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午睡有害”被质疑,看春雨居佳医生如何回应

 西窗听雨 2016-06-17

科普“午睡有害”被质疑,看春雨居佳医生如何回应

2016-06-17 16:21

当你看到“午睡有风险”这个说法,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

科普“午睡有害”被质疑,看春雨居佳医生如何回应

当你看到一个公众号说“午睡有风险”,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

科普“午睡有害”被质疑,看春雨居佳医生如何回应

当你看到一个医疗科普公众号说“午睡有风险”,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

科普“午睡有害”被质疑,看春雨居佳医生如何回应

我们在用户群发布这一主题的讲座预告时,群友也表示震惊:

科普“午睡有害”被质疑,看春雨居佳医生如何回应

为了进一步说清楚这一结论,讲座之后居佳高血压服务的专属医生曹瑞华,特地就此写了一篇科普文章。

科普“午睡有害”被质疑,看春雨居佳医生如何回应

没想到群发之后,引来了一系列讨论。还有热心读者打听到曹瑞华医生的微信,就文中部分内容提出质疑,于是有了这样的对话:科普“午睡有害”被质疑,看春雨居佳医生如何回应

以上对话,小丫只去掉了寒暄部分和无关信息,做到了真实还原。作为这一对话的见证者,对于曹医生的严谨认真和有理有据,小丫心里只有一个大写的“服”!就喜欢这种有备而来、经得起质疑的自信。

首次听到“午睡有风险”这个颠覆性的观点,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瞎说,是标题党,是吸引点击的。别人眼中的“哗众取宠,博人眼球”,实则是医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结果。并且这种求证还在继续……

科普“午睡有害”被质疑,看春雨居佳医生如何回应针对文章底部留言中的这些讨论,曹瑞华医生准备了近2000字的补充说明和文献出处(因微信对留言字数有限制,被分割成好几条发布)。为方便大家阅读,小丫将曹医生的回复整理成文了,感兴趣的读者请阅读:

这篇科普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讨论焦点在于午睡。由于是科普文章,没有展开解释与分析,引起了大家的困惑和热议。有讨论会使问题更清晰,感谢提出问题的朋友们!就白天睡眠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几点需要再明确一下:

1

二者的相关性明确

虽然尚存争议,但大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白天睡眠与心血管疾病增加有关。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15年郝光博士的毕业论文明确得出结论:根据PURE-China研究,午睡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午睡时间越长心血管疾病风险越高。国外相关研究也有一致结果。

一篇2015年发表在《Sleep》杂志上的荟萃分析(SLEEP 2015;38(12):1945–1953.)汇总了11项队列研究,结果显示:日间睡眠过长(>60分钟)与心血管风险增加有关;日间睡眠时间<30分钟未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观察性研究的局限性,我们只能说“日间睡眠”与心血管风险“相关”,而不能简单以因果来论之。如何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

日间睡眠的定义

“日间睡眠”其实应该包括“被动日间睡眠”(因感到疲惫而打瞌睡)与主动“中场休息”(因个人习惯而主动午睡),这一点,在相关的研究中没有明确界定,也的确不太好明确界定。

3

“被动日间睡眠”是警钟

白天工作累了,偶尔困倦,打个小盹儿,问题不大,还有助于缓解疲劳,放松身心。但频繁打瞌睡,或一觉睡下去,超过1个小时都爬不起来,就提示您的身体可能有问题了,需要好好找找原因:比如有没有夜间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没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在这里,心血管风险增加不是“被动日间睡眠”惹的祸,打瞌睡是身体敲响了警钟,“凶手”另有其人。

那么,怎么应对?强撑着不睡?睡30分钟死活也要爬起来?非也,非也!日间困倦是机体代偿性的需求,与之对抗有害无益,该休息还是休息。同时,要去全面检查一下身体,找到导致你困倦的幕后元凶,把心血管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4

主动“中场休息”的功过是非

这一点,争议最大,也最能触动我泱泱华夏午睡大军滴敏感神经(作者本人也是午睡大军一员)。谈谈个人看法。

其一,不能简单将队列研究的结果解读为“午睡有害”,而是要分析午睡是否与夜间睡眠质量差和身体状况不佳有关;

其二,也不能忽视队列研究对“日间睡眠过长与心血管风险增加有关”这一现象的警示,午睡时间不可过长。根据荟萃分析的结果(日间睡眠时间与心血管风险的J-曲线),日间睡眠15-30分钟,心血管风险最低。

本文中已经提到,有午睡习惯的人不必强行改变睡眠习惯,但睡眠时间不宜过长。请大家同时关注这句话!

所以,关于午睡的策略是:

①如果您有午睡的习惯,没必要因担心“午睡有害”而戒除;

②睡15-30分钟即可,不要贪睡,正常情况下,午睡15-30分钟足以缓解疲劳。如果您短睡醒来,已无疲倦之感,还是想赖床不起,那恭喜您,这是“懒癌晚期”,麻溜儿滴起来,该干嘛干嘛去。

如果您午睡15-30分钟后,还是感觉非常疲倦,还是会反复打瞌睡,那就要注意了,您这“午睡”不单纯,请参照“被动日间睡眠”。

附上主要参考文献:

1. Yamada T, Hara K, Shojima N, Yamauchi T, Kadowaki T. Daytime Napping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Sleep. 2015;38(12):1945-53.

2. Bursztyn M, Stessman J. The siesta and mortality: twelve years of prospective observations in 70-year-olds. Sleep.2005;28(3):345-7.

3. Owens JF, Buysse DJ, Hall M, Kamarck TW, Lee L, Strollo PJ, Reis SE, Matthews KA. Napping, nighttime sleep,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mid-life adults. J Clin Sleep Med. 2010;6(4):330-5.

4. 郝光,李卫,王增武,李莹. 睡眠和心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多水平模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建模及应用.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15博士论文。

你看得到的,是一篇千余字的科普文章;看不到的,是文章背后医生做的大量案头工作。对待一次科普尚且如此,更别说平时的看病救人了。有这样的医生为你控压,还有啥控制不了的呢?

想让曹瑞华做你的专属医生,请联系医助小婷13241546558,或点“阅读原文”了解居佳高血压医生服务。健康科普每周都有,形式多样、内容靠谱、有益身心,别忘了邀请亲友一起关注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