注事件本身转入对事件态度的表达。当不同群体的利益主张发生碰撞时,惟有理性思辨的力量方能对冲情绪表达的焦躁,厘清事实真相。经过网络的自我净化、治理者的善管善用后,网民更加理性,网络舆论暴力大大降低,网络“理性族群”正不断崛起。

3
网民诉求与公共治理

在网络舆论场,“直觉加工”是网民表达诉求的首选。某一话题只要触及公众群体心理,形成舆论共振,便会产生大的社会影响。不利于政府的负面传闻乃至于恶意猜测总能迅速扩散,进而易与被质疑者所依托的舆论场发生激烈交锋。今天的网络舆论场,是体制内外的结合部,如何对体制外力量进行有效的引领和吸纳,扩大和巩固体制的民意基础,增强体制的权威和张力,是舆论场治理也是社会公共治理的新挑战。

4
坊间舆论与官方声音

互联网本是通过信息的自由流动和意见对冲,动态还原事实真相。由于社会舆论大都被强势集团和媒介机构牵引,坊间舆论限于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只能在基层社交圈子寻找微弱的自我平衡。网络传播技术革新和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兴盛,为长期郁积的非主流社会舆论提供了释放能量的新出口,开创了互动传播和对等传播时代,为坊间舆论赢得更多的平等话语权。如何在舆论场中帮助民众最大程度地剔除情绪干扰,站在事实的立场消除“杂音”,这是官方声音需要解决的首要关键。

舆论变量相互作用的现实表现
1
言与法:虚实博弈

舆论场之争的核心和根源,是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思想观念的碰撞。言与法之争,实则表达层面的个体自由与法律边界之争。舆论场如果没有边界意识,敞开大门搞攻讦战,舆论互动则势必呈现为扭曲的对抗形态;如果实行严格的监管,则可能会因为缺乏活力而空心化。网民热衷于参与突发事件讨论,缘于突发事件爆发后的社会心理焦虑、对真相的探究及自我表达的欲望等,网民的不自觉参与和法律法规的边界共同完成了舆论博弈场域的构建。作为舆情客体的各级政府单位,应在边界意识中自觉应对新变化,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引导舆论场格局调整。

2
说与思:强弱转换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意见场域,理性思辨的声音促使网络舆论由混杂无序、相互矛盾、多元对立的状态逐步转向结构有序、方向趋同、正面积极的良性舆论结构。但是,理性声音不等同于主流声音,其力量源于事实和逻辑支撑,通过思辨、明理、答疑、解惑疏通被情绪堵塞的舆论场,改变失衡的传播局面,避免因社会情绪轰然释放而冲击现实社会秩序。

3
公与私:同步共振

网民诉求与公共治理,在语境层面体现为诉求表达与意念灌输之争。许多偶发的侵害私权个案,经过各类社交媒体推波助澜后,在舆论场引发网民对公权力的对抗,最终导致政府公信力不断受损。如果对此视而不见,就会直接影响社会整体情绪,社会共识就难以形成。新媒体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形成的“交集”,是打通舆论场阻隔的“桥梁”;网民诉求与公共治理达成的谅解,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石”。

4
官与民:主客易位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普通网民成为自由表达的意见主体,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构成表达端口。在官方声音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集体失语”的情况下,坊间舆论弥补突发事件舆论空白,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场。面临互联网越来越大的民意压力,迫切需要坊间舆论谅解接受官方声音的立场和表达,共同为构建稳定、开放、包容、理性的多维公共舆论空间奠定基础。只有从民众利益切入,用民众口吻讲述,引民众互动参与,舆论场才能聚集强劲的人气,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变量相互关系对舆论场的影响
1
渠道融合、立体传播

诸多变量相互影响,为打造立体化舆论传播阵地提供了条件。无论是社会舆论和公共文化管理机构,还是以传播主流声音为己任的传统媒体,都要深入分析研究、持续学习借鉴社会化媒体的生存逻辑和演进规律,调低姿态,用坊间直白语言和民间讲述方式呈现信息内容,用大众化的视角创新信息传播模式,用平民化的理念打造新型传播平台,营造出社会各界自觉自愿利用这些平台、主动参与正能量传播的舆论场建设新格局。

2
拓展视野、沉淀价值

舆论场各组变量此消彼长,为洞察社会中的“罅隙”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特殊的社会张力。对于主流媒体而言,需要客观反映诉求,帮助消解误解和偏见,形成吸纳民意和调和矛盾的畅通渠道;对于坊间舆论而言,需要保持克制理性表达,不捏造事实混淆是非。主流的公共视野决定了的舆论场价值,关注各类公共政策以及公众与政府的关系,围绕舆论热点问题关注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将躁动情绪导入规范的舆论渠道内,用主动包容换取社会宽容,用理性互动赢得理性回归。

3
务实高效、理性表达

舆论场变量的效用并不在于简单的物理拼接,它需要在社会话语方式分化下,形成相同内核的不同表达,即需要通过话语的变迁联系其背后的受众群体。社会情绪依托公共传播平台非理性宣泄,就需要科学引导社会情绪,持续倡导理性表达。法律边界、理性思辨、公共治理及官方声音等单极变量的存在,就是以引导代替对抗,以疏解代替阻塞,通过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持续沟通、理解和融合,培育更加健康稳定的社会心态,营造不同舆论场良性互动通融的传播新格局。

4
坚守伦理、弘扬责任

包容、理解、和谐,是人们判断舆论场是否清朗的重要取向。舆论场的冲突和裂变,缘于不同场域所聚集人群在思想观念、立场态度、利益诉求、表述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在新兴媒体中,信息传播真实性、合法性等问题,构成了当前舆论格局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舆论场各组变量在磨砺与碰撞中形成的职业伦理,将有助于构建社会通融功能。融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体系,将据此重建公信力,更好地弘扬社会责任。

5
场域沟通、平等互信

实现社会化媒体的多元化沟通,关键是要推崇彼此尊重的平等对话方式,在多元沟通中实现互信互动。依托现有社会化媒体所构建的舆论场,将有利于各类涉事客体创新信息发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增强快速反应能力,从民众利益角度出发平等思考、换位思考,把舆论风险放在风险社会以及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注意舆情变量的消长,最终赢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良好的民众参与。

十八大以来,中国网上舆论生态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参与舆论博弈各方的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状态,舆论场域整体稳定,舆论态势处于安全区域。长远来看,未来的舆论博弈将愈加激烈,更科学、更专业、更精细的社会治理,需要舆论场的正面呵护。

十八大以来,中国网上舆论生态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参与舆论博弈各方的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状态,舆论场域整体稳定,舆论态势处于安全区域。长远来看,未来的舆论博弈将愈加激烈,更科学、更专业、更精细的社会治理,需要舆论场的正面呵护。 (作者:颜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