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一旦把兴趣变成职业 就没了兴趣

 蓦然回首ys8ikz 2016-06-17

喵老湿丨微媒在线APP创始人

营销推广学家、思维演说学家、魔术表演学家、心灵分析学家、人性剖析学家,下班直接回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唱歌跳舞、或琴棋书画,但是真正能把兴趣当成职业去做的,或者说所从事的工作恰恰是自己兴趣的人,少之又少。从事了自己兴趣爱好的行业还能有成就的,就像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一见钟情,然后表白被欣然接受,顺势在一个良辰美景把女孩扑倒,之后顺利结婚生子并且白头到老。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就是:“这简直太他妈幸运了!”

更多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皆与兴趣没有半毛钱关系。我有一个很要好朋友,一直都很向往创意类的工作,平时也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用他的话讲:“我在每个人的脸上都能看到一样东西----痛点。”但是在择业上,面临是否稳定、发展空间、公司背景、收入待遇、是否兴趣这些关键词里,却把兴趣排在了最后。他说:“虽然我对那样的工作很感兴趣,但是我不确定一旦做上了还会喜欢,也不确定我在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上能做的多出色。”

很多人都有把兴趣发展成职业的冲动,但仅仅停留在冲动,实际并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

例如:小A非常喜欢唱歌,每天晚上都要抱着“唱吧”酣畅一番自我陶醉,或者经常在和大家一起KTV的时候做个一展歌喉的“麦霸”,享受别人的掌声和羡慕:“你唱歌好好听啊,你怎么不去参加选秀!你参加选秀肯定能出名!”这时候小A可能真的被赞许冲昏了头脑,幻想仿佛很快就可以成为新一代歌后,成为万众瞩目下最璀璨耀眼的新秀,享誉整个华语乐坛、两岸三地、甚至是格莱美的盛典。但实际上,呵呵哒。

因为人们在意识里面清楚的知道:对于兴趣爱好,只要花费20%的精力,就能够获得60%的成就,能够很容易的获得自我满足感、成就感、存在感以及社交比较的优势;但是假如把兴趣发展成职业,人们就要花费120%的精力,才能在职业的水平上做到80%的成就。

小A自己其实很明白,她没有办法放弃最爱的辣椒、坚持每天早晨练声、接受娱乐圈的潜规则以及一段长时间没有工资的蛰伏期。这么多的辛苦付出,换来“职业”带给他的收入,可能还未必比得上她现有的职业。

职业一词,本身就是“谋生饭碗”的意思。即便是付出120%的努力所得到的80%的成就,很可能并不足以使他在这个行当里面成为佼佼者,于是权衡利弊之后认为不值,也就很顺理成章的认为:“把兴趣发展成职业太累了。”

于是人们忙于为自己的这种想法,寻求一个台阶和托词。比如有的人会说:“我是足球界篮球打得最好的、篮球界跳舞跳得最好的、舞蹈界足球踢得最好的。”通过这种自慰来逃避内心对自己浅尝辄止的谴责。

选择把兴趣发展为职业,相对于从事其他行当来说更为不易,不但需要非常辛苦得努力,而且很可能会连兴趣都就此丢失掉。因为懒惰和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人们大都希望通过较少的付出,来换取较高的回报。兴趣是无需制约的,爱投入多少就投入多少,想什么时候投入便什么时候投入,并且对于兴趣爱好的成就,本就没有给予一个非常高的心理预期。但是职业不是这样,因为将兴趣职业化之后,就会产生一个可量化的评估,即:这个职业给自己带来了多少收入。而量化的评估也最容易立见高下,小学生都知道:10块钱比5块钱多。

所以一旦兴趣作为职业后,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有四点:(我们假设上面的小A参加了选秀,开始选择做职业歌手的故事来贯穿下面的主线。)

第一:由于达不到胜任要求,所产生的焦虑。

因为包括自己的所有人,并不会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多么大的要求,但是成为职业后,人们对于这项事情的要求也就随之提高。例如某个姑娘喜欢做主播,就算在映客上直播忘词也无所谓;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忘词就会引人发笑。但是这个女主播一旦当上了新闻联播的主持,他就会觉得力不从心或者无法胜任,而他用原来做映客直播的水平去做电视台的节目,观众就会觉得差强人意,于是女孩就会感到焦虑,而在此之前,她在处于爱好阶段所获得的那些赞许和成就,也全部都无影无踪,这时候就容易不再对这个兴趣爱好有着较强的意愿:“还不如老老实实当爱好,没事吃饱了撑的当什么职业啊!”

(小A参加选秀,但是复赛都没进,她的水平不能胜任复赛阶段的要求,她甚至连换气都不会。当他回到自己的圈子里,就会听到别人议论:“别看她平时老当麦霸,复赛都没进,跟咱们也没什么差别嘛。”于是莫名的失落涌上心头,消极的人这辈子都不想唱歌了。)

第二:为了达到胜任要求,提升水平过程中的挫败感。

经历了焦虑期,于是人们开始努力,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修善自身的形象和加强专业的技能等等。但是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样,距离顶尖水平越近,所需要的努力就会越多,反而提升的效果更不明显。高手之间看似相差毫厘,实则不然。在努力的过程中,发现不再像原来那样,一夜不睡可以学会一首曲子,努力三天可以掌握一支舞蹈。反而是日复一日的努力,只能稍微的些许进步,较之前的爱好阶段,有了强烈的反差,正是这种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会让人很容易的产生挫败感和负面情绪。例如急躁。于是人们就又不感兴趣了:“我付出这么多努力,怎么不见长进,我什么时候才能到XXX大师那个水平啊,感觉前途无亮。”

(于是小A决定专心练习,每天保证几个小时的练声,为此还放弃了他最爱吃的麻辣小龙虾。他一个月掌握了换气,两个月掌握了真假音,三个月掌握了转音,但是一年过去了,始终无法处理好情感,导师说她唱不出观众的共鸣。她瞬间觉得:“也许自己只能业余唱唱歌罢了。”)

第三:提升水平后,付出所得到的回报,达不到预期而产生的失落。

经历了挫败感,终于渐入佳境,水平达到了专业的水准,开始当做职业赚钱。但是人们对收益都会有一个心理预期,带来的收入如果少于自己的预期,内心就会认为,自己将兴趣爱好作为职业的选择,是付出了很大机会成本的:“我这个行业收入普遍都好低啊,竞争环境好恶劣啊。我这么专业的水平,怎么才赚这么点钱,看看和我有共同爱好的那谁,没有选择这个爱好作为职业,现在赚的钱比我多多了,我真觉得不值。”于是就会开始萌生出打退堂鼓的念头,进而也就会对原本的兴趣爱好产生了负面的情绪,渐渐地失去了兴趣。

(小A终于学成了,达到了专业的水平,她做了一个决定,辞掉了之前的财务工作,走上了职业歌手的道路,事实上,她已经比很多歌星唱得都要好听。事实很残酷,他并没有一炮成名,成为万众瞩目下最璀璨耀眼的新秀,也没有唱到享誉整个华语乐坛、两岸三地,距离格莱美的盛典更是遥不可及,更没有唱到大妈广场上的收音机里。而是成为了一名“跑场子”四处商业演出的四线歌手,赚取着每场演出几百块钱的出场费。)

第四:不愿为了职业素养而失去自我,产生的抑郁。

兴趣爱好的本质是回归自我,根据自我意愿的不同,去选择不同的爱好,投入不同的精力,理论上应该是受主观情绪支配的。但是一旦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都会被更多的其他因素支配,失去了对这个兴趣的自主权。本身很爱啪啪啪的妓女,明明感冒了还要她出来接客,肯定会产生厌恶的情绪;为了公司的利益,不得不创作自己不喜欢的音乐,违背自己的意愿,然后抑郁;喜欢写作的喵老湿,因为app动了广点通的奶酪,分享功能被封了,心情不好不想写作,但是迫于业务压力不得不写,所以很不开心!诸如此类。

如果想把兴趣当成职业,那么一定要克服上面四种情况带来的负面情绪,这样才可以成为那个:足球界里足球踢最好的、篮球界里篮球打得最棒的。因为要知道:不会有任何一个歌手会跟你比究竟谁足球踢得好,也不会有球星跟你比谁唱歌更好听。

只有半瓶水,才会咣当。

文章首发:微媒在线APP

文章来源:微媒文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