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08原创】守护民间文化的种子

 刘兴国y1jv94ua 2016-06-17

守护民间文化的种子

----------济宁市非遗普查摄影成果展解读(一)


文/凌海宁

关键词:社会责任、非艺术

   6月11日,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式摄影成果展在群众艺术馆顺利开展。看这个展览不要单纯的看它的艺术性,甚至说它与艺术无关,它事关摄影家的社会责任,展览看的是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摄影家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一份担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式拍摄和征集照片,有助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此,2015年5月起济宁市文广新局、济宁市文联联合济宁市摄影家协会对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拍摄和照片征集活动。到2016年5月底止,对12个县市区的89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了普查式全方位的拍摄。


   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做的很好,每年出一本书,连续四年用文字详细梳理了济宁市160多个非物质文化项目,在文字资料上已经很充分。

   当开始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查遍了网络,想借鉴关于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护中的范例,但是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章大多是论证拍摄非遗的意义或者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方法;开展的相关活动大多是征集作品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摄影比赛。系统的有组织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面的大型拍摄活动一个也没有找到,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大型实践活动,我们这个在全国还是第一个。那它的社会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基于这个情况,我们就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比赛,一个展览这样的展示层面上,其实这已经是一个如何利用摄影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

   尽管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包含了民间文化和其他广泛的文化形式,但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体的民间文化,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的保存、传承和活跃程度就体现了其保护的水平高下,也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生活本身是奔流不息、运动发展的,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态也并不是停滞不前的,总是随着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我们把非遗看作是逝去的历史,是与当下生活有着距离的一种样态。“归根结底,完整地保护、传承传统 ( 包括非物质) 文化,就必须维持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环境,而这又是与全人类的现代化奋斗目标相抵触的。德国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引导的民俗学启蒙导向的评价所言: “对习俗的历史追溯不再以发现‘沉淀的文化遗产’和民族之精魄为目标,……告别浪漫主义传统想象之下的‘民间生活’的田园牧歌,告别民族国家兴起背景下民俗学所背负的意识形态重负,同时也告别在呵护抢救‘传统’时市民阶层身上体现出的庸俗的浮躁与浅薄的热情。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启蒙,也是一种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回应: 其目标是让普通民众反思性地看待那些习以为常的内容,进而形成对日常生活的自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这样一种自觉正有待唤醒。

   今天经济发展的速度有多么惊人,我们的传统文化消失的速度就有多么惊人。古老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你不保护它,你不格外地提倡它,它就会消失。假如有一天,它消失了,我们无从挽救。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的影像。采用普查式摄影的方法对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逐一拍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摄影是“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利用摄影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一种非常必要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2.摄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数码时代的摄影技术,也给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可以借助先进的摄影手段,利用普查式摄影把散落在民间的艺术、民俗和民间老艺人的生活状态抢拍下来、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3.摄影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平台的重要元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意味着非物质文化的信息属性,其本质是一个特定组织的信息体。在现代科技出现之前,非物质文化的信息一般是存储在人的大脑中,而在当前,借助图片、录音、录像等媒介和网络信息技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平台,采用现代的技术管理,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而摄影则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平台的重要元素。摄影在信息化档案建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信息化档案是信息化平台的核心,摄影是信息化档案建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利用摄影建立网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系统,网络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借助网络环境,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平台的窗口。
    

   摄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记录
   自古以来,人们利用文字图片或口传历史,但自从摄影技术的出现,由于摄影能够真实地再现瞬间的事物,人们发现这时的图片所包含的信息是以往文字难以比拟的,真实客观记录的特性使许多百年照片已成为历史变迁的记录。而在文化遗产的承传与保护中,一张照片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本身的意义,还赋予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对文化的传播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宣传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影像的用途很大。首先,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不管在书籍、影视、网络,尤其是在现在移动互联的时代,更是读图的时代,影像能起到更好的社会传播作用。有的非遗项目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又能得到良好的宣传,也自然会有传承和弘扬下去的可能。


   

    2008年,我们几个影友去泗水柘沟镇拍摄土陶,镇里很多烧制土陶的窑厂都没开工,只有土陶艺人刘静杰和他弟弟二人正在制作陶缸,说什么也不让我们拍摄。我们好说歹说,答应给他在网上宣传宣传,并给他留下了电话。没过多久,老刘竟然打来电话邀请我们再去拍摄,因为有天津的客人在网络上看到了影友发的图片,打听到了老刘订了一大批货。再后来,他每次入窑、出窑都要打电话邀请大批的摄影人去拍摄。后来柘沟镇陆续有旧窑陆续开工。我最后一次去老刘那里,出来的时候在路口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拦住了我,告诉我,他们家新建了一口窑,要请我去拍一拍。

3.文献档案
   普查式拍摄保存的是一颗民间文化的种子,当有些不适合目前人们日常生活的项目失去了传承的土壤,就有可能会逐渐消失。如果我们用影像的方式全方位拍摄存档,或许有一天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会有需要它们的时候,到那时,影像就成为了民间文化的种子。据了解,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至今存续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加以记录、整理和存档。

4.艺术作品
   另外,我认为这些记录和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貌的影像,也会作为图像资源而给当代创造以滋养。比如对艺术家来说,这些影像可以激发创作灵感,可为艺术再创造提供图像素材。希望通过物化的影像艺术,接触并揭示蕴藏在物质形态背后并贯穿、弥漫我们生活空间的那些非物质形态的文心文脉。这将有助于增进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并由此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