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想让孩子听话,就别指望他以后能超越你

 魚悦的图书馆 2016-06-17

500多个经典故事任意听

 

很久前看过一个国外的节目,里面有个场景印象很深刻。一个妈妈带女儿去冰淇淋店,

 

妈妈问女儿:你想吃什么?

女儿说:香草冰淇淋。

妈妈说:巧克力冰淇淋更好吃。

女儿说:我想吃香草冰淇淋。

妈妈说:你不是爱吃巧克力冰淇淋吗?

女儿说:我就要吃香草冰淇淋。

妈妈说:真怪!这孩子真怪!

 

当时看到这里忍不住笑出声来,小小的孩子,还挺有立场的,这个妈妈也是够烦人的,好好的吃个冰淇淋也要干涉孩子。

 

后来自己也当了妈,才发现当孩子有了自己主意,会开始跟我“呛声”的时候,我也会不自觉地变成了烦人的妈妈。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我总是因为小拍穿什么的事情跟她发生小争执,她好像一下子在穿衣上有了强大的主见。我认为美的、好看的搭配,小拍通通不喜欢。她搭配出的我又觉得不好看,甚至连季节都没搭对。

 

有时候实在不想她穿着“不对”的衣服出门,我也会对着她一顿讲道理,“你这么穿太热了,你那么穿太冷了,夏天穿靴子会出很多汗的......”

 

前几天我和小拍一起读了下面这个故事,才强烈意识到孩子的小主见是那么可贵。我们的干涉和诱惑不但不会让孩子更好,还恰恰打压了孩子健康个性的成长。

 



又到了晚饭时间,黛西早就知道,

妈妈又要这么说了:“把你碗里的豌豆吃掉。”

黛西看看盘子里的绿色豆子,

说:“我不喜欢豌豆。”

 


“如果你吃了豌豆,你就可以吃一些布丁,

并且可以晚睡半个小时。”妈妈说。

“我不喜欢吃豌豆,”黛西还是这么说。

 



“那如果你吃了豌豆,你就可以吃布丁,

再加上晚睡半小时,今晚不用洗澡。”

“我不喜欢吃豌豆,”黛西继续坚决地说。

于是妈妈给出的诱惑条件越来越多,

多得快把全世界都许给了黛西. 

 


“如果你吃了豌豆,你就可以去超市买下所有的甜点,再也不用去睡觉,再也不用去学校,再也不用洗漱和整理房间。我给你买一个自行车店,一个动物园,一个巧克力工厂.......

“我不喜欢吃豌豆,”黛西依旧这么说。

 


“你真的想让我吃豌豆吗?”黛西问。

“是的,”妈妈说。

“如果你把你盘子里的甘蓝菜吃了,

我就吃豌豆。”黛西说。

妈妈看着自己盘子里的甘蓝菜,

说:“我不喜欢甘蓝菜。”

 

 


“那就是咯!”黛西说。

“你不喜欢甘蓝菜,我也不喜欢豌豆!”

“但是我们都喜欢布丁啊!”


故事读起来特别亲切,妈妈为了让黛西吃豌豆,极尽可能地许给她各种诱惑。


真像在我们自己的餐桌上,为了让孩子吃青菜时做的努力,只是我们还要添上“吃这个身体才会好”的说教吧。

 

但真相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妈妈戴的耳环和项链都是豌豆形状的,可见,豌豆明明就是妈妈自己最爱嘛。

 

有时候,我们把自己的喜爱强加给孩子的时候,便会下意识地找出好多为了他们好的理由。当与孩子发生对抗的时候,我们想赢孩子的念头甚至超过了为孩子好的初衷。

 

故事里的黛西不爱吃豌豆,就像她的妈妈不爱吃甘蓝菜一样。每个人总有自己不爱吃的食物不喜欢的颜色,只要不出格,为什么就不能互相尊重呢?


这个道理孩子一下就懂了,而家长却常常困在自己的执念里。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写到:

 

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不管大事小事,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就会毫不犹豫地劝说孩子服从,让弱小的孩子举起想法的白旗。”


当孩子还是襁褓里的婴儿时,我们习惯了当他们的上帝,替他们决定一切。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慢慢有了自主意识的时候,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和愿望很强烈的,所以他们才会开始变得“不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该干涉和打压而是应该为孩子勇敢地提出异议与主张感到高兴,因为那是个性、健康与独立发展的表征。

 

故事里,黛西每拒绝一次妈妈,她在图画里就变得更大,那是她的自我意识在一点点萌芽。孩子就是要在一次次的自主选择中,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长成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

 

相反的,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都是被控制和被决定,那他刚开始萌发的“自我”便会越来越小,一个连自己“存在感”都没有的孩子,怎么能期待他成长为一个有主见、有担当、有责任心大人呢?

 

想起来看过的一个段子:“孩子,你5岁的时候我给你报了画画班;7岁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8岁我给你报了大学;23岁我给你报了公务员;32岁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自以为万事通的我们,总是想替孩子选择最好的道路。但就是这一步步竭尽心力的铺就,却很可能把孩子养成了一个万事只能依赖别人的“巨婴”。

 

养育孩子不是一个只要花费精力多就能做好的“工作”,有时候问题的根源不是因为我们管得太少,而是因为我们管得太多。

 

交给孩子一些选择权和决定权,不是要削弱家长的责任或者放任不管,而是需要我们内心树立起一种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家丹·吉尔伯特发现:“只要是自己的选择,他们就会找到更多的支持,即使失败也快乐。”

 

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并非是没有问题的人,而是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的人。

 

对每个人来说,只有自己才能真切地决定未来的一生如何度过。

 

所以,当孩子开始跟你“呛声”,有自己小主意的时候,先别横加干涉,试着去尊重和理解他们,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真正独立的个体。


-End-

文字:小莉

图片:Nick·Sharratt  《Eat Your Pea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