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澡这事儿要认真说起,那得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公共澡堂这个概念,应该是从宋朝开始的。那时南北方都有澡堂,甚至部分达官显贵家里有澡堂,也要跑来公共澡堂泡澡。 一张图看出南北方人的洗澡习惯 宋时的王安石不爱洗澡导致印堂发黑,黑得弟子担心。医生说:“此乃污垢所积。不必担心”。当时”与吴冲卿同为群牧判官,时韩持国在馆,三数人尤厚善, 因相约:每一两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家,各更出新衣,为荆公番,号“折洗”。王介甫云:出浴见新衣辄服之,亦不问所从来也”。 可见,贵为丫鬟仆役伺候的大人,也乐意去集体洗澡,而那时,大澡堂的概念既在百姓家,也在权贵家。 老北京的澡堂,大多是因为其地方性特质,郭德纲讲过老时旧火车站卸包工人的澡堂生态,而建国后更多是大院生态,这两者都是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而老胡同四合院头里的公共澡堂,其意义赋予得更多,也更深远。一方面是把关搓澡,这在家里很难施行得便,二是和街坊邻居有个共同相处的机会。 东北的澡堂更重泡澡,泡的比北京更狠更烈,几乎热到晕厥才晃晃悠悠地站起来去冲净擦身——这有一个好处,便是即便猛然走到风口处的衣柜前穿衣也不会难受,反而颇有些三温暖的悠然自得,霎时头脑清醒。 现而今去澡堂,一是图泡澡(家家有浴缸在北京似乎也很难),二是便于洗涮搓澡拔罐修脚,三是更好的交流感情——一个人去泡澡的于我所见毕竟是少数,其比例不过于一个人去看电影的人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