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基本操作考前10天精选必考50道例题

 raina0819 2016-06-17

1.诊脉: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切按病人的右手脉,以右手按其左手。先用中指定关(掌后高骨内侧),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尖与指腹交界处的指目按触脉体,用指目感觉灵敏。

2.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4.进针的角度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o垂直刺入;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o左右倾斜刺入;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l5o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5.毫针提插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6.毫针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7.针灸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

8.针灸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称摇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9.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10.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11.行针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为刮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12.毫针提插补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13.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14.温针灸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cm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

15.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l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16.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17.瘢痕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l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18.施灸时出现局部皮肤水疱的处理若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以纱布包裹。

19.三棱针操作用三棱针刺破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叫三棱针法。

1)点刺法: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聚集于针刺部位,继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mm深,随即将针迅速推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2)散刺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

3)刺络法: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用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mm,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后,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4)挑刺法: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l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黏液。也有再刺入5m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

20.晕针的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它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21.偏头痛针灸治法

1)治法  疏泄肝胆,通经止痛。以足厥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2)取穴  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率谷、角孙

22.落枕针灸治法

1)治法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2)主穴  外劳宫、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

3)配穴  风寒袭络者,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肩痛者,加肩髎、外关;背痛者,加天宗。

23.中风针灸治法

1)中经络  
①治法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②主穴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③配穴  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廷、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2)中脏腑
①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内关水沟
配穴  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24.哮喘针灸治法

1)实证  
治法  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②主穴  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曲池;痰热者,加丰隆;喘甚者,加天突。 

2)虚证  
治法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肺俞膏肓肾俞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
配穴  肺气虚者,加气海;肾气虚者,加阴谷、关元。

25.呕吐针灸治法

1治法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2主穴  内关中胺

3配穴  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者,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26.泄泻针灸治法

1治法  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主穴  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3配穴  寒湿者,加神阙;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27.痛经针灸治法

1)实证  
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海;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2)虚证  
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28.扭伤针灸治法

1)治法  祛瘀消肿,舒筋通络、以受伤局部腧穴为主。

2)主穴  
腰部:阿是穴、肾俞、腰痛穴、委中;
踝部:阿是穴、申脉、丘墟、解溪
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
髋部: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

3配穴  可根据受伤部位的经络所在合循经远取,如腰部正中扭伤,病在督脉,可远取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紧靠腰椎处)疼痛明显者,可取手三里或三间,因为手阳明经筋夹脊内。也可根据受伤部位的经络所在,在其上下循经邻近取穴,如膝内侧扭伤病在足太阴脾经者,除用阿是穴外,可在扭伤部位其上取血海、其下取阴陵泉,以疏通脾经气血。因为手足同名经脉气相通,故关节扭伤还可应用手足同名经取穴法,又称关节对应取穴法,治疗关节损伤疗效甚捷。方法是踝关节与腕关节对应,膝关节与肘关节对应,髋关节与肩关节对应。

29.牙痛针灸治法

1治法  怯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2主穴  合谷、颊车、下关

3配穴  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

30.晕厥针灸治法

1治法  苏厥醒神。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

2主穴  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3配穴  虚证者,加气海、关元、百会;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31.虚脱针灸治法

1治法  回阳固脱,苏厥救逆。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王。

2主穴  素髎水沟内关

3配穴  神志昏迷者,加中冲、涌泉;肢冷脉微者,加关元、神阙、百会。

32.高热针灸治法

1治法  清泻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

2主穴  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3配穴  风热者,加鱼际、外关肺热者,加尺泽气分热盛者,加内庭营血者,加内关、血海;抽搐者,加太冲;神昏者,加水沟、内关。

33.抽搐针灸治法

1)治法  醒脑开窍,息风止痉。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2)主穴  水沟、内关、合谷、太冲

3)配穴  发热者,加大椎、曲池;神昏者,加十宣、涌泉;痰盛者,加阴陵泉、丰隆;血虚者,加血海、足三里。

34.内脏绞痛针灸治法

(1)心绞痛  
①治法  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②主穴  内关、阴郄、膻中。
③配穴  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

2胆绞痛-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①治法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相应俞募穴为主。
②主穴  胆囊穴、阳陵泉、胆俞、肝俞、日月、期门。
③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黄疸者,加至阳;发热者,加曲池、大椎。

3)胆绞痛-胆道蛔虫症
①治法  解痉利胆,驱蛔止痛。以足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②主穴  胆囊穴、阳陵泉、迎香、四白、鸠尾、日月。
③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4)肾绞痛 
①治法  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相应背俞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②主穴  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③配穴  血尿者,加血海、太冲;湿热重者,加委阳、合谷。

35.走罐的操作

1选择部位。

2先在罐口或欲拔部位涂一些凡士林。

3用镊子夹l3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

4起罐时先用左手握住火罐右手拇指在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36.常用的闪火拔罐方法

1选择部位。

2用镊子夹l3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然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

37.滚法

1  用手背近小指侧着力于治疗部位,肘关节微屈,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2  用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及其掌指关节着力于治疗部位,关节伸直、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38.滚法操作

1法在操作时要求肘关节微屈;立法在操作时要求时关节伸直。

2着力部位应似球形或瓶状。

3着力部位应吸附于治疗部位上,避免往返拖动。

4法的动幅度在120°左右,即腕关节屈曲时,向外80°腕关节伸直时向内滚40°动幅度在60°左右,即腕关节中立位至背伸60°范围内进行操作。

5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要协调一致。

6往返持续用力。

39.一指禅法以拇指指端、拇指偏峰、拇指螺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或以拇指指间关节的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操作时要求沉肩、悬腕、垂肘、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40.揉法

(1)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手掌大鱼际或掌根附着于一定部位

2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3动作连贯并能持续一定时间。

41.揉法操作以指端、掌、大小鱼际、掌根、前臂、肘等部位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称为揉法。

42.掌揉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43.指揉法用指端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44.摩法操作

1)掌摩法:以掌置于腹部,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亦称摩腹。在摩腹时,常按如下顺序进行:胃脘部→上腹→脐→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2)指摩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附着在治疗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本法用于面部、胸部或某些穴位。

45.推法操作分为掌推法、指推法、肘推法和拇指分推法。

1)掌推法: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推动时应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多用于背部、胸腹部、季肋部、下肢部。

2)指推法:用指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本法用于肌腱及腱鞘部位。

3)肘推法:用肘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本法用于脊柱两侧。

4)拇指分推法:以两手拇指的桡侧置于前额部位,自前额正中线向两旁分推。也可用于上胸部。

46.肘按法以肘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向下按压。

47.掌按法以掌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向下按压。

48.拇指按法的推拿操作以拇指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向下按压。

49.拿法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对穴施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捏拿,即捏而提起称为拿。

50.淋巴结检查检查浅表淋巴结时,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依次为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颌下、颏下、颈后三角、颈前三角、锁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等。检査时如发现有肿大的淋巴结,应记录其数目、大小、质地、移动度,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红肿、压痛和波动,是否有疤痕、溃疡和瘘管等。

  淋巴结检查方法

检查某部淋巴结时,应使该部皮肤和肌肉松弛,以利于触摸。

检查左颌下淋巴结时,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者头顶,使头微向左前倾斜,右手四指并拢,屈曲掌指及指间关节,沿下颌骨内缘向上滑动触摸。检查右侧时,两手换位,让被检査者向右前倾斜。

检查颈部淋巴结时,检查者站在被检査者背后,让患者的头向前倾,并稍向检查的一侧倾斜,然后用手指紧贴检查部位,由浅入深进行滑动触诊。

检查锁骨上窝淋巴结时,检查者面对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用右手检查患者的左锁骨上窝,用左手检查其右锁骨上窝。检査时将食指与中指屈曲并拢,在锁骨上窝进行触诊,并深入锁骨后深部。

检查腋窝淋巴结时,用手扶被检查者前臂稍外展,医师以右手检查左侧腋窝,以左手检查右侧腋窝,由浅入深,直达腋窝顶部。

检查滑车上淋巴结时,以左(右)手扶托被检査者左(右)前臂,以右(左)手在其肱骨上髁两横指许、肱二头肌内侧滑动触诊。

检查腹股沟淋巴结时,被检査者仰卧,检查者用手指在腹股沟平行处进行触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