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是家人的扩大。由于亲戚有血缘关系,按理应该十分亲近和谐。不过,如果平日很少交往,以致见面时也不认识,那亲戚也就有名无实,有如陌生人了。
往昔安土重迁,亲戚大多比邻而居,往来并不困难。现代人出于就业、求学的需要,常常搬家,甚至居无定所,这时候就必须主动和亲友联系,以免日久失去联络,愈来愈缺乏共同的话题,导致就算见面也没有什么话讲的结果。
除了年节团聚之外,亲戚之间要多寻找一些相关事宜互相商量、彼此协助,才能增进彼此的感情。但是,交往的时候,大家都应该自制,尽量使彼此的关系合理。特别是亲戚之间容易开口提出要求,更要在开口之前先自行审慎斟酌自己的请求会不会让对方为难,或者采用试探方式,先了解情况,再开口要求。此外,在有能力的时候,也应该主动照顾亲戚,切不可得意忘形,轻视他们,导致无谓的误会,滋生不必要的埋怨。
同时,大家都必须互相尊重,并且率先为对方着想。有不对的地方,最好当面道歉,才能维护亲戚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亲戚之间最忌讳比来比去。亲友的可贵在合理的互相关心、彼此帮忙,而不是夸耀自己的成就,或者存心把别人比下去。因为个人的成就无非是家人亲友善意成全的结果,感谢都来不及,有什么好炫耀的?所以说,多关怀、多协助才是亲人的样子。
交友之道,守望相助
亲疏有别,扩大朋友范围
有些人主张父母和子女应该像朋友那样相处,我并不赞成。家人就是家人,不是朋友。父母生我,朋友断然不能生我,这才是事实。
不过,家人以外,我们应该尽量扩大朋友的范围,把邻居、同事、同业、同乡、同宗、同年等,甚至比较疏远的亲戚也看成朋友,这是相当符合时代潮流的做法。
亲疏有别,扩大朋友范围
朋友有亲疏之分,至于谁亲谁疏,显然因当事人的主观选择而有所不同。有些人认为远亲不如近邻,把邻居看得比远方的亲戚还要亲。有些人则因为和左邻右舍靠得太近了,以致时常发生摩擦,反而和远方的亲戚常常打电话问好而十分投缘。在现代社会人们不必像过去那样把身边的人区分得那样细,大致上分成家人、亲戚、朋友和一般人,分别表现出合理的态度就可以了。
朋友之间由疏而亲,有赖于双方共同的努力。一方面推己及人,一方面设身处地、易地设想。经过一番交往,增进彼此的认识,逐渐信赖而日趋亲密。
朋友之间固然免不了利害关系,却应该尽量减轻它的分量。由道义入手比从利害上着眼更能结交可贵的朋友,因为利害只能测量交情,道义才能获得知己。凡是要求别人、希望别人做到的事情,最好都先反求诸己,也就是率先以身作则,大家才会一起响应。
邻里之间要自制友爱
邻里相处最好具有“远亲不如近邻”的意识,知道社区的安宁必须大家协同一致才能实现。有人修养不好,迟早会成为社区的乱源,但大家都有法定的自由,只要不违法,好像谁也拿谁没有办法。这时候只好互助互谅,多协助他、关心他,让他自己改变。除此之外,实在别无良策。
邻里之间要处得融洽,必须认清守望相助对大家的好处。大家具有彼此扶助的理念,并且率先由自己做起。后搬进来的人家要逐家拜访先住进社区的左邻右舍,旧有人家也可以举办迎新会欢迎新来的住户。要真诚希望结识对方,才有实质上的意义,否则就算天天碰面,还是谈不上认识。
社区应该形成良好风气,诸如不要背后议论他人是非、不必管人家的闲事、不可邀约邻居打牌聚赌、适当约束自己的家人、管好自家饲养的宠物、自己当心火烛、自己控制发出的噪音、自己维护自家的环境卫生等,这些都是维护社区安宁、促进邻居互助的必要修养。
来源:曾仕强《人脉关系课》
感悟:人际关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宇宙万物之中,人类的关系最为复杂,而且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人际关系的表现也不一样。一般而言,西方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主。西方人认为,社会由个人构成,个人自由独立,但是必须加以适当的规范,也就是实施法治,才能够维持整体的秩序。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平等、独立,是西方的人际基础。中国的人际关系以伦理为主。中国人认为社会固然由个人所构成,但是个人却很难离开社会而生存,个人的自由实际上相当有限。人与人的互动,也不能完全由法律来控制。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足,才是我们的人际基础。中国式的人伦关系是处理工作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基础。工作关系是中国式管理的核心,工作关系搞不好,则事业很难发展。家庭关系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人一出生,便陷入层层关系网。只有家庭事业双丰收,才算真正的成功。要想解决好这两大难题,只需要掌握通俗易懂的十个要领即可,这十个要领内涵丰富,缺一不可,只要合理应用,则无往不利。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