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炜:农业痛点多、做大难,中农网如何打造产业互联网B2B模式,让大生意更容易?

 广东黄汉光 2016-06-17


孙 炜

中农网  CEO


中农网是一家专注于做大宗农产品B2B的平台。我们通过垂直方式,进入到各个大宗农产品窄分领域,在过去的六年中,我们经营了5到6个品种,白糖、干茧、生丝、板材、水果等。立足于这些品类行业状况和客户痛点,搭建了专属单品对应客户B2B平台,来帮助客户定价、交易,平台显性形式上是“轻”,但看不见的,是线下配套的“重”。

2015年,是大宗B2B创业元年。大量资本和创业者进入,B2B平台不做到“轻重”结合,就很难真正满足客户痛点、对流通改造。B2B平台1.0时代是信息撮合,2.0是交易服务,3.0则是基于生态圈的企业服务,定价只是交易过程中的一个要素,实现闭环交易,还要打通物流、金融服务,未来还要做到,基于平台的企业级服务。

做平台,定位很重要也很简单,就是要明白,你能够服务的客户是谁、需求是什么,你的产品和你的模式,怎么能融入客户的生意?

拿客户颗粒度最小的白糖品种为例,上游供应商的基本情况是:企业类型为制糖集团、贸易商、还有尚待开发的沿海的加工糖厂,地理位置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生产商总数百余家,贸易商几百家,供应规模大到上百万吨,小到几百吨。需求就是价格发现和快速销售并回笼资金。

而从下游的采购商维度来看,有大B(一级经销商、大型用糖企业、糖果公司、娃哈哈、可口可乐等)、中B(二三级经销商、食品加工企业)、小B(粮油铺、中央厨房、超市等)、小小B(奶茶店、甜品店、快餐店等)。年采购总量近1000万吨,大到几十万吨,中到几十吨不等,小到几十包。而下游客户的需求,多数以价格最优、品质好为决策依据。

B2B爆发的风口,是上游去产能、找渠道,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而平台聚需求、聚团购,做到中介化,并成为产业链中新的核心。不管宏观经济如何,产业困境如何,我们做平台,在不同时期关注的都是“弱势群体”,关注真实需求,这是平台的基本存在依据。

农业的产业互联网,不同于制造领域、服务领域的产业互联网,中国农业种养殖的现状,还是分散化为主,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蛛网效应始终存在。

这些痛点,就是我们经常听到并遇到的,信息不对称、农民买难卖难;季产年销,存货积压,优品贱卖;现金流失衡、高风险民间借贷;物流运输成本高等问题。

我们不可能跳过这个时代。

在中农网业务理解中,平台除了要对接上游集中、下游分散之外,就是要响应农产品在产销时空错配、客户大小错配、产品标准错配等维度上,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来设计产品,所以不可能是一个“轻”平台。

经过2013年战略及业务转型,中农网创新建立了“平台+自营+供应链”的商业模式,以B2B平台为载体,为客户提供集成信息、担保、结算、融资、质检、仓储、物流、报关等线上及线下配套服务,有一些优势是合作伙伴的,在平台规模聚集下,还可以寻找到更好的合作伙伴、更好的价格,接入平台,由合作伙伴,来完成服务或产品的一部分,可以实现多赢。

即使在风口上,做B2B面对的是一群企业、一门生意,需要的是综合实力和价值,不能简单地把一个功能当成一个产品,把一个产品做成一个商业模式,把一个商业模式做成一个估值的公司。

中农网强调的服务只有两件事,帮客户赚钱,为客户省事。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不管是自己还是伙伴,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解决错配问题,为客户销售的产品增值,或者采购的服务省钱。


以白糖为例,传统贸易中,白糖流通周期为7到15天,中农网实现了,在其平台上进行交易的白糖流通周期,缩短至1到3天,平台交易每吨糖的购销成本,从传统贸易25元/吨降低到7元/吨,大幅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


中农网在全国拥有超过400家仓储合作网点,实现700万吨货物流转量,100万吨货物发运量,解决物流运输成本高、配送难等问题。从产区搬家到销区库存,根据平台交易数据来调配的。


根据历史数据的挖掘,针对天气、节日、需求的波动,来提前部署,对于采购商而言,不需要在库存上,承担现金流的压力,也不需要去承担,在途时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同样,对上游或者经销商而言,依赖于互联网的便捷性,不需要很庞大的队伍去运维,有的客户过去几十人的销售队伍,现在只需要两个人,就全部可以完成。

农产品B2B平台选品非常重要,不是所有农产品都适合B2B模式。中农网现在做的产品,都是相对有标准的。例如,茧丝品种干茧出丝率必须≥25%,清洁、洁净不得低于3A,解舒率不得低于50%,生丝定价标准必须是国家商检2A级以上。

不管是生鲜水果,还是白糖茧丝,如果农产品不是标准化,那么在整个分包、分拣过程中,为了保证客户在收货时的成功率,就会有很多因为人工处理而带来货损,而流通的后段过程又需要人员去判断,客户间还有可能产生对价值认知的纠纷,那么平台也需要很多资源和精力的投入,价值的损失和效率的低下,恰恰是产业互联网要去消除的。

即使是相对有标准的,在客户的用货场景下也会有不同的个性化偏好,这也要求B2B平台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也是门槛。做供应链金融,我们选择的是以货物作为第一的控制,完全不同于企业与银行,或者个人与银行之间,基于资产或者信用的传统借贷模型。


算得清、管得住、卖得掉,这是我们围绕‘货物’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三个原则,这也是我们一年,做到供应链金融,融资规模70亿的检验标准。

我们的供应链金融,帮助客户实现了10%~20%融资成本的降低,更符合农产品季产年销的资金使用特点,也更加灵活,颗粒度也会越来越小。降低金融的成本,是B2B平台持续要去努力的工作方向,我们都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产业的生态调整,还有客户需求的不同去定制,综合去考量。

“弱势群体”永远都存在,我们会发现在今天大的经济下行的环境下,上游的企业确实面临巨大的压力,赊帐现象是非常严重。农民有的时候种出甘蔗给糖厂,拿一个白条可以放一年,板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都有账期,3-6个月不等。

所以,我们必须还要关注上游产业格局变化,未来原料供应变化。没有稳定的种植,没有持续的技改,就不能有好的产品、好的价值。中农网正不断地向上游延伸,设计闭环产业链基金,解决农民白条问题、解决种植技改、改善加工企业和农民的共生关系,这也是产业互联网在去产能之后,要去思考和准备的。

原来我们看到生产甘蔗的农民,大的可能就是100多亩地,但是现在已经出现手握1千多亩、3千亩这样的大户,这样的一些发展,是我们期待但还会很漫长的整体结果,更多中小种植户还是很需要解决白条的问题,需要有一种“物资银行”来支持他们的耕耘,我们向上游延伸的产品,可能会帮助到他们去选择更高的生产方式,或者是一个更稳定的渠道。

2016年起,中农网以白糖品种为探索,以深圳为基点,通过自身及第三方物流的合作,设计并自主开发了微商城,针对小B和小小B的O2O业务探索,为这些客户提供更省心、省钱、省力选择,这也是中农网通过单品探索,实现更多中小微客户进入生态圈重要一步。

从2012年到2015年,中农网一直连续有千万级的盈利,做B2B平台,只有赚钱才能证明平台的价值,因为客户需要你。无论是当下的交易服务,还是未来不断应用的企业服务,平台只有不断通过高附加值、个性化定制的创新,让客户愿意有偿使用你的产品,才能追求更大的产业梦想,抓住更多的机会,盈利能力至少是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必要条件。

中农网目前在每个单品都还没有碰到规模的天花板,GMV也才刚刚达到400亿,主营业务收入也刚刚过百亿,市场还很大。我们低头聚焦的始终是能在垂直的领域里做深、做透,横向打通物流和金服两个领域的事情还很多。

我们期待,大生意更容易。


绿善公学


你要走的路,一定有人探索过…


长 按

. . .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