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澡堂子文化,北京人冬天最温暖的回忆

 新用户8926AVU2 2021-10-14
文章图片1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大家聊聊,老北京的澡堂子。

过去,老北京人讲究“两泡”,即泡茶馆和泡澡堂子。那时,老北京城里一句歇后语,那就是:“出了茶馆进澡堂子——里外涮”。去澡堂子“泡澡”,已经融入了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并已然成为了一种精神享受。

说起洗澡,就不得不提下公共浴室。其实在我国,古人一般都将洗澡视为一种私密的活动,故此在较早的时期,人们更愿意独自处在一个空间里洗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逐步的转变为开放。再加上过去一般人家里,洗澡都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发明”了公共浴池,这就是大家俗称的“澡堂”。

澡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被称为浴室、浴池、混堂、浴房、洗澡屋、香水行等等。老北京人习惯把它们俗称为“澡堂子”。这前来的顾客,也不全是为了洗澡,有的是为了谈生意;有的是为了解决纠纷;有的是到浴池过夜;还有的是到浴池躲债。

老北京澡堂子,从规模上大体可以为分三种。最高档的被称为“官堂”,顾名思义,就是来的人大多都是当官的,或者是富甲一方的商人。其内部装饰讲究,里边儿的设施一应俱全,如澡盆、卫生、服务都是一流的,并且还可以在这里睡觉、吃点心、喝茶、打麻将等。北京地界儿上官堂的代表有:珠市口西大街的清华池、王府井八面槽的清华园、杨梅竹斜街的东升平、李铁拐斜街的西升平等。中等的澡堂子叫“盆塘”,盆塘是单间雅座,客人多是小职员、教师、中低层的官员等市民阶层或公职人员。妇女们也经常带着孩子来洗盆塘。这些“盆塘”,外设躺椅、茶具,设施上也算齐全,和上等官堂相比,有些大同小异。不过来这里的客人,大都没有太多的时间腻在这里吃喝玩乐,所以“盆塘”的娱乐氛围稍次。其代表有:位于王广福斜街的“一品香浴堂”和位于骡马市大街的汇泉浴池。最普通的澡堂叫做“散座”,也叫做“池塘”。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底层的劳动者。其澡堂位置,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偏僻街巷,并且规模小,设备简陋,收费低廉。来这里的人,图的就是能舒舒服服的洗个热水澡。

我国的澡堂子,至少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相关记载了。其最初设在王宫、寺庙、馆驿中,供帝王、贵族、大臣们沐浴使用。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澡堂盛行起来。当时的东京、汴京、洛阳等地都有出现。在《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中都有其相应的勾勒。又据宋朝耐德翁的《都城纪胜·诸行》中记载:“浴堂谓之香水堂”;吴自牧的《梦梁录·团行》也有记载,即:“开浴堂者名香水行”。这里面儿还有个民间故事。相传,当年有位经商亏本的商人,在无以为生之际,突然有人来借盆洗浴,因此获得启示。于是,他便利用仅剩的房产开办了第一座公共浴池,并在浴池中放了很多香料。故取名为“香水行”。他还在店门前悬挂了一把茶壶,作为幌子。这悬壶为幌的寓意,在于表示经营的是热水浴池。

老北京的澡堂子是自元代开始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元大都建成后,北京城即出现了浴室。北京最早的浴室是“天庆寺古浴室”。那时北京的澡堂子是各大寺院僧人在寺内开办的,主要是为了供进香的信徒们,沐浴所使用的。元明之际,澡堂数量虽不断增多,但也多为宫廷、寺院、官府所设置,寻常百姓几乎无法进入。

到了明代,寺院僧人办澡堂子虽然多,但它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明永乐年间,北京开始出现正式的洗浴业,民间经营浴池的出现和兴起,才逐渐成为人们主要洗澡的地方。对了,在明时,澡堂子的名称为“混堂”,即多人混在一起沐浴的寓意。

大约到了清代,浴室开始脱离寺院,并逐渐兴旺。那时北京城,公共澡堂子开始普及到百姓阶层。各街道,甚至是大街小巷中,相继开设对市民开放的,规模不一的上百家公共澡堂子。澡堂子里的一些社会功能,也开始丰富起来。人们开始聚集于此,老北京市民的生活也真正融入了其中。清代末期,清政府推行新政,京师作为首善之区,自来水、锅炉、电灯等设备已逐步具备。加之社会要求革除陋习,提倡讲究卫生等因素,从而也进一步推动了京城浴池业的普及和壮大。到了1907年秋季,一名叫穆紫光的回民,由上海返京,并在北京杨梅竹斜街,建起了座高达三层的大楼,它就是当时北京城里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在那时,被称为北京“浴业之冠”的东升平浴堂。

到了民国初年,浴池业继续发展,不仅数量增加,质量上也有很大提高。前门外李铁拐斜街1916年创办了一家专门接待女子沐浴的澡堂,称润身女浴堂。这是女性自由开放的一个标志,也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家女性澡堂。1930左右,是北京历史上澡堂数量最多的时期。据统计,当时大约有140多家。其因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北京澡堂子有“南堂”和“北堂”之分。即仿上海式样建筑的 “南式浴池”,简称“南堂”;和原来北京的旧时浴池的“北式浴池”,又称“北堂”。

建国后,华宾园浴池,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国营浴池,并成为当时北京著名的两家大澡堂之一。时人称作“东有清华园,西有华宾园”。

老北京的澡堂子里,往往还有“喊堂”的,也叫“串塘”的,他们就是迎客的伙计。一进澡堂子您就能听见他们的吆喝声:“来了您哪,两位,里面请”; “二位,这边请”;“二位慢走”。这一句句客气的喊堂声,是主、顾之间最贴心的交流。透着老北京特有的亲切与热情。

进入澡堂子的第一件事,就是须换上由店家提供的拖鞋。旧时北京澡堂子里的拖鞋,大都是木头制作的,北京人也叫“趿拉板儿”或“呱嗒板儿”。里边儿的拖鞋全都是一顺边儿,据说这么做的原因是怕有人顺手牵羊,把拖鞋拿回家。老北京有这么一句老话“澡堂子的拖鞋——没对儿”。说的就是这种怪现象。

过去的澡堂子,店里提供的就是肥皂,而且这肥皂还都不是整块的,店家都会将新肥皂一分为二,有的甚至是一分为四,顾客只能小心翼翼的,攥在手里的这么一块儿肥皂头儿。当然,讲究点的老北京,会自己带着香皂来。

老北京人泡澡堂子,讲究的是“泡”,很多人在里边一待就半天儿。洗澡间内一般设有两个大池子和若干个小池子,水温低的池子,是孩子们泡澡的地方;水温适中的池子人最多;水温比较高的池子,适合老年人洗;他们从水池出来个个全身通红。这就是老人们喜欢的“烫澡”,说它能活血、化瘀、驱寒气。洗澡的程序是先泡、后搓,再打肥皂最后冲洗。皮肤经过热水浸泡,搓澡时,身上的泥和浮皮很容易被去除,不管身上多脏,只要走一遍这个程序,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有的老北京人泡澡,还讲究洗头过水。过去的老澡堂子每天都会在打烊之后,给池子更换一茬儿新水,等到第二天营业之前,把水烧热就可以开门迎客了。新换的池水清澈干净,客人们都愿意抢着来洗,所以也叫“头过水”。要想享受这头过水,您就必须得起个大早。赶早来的多是老年人或是有闲工夫的泡澡常客。而一到星期日,一大早澡堂子门口就有人排着队等着洗澡,这也成了当时的一景。“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说的就是这个场景。

老北京的澡堂子里的搓澡、按摩师傅,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扬州师傅为主,搓澡的手法细腻,讲究手轻力匀,最舒服的就是搓完澡还会给客人按摩一下头部。北派的搓澡师傅以河北定兴、易县、涞水三县的人居多,手法也更为粗狂一些,讲究的是稳准狠,手劲儿大,一下是一下,从上到下,不多不少一共108下。搓完之后,必须是全身通红,这才说明师傅卖力气。最后从后背到小腿肚子,全身上下噼里啪啦再来一顿拍。

  进入更衣、休息大厅,场面可谓壮观,一行一行带隔板的床头柜和床铺,有序地分布在房屋中央和四周,头对头排列整齐。在这里,您可以披着毛巾聊天儿、下棋、打扑克、斗蛐蛐、看报纸、谈事、喝酒、喝茶、理发、刮脸、拔罐儿、刮痧、修脚、还可以在床上美美的睡上一觉。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变迁,老北京的澡堂子,早已上升到文化的高度,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个包容三教九流小社会。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打理个人卫生,更多的是一种享受、消遣和感受亲切之地。在这儿,与其说是泡澡,不如说是个聚会。这哪儿里,都不如这里有如此浓厚的,扎根在市井中的烟火气儿。在这里,大家都是“赤诚相见”,因此也无高低贵贱之分。澡堂子,它是老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并从一个侧面展现着社会的变迁。老北京人对于澡堂子,有着各自难以忘却的情怀,它是北京人在寒冬腊月里最温暖的回忆!

那好了,今儿就和各位聊到这儿,咱们回头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