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子奇:生生之谓易:近三十年美国的《周易》研究

 风飞扬柳 2016-06-18

2016年6月7日下午,“全球史与中国2016”系列讲座第八讲(总第21讲)在北外图书馆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珍妮斯奥分校(SUNY at Geneseo)历史系的韩子奇教授(Pro. Tze-ki Hon)作了一场题为“生生之谓易:近三十年美国的《周易》研究”的学术报告。

韩子奇:生生之谓易:近三十年美国的《周易》研究一、《易》学西传的困难

韩子奇教授认为,《易》学西传存在三方面的难题:一是《易经》文本的复杂性,《易经》由卦符、卦名、卦爻辞和《十翼》组成,虽然各部分的作者历来存在异说,但经学时代的普遍观点认为伏羲作八卦且重为六十四卦,文王和周公作卦爻辞,孔子作《十翼》,朱熹因有伏羲易、文王易和孔子易之说;二是《易》学发展的多元性,《易经》经过历代的解释发挥,逐渐发展出汉易、宋易和清易等流派,汉易重象数,宋易重义理,清易集历代易学之大成而总结出“两派六宗”之说;三是《易》学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一些本质上的差异,从宇宙观来说,《易经》强调“一阴一阳谓之道”的二元论宇宙观,而西方文化主要是建立在“上帝创世说”基础上的一元论宇宙观,从人生观来说,《易经》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六十四卦的卦序最后从《既济》到《未济》,注重的是流转不息,它和西方强调因果联系和适者生存的人生观明显不同,上述种种,构成《易》学在西方流传的障碍。

韩子奇:生生之谓易:近三十年美国的《周易》研究

伏羲、文王和孔子

二、西方《易》学的发展

西方《易》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明清时期以传教士为主,其中尤以耶稣会传教士的成就最为突出,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 1623-1693)、白晋(Joachim Bouvet, 1656-1730)、雷孝思(Jean-Baptiste Régis, 1663-1738)等人向西方传播了《易经》的知识并引起一定反响;清末民初以汉学家为主,理雅各(James Legge)和卫礼贤(Richard Wilhelm)为这一阶段的翘楚;二次世界大战后则以欧美盛行的“东亚研究”为驱动,代表人物有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林理璋(Richard Lynn)等人,上述诸人取得的成绩不仅代表《易》学在西方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呈现出《易》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面貌。韩子奇:生生之谓易:近三十年美国的《周易》研究

柏应理、理雅各和夏含夷

三、西方《易》学的三个面貌

西方《易》学的第一个面貌是《易经》(Yijing),它是由耶稣会传教士介绍到西方的,从柏应理在《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介绍《周易》六十四卦及其意义,到邵雍的《先天图》和《后天图》、周敦颐的《太极图》先后出现在耶稣会传教士的著作中,《易经》首先以五经之首的面貌出现在西方。西方《易》学的第二个面貌是《周易》(Zhouyi),主要由韦利(Arthur Waley)、夏含夷和孔理霭(Richard Alan Kunst)等汉学家推动,强调《周易》是周朝的历史文献。西方《易》学的第三个面貌是I Ching,强调《易经》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世界级经典,这主要应归功于卫礼贤的贡献,他和劳乃宣合作翻译的《易经》德译本,通过荣格和他的学生贝恩斯夫人(Cary F. Baynes)推广到英语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韩子奇:生生之谓易:近三十年美国的《周易》研究

《中国哲学家孔子》 夏含夷著

韩子奇:生生之谓易:近三十年美国的《周易》研究

卫礼贤《易经》英译本

四、近三十年美国的《周易》研究

近三十年美国的《周易》研究,其主要特征是要还原《周易》的本来面貌,代表人物主要是夏含夷和孔理霭。他们强调《周易》是西周中晚期的作品,它的文本是层累地形成,同时特别注重分别《周易》与《易经》,强调经传分开,研究《周易》的本经部分。他们将还原《周易》的工作和最新的考古发现结合在一起,夏含夷的研究成果,与马王堆帛书、上博楚简、阜阳汉简、王家台秦简等考古发现密不可分。

应该说,《易经》真正在美国产生重大影响,应归功于卫礼贤的《易经》德译本通过贝恩斯夫人英译之后进入美国,和美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结合起来,一时风靡全国。二战后的美国社会,经历工业化、官僚化、机器化和企业化的多重复杂变奏,带来的结果是社会的商品化和人的异化,其时兴起的反文化运动,渴望有一部来自异域的经典,为精神失落的一代人指点迷津,《易经》恰在这时应运而生,很快从学者书斋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本几乎普及的东方智慧手册,艾伦·金斯堡、鲍勃·迪伦等文化偶像对《易经》的推崇,客观上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易经》从此深入民间,成为普通人可以使用的“自助”(Self-help)书籍。

韩子奇:生生之谓易:近三十年美国的《周易》研究

艾伦·金斯堡和鲍勃·迪伦

结论

《易经》作为21世纪的重要经典,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主要取决于它的变动和变化,只有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不断流转,它才能不断流传下去。“生生之谓易”的说法来自《易经》,就是说,《易经》一直强调文本、读者和时代的三元互动。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易经》如果要继续保持它的世界经典的地位,就必须吸纳和包容各种文化差异,用顾颉刚的话来说,只有秉持“不立一真,唯穷流转”的态度,《易经》才能变成一部全球化时代人人可用的经典。

来自校内外的师生共济一堂,聆听了韩子奇教授的讲座。讲座结束,听众与韩教授就《易经》在美国的传播现状及趋势展开热烈的讨论。本场讲座由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韩子奇:生生之谓易:近三十年美国的《周易》研究

(吴礼敬 整理)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