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彩技术】果树二次开花的原因及预防 (上)

 足实地 2016-06-17

 

很多果树
都会因为某些原因在秋天开花,比如桃树。桃树春天开完花后,秋天再次开花,这种“二次开花”的现象一般不常见。桃树一般喜欢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水湿,不适宜种在汁地积水处。夏季雨水多,果园田问渍涝会影响根系的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削弱树势,如果秋季再遇到持续的高温干旱,容易导致桃树提前落叶,花芽分化的速度加快,继而在当年就萌发,发生二次开花。梨树、苹果树、枣树、柑橘等果树,也都有过在秋天开花报道。

一、导致果树二次开花的因素

1.病虫害危害
 梨园、桃园、李园等果园病虫害种类多,像黑斑病(图1---3)  .  黑星病(图4--- 6)、   轮纹病(图7--- 11)、     褐腐病(图12、13)、 锈病(图14—16)、    红蜘蛛和梨木虱等,防治不及时或者防治方法不当,也常常会导致果园大量落叶,使果树提早进入休眠期。
而大部分春天开花的果树花芽,在头一年的初秋就已经形成,由于秋季气温逐渐降低,这些花芽在当年并不萌发,进入休眠,经过漫长的冬季,到次年的3-4月问,温度、湿度合适的时候,才会现蕾、开花。
    如果在当年的9月下旬一10上旬,受到病虫害危害而提前进入休眠的花芽,遇到像春天一样的气候条件,就会使果树秋季二次开花。主要危害果树叶片的害虫有苹掌舟蛾(图17-- 20)     和铜绿金龟子(图21)。
    苹掌舟蛾,又叫苹果舟形毛虫,幼虫主要危害果树叶片,幼龄幼虫常喜欢群集在叶面上啃食叶肉,使得受害后的叶片只剩下表皮和叶脉,或呈网状,稍大一点的幼虫就能咬食整个叶子,使得叶片只留下叶柄;严重时,幼虫常把整棵树的叶片全部吃光。幼虫常在早晚和夜里取食,白天不活动。白天静比时,群集在一起的幼虫沿叶缘整齐排列,当受到惊吓后,头、尾上翘,当受到较大的惊动时就会叶丝下垂。其危害期是7月卜旬一9月上旬,9月卜旬化蛹入土越冬。
铜绿金龟子,又叫铜绿丽金龟,果农通常称它为牧户虫,主要以成虫聚集危害叶片。成虫多在傍晚18:00-19:00点飞出嬉戏交尾产卵,20:00以后开始为害叶片,直到第2天凌晨的3: 00-4: 00离开果树重新在土中潜伏。成虫喜欢栖息在疏松、潮湿的土壤里,潜入的深度为5一7  cm,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和假死习性。危害严重的时期为6-8月份。危害轻时,致使果树叶片残缺不全,千疮百孔;严重时,常导致整棵树的叶片只乘剩下叶柄或枝干。
2.天气异常
 
 果树的根系和地上部分比较起来,喜欢凉爽的温度。入秋以后,根系的活动还比较旺盛,但如果受到梅雨季节积水或夏秋高温干旱的影响,造成新根缺氧烂根或水分胁迫,或者遭到极特殊的气候,比如冰雹,引起果树提早落叶,打破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对平衡,就会使部分花芽提早在当年秋季开花
3.管理不当
   
 苹果、梨、李、杏等落叶果树主要种植在山岗、丘陵、河道、岸边、荒山等地方,而这些地方种植条件差,环境恶劣,而如果整形修剪不当,使得树冠结构混乱,抽稍不整齐,树冠通风透光条件差,通常容易遭受病虫害的危害,引起树体的大量落叶或提早落叶,导致光合产物的积累少,树体养分贮藏水平下降,花芽分化不良,有的提前进入休眠期,进而引发秋季二度开花。有的果园延迟采收,导致树体营养消耗过多,采果后又没有及时施肥灌水,或者重施化肥,不施或很少施有机肥,致使树势衰弱,营养不良,当年花芽形成早,再加上深秋适宜的温度和外部环境,花芽受到刺激,于是就形成了果树一年内开两次花的现象。
4.品种影响
 果树二次开花还和果树的品种有关系,像梨树,丰水梨就比翠冠梨、黄花梨发生二次开花的概率大,这主要是与丰水梨对肥水的要求比较高、抗病性较弱有关。而且一般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更容易二次开花,因为果实早熟往往是早期落叶的诱发原因,早熟品种的果实成熟采摘后,果农们经常忽视果树采果后的管理,导致病虫害严重、树势衰弱,早期落叶现象严重。

    资料表明,果树的花芽分化从6月开始到11月上旬,花芽形态大部分已经分化完成,如果在这个时候遭遇不良条件,都会引起果树叶片在8月前后提早脱落。树冠叶片提早脱落后,会破坏果树的内源激素平衡关系,一是中断了脱落酸产生的来源;二是减少了脱落酸产生的数量,使树体内所含的抑制激素,如脱落酸与活性激素,如赤霉素、细胞激动素比例失调;三是破坏树体内水分平衡关系。由于叶片提早脱落,果树地上部分的蒸腾作用被削弱,而地卜部的根系活动仍然很强,如果遇到干旱后的卜雨天气,树体为调节地上部与地卜部的平衡,根系一方面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不断地向上输送;另一方面在根尖合成的赤霉素和细胞激动素也随水分上运到树冠,树体内新的激素平衡和水分平衡关系重新建立,并且使树体中促进生长的内源激素赤霉素和细胞激动素等的水平比抑制生长内源激素脱落酸等的水平高,促使果树的花芽、叶芽提早萌发,并展叶抽枝和开花结果,形成了二次的“小阳春”现象



文章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