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甲骨文者王懿荣书法:端庄稳健浑厚丰满

 率我真 2016-06-18

王懿荣书法作品以行楷名世,行楷书有馆阁体之雍容,也不失庙堂之正气,浑厚丰满,端庄稳健。王懿荣亦擅篆隶,其篆书学天发神谶碑,参以徐三庚的秀逸;隶书则取法礼器、乙瑛诸碑。

    王懿荣的书法造诣很高。他擅真行篆隶,尤以行楷书名世。王懿荣的行楷书,有清人馆阁体之雍容,也不失庙堂之正气,浑厚丰满,端庄稳健。观赏其书法渊源,也不难看出,其书受李北海、颜鲁公、柳公权、苏东坡、黄山谷等数家之影响,而其中得李、苏两家最多。他曾有一段写李邕书的跋语,写得颇妙:“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有书名,自必有深趋,及看之久遂知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如结友伊始也难其合也,必久后乃从邕书得法。”得帖犹如交友,此理确实成立,有的初识尚不能觉出对方之妙处,然深交则愈觉愈有味也。

王懿荣书法作品欣赏1

王懿荣书法作品欣赏1

    王懿荣五十岁后,晋升翰林院侍读,得以入直南书房,是皇帝读书的“辅导员”,能经常接近皇帝,或为皇帝鉴定书画,或代笔写个敕诰之类。这充分说明王懿荣不仅在金石文字上有渊雅的学识,而且书法也一样获得皇上的赏识。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状元、书法家陆润库对王懿荣的字曾有“刚健清华,无美不备”之评语。这“刚健清华”四字,不光是对王懿荣书法作品之评价,甚至也是对其文人风骨的赞美。当时就有“翁(同酥)、王(懿荣)、何(绍基)、戴(彬元)书法四家”之称。马宗霍在《书林纪事》中云:“王懿荣工行楷书,尝云作一字须含十二意。光绪甲午大考,由三等改一等,人直南书房。尚方贴络所需,其章幅稍大者,孝钦后必降口救日:令王懿荣书。”

王懿荣书法作品2

王懿荣书法作品2

    王懿荣除了行楷书外,王懿荣兼擅篆隶,其篆书学【天发神谶碑】,参以徐三庚的秀逸;隶书则取法礼器、乙瑛诸碑。据说在京城的古玩学问圈内,王懿荣也颇负博雅盛名,一些京都士子名流,辄以“但愿一识韩荆州”为幸。而王懿荣也有调皮的本性,他给造访者特制了三种“名片”:对那些只通八股文者,用楷书名片。对稍通古今学却无专长者,用隶书名片。对专精汉学,又旁通金石文字者,则用小篆体。此等谐趣之举,在京城居然一时传为雅谈。

    王懿荣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国际上把他发现“龙骨”刻辞的1898年作为中国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自一八九九年秋被王懿荣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刻辞,并断为是古代商代文字,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家。说来也巧,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恰恰是最晚被发现的。相对于三千年而言,百年的时光非常短折,然而,对人生而言,一百一十年却有点漫长,漫长得几乎让人淡忘了这位王懿荣先生。此举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王懿荣书法作品3

王懿荣书法作品3

    王懿荣先生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清史稿》也曾为之立传。由于他发现了甲骨文,引起了上世纪初“甲骨学”的研究热潮,他又被人尊为“甲骨文之父”。坊间传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有两种不同的故事。一种说王氏得了疟疾,用了许多药都不见好。后一名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方子上写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他按医生的药方派人到北京老中药店达仁堂抓药。药抓回后王懿荣却意外发现这“龙骨’上面有很多划痕,类似篆文而又不识。他猜测这种划痕可能是上古之人留下的文字,于是他又买回药店里的全部“龙骨”,加以细心研究辨析,终于揭开了甲骨之谜。另一种是王崇焕编撰的《王文敏公年谱》里所讲述的,说一八九九年秋,一名古董商人携带从河南安阳县小商屯发现的“龙骨”到京师,让其察看,王懿荣细为考订,审定为殷商故物,并发现其上有小篆之前的古文字,遂令悉数购归,获千数片。这便是后来震惊世界考古学史的甲骨文。

王懿荣书法作品4

王懿荣书法作品4

      王懿荣对于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确具肇始之功,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化艺术珍品被继续当作“药材”而被人为地毁灭。如果王懿荣不是一位金石考古学家,不具有鉴识古物文字的学养与慧眼,那么他就很可能与这一重大发现失之交臂!所以说机遇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否则的话,即便再多的“甲骨文”,也一样捣碎熬成汤药。王懿荣鉴定和购藏殷墟甲骨文,对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和甲骨学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懿荣又以精研古币见称,与钱币名家鲍康(鲍子年)、李佐贤(李竹朋)、杨继震(杨幼云)、潘祖荫(潘伯寅)、胡义赞(胡石查)、吴大澄(吴清卿),以及稍后之刘鹗(刘铁云)、罗振玉(罗叔蕴)诸人多有过从。据罗振玉《俑庐日札》称,王氏殁后,所藏钱币为刘鹗所得。其钱币学方面著述,已刊行的仅有神州国光社版《古泉精选》一卷。所谓“近朱者赤”,在这样的人文环境熏陶下,对王懿荣来说,学问识见的日益长进是毋须置疑的。与尔虞我诈的官场仕途相比,王懿荣似乎更热心于金石书画上的研求。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廿年冷宦意萧然,好古成魔力最坚。”“从来养志方为孝,自古倾家不在钱。”通过多年的校勘研究,一八八一年,他撰成了《南北朝存石目》。

王懿荣书法作品5

王懿荣书法作品5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第二年,正是八国联军打进中国之时。时王懿荣知大势已去,夜半时分,他徘徊于京寓庭院,深感愧疚。翌日清晨,当获悉慈禧率光绪及王公亲贵于早些时已往西逃去,他则对家人道“吾可以死矣!”并用他“雍容刚健’之楷书,挥笔写下了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之其所止,此为近之。”书罢则服毒吞金,再携家人投于庭院的水井中,壮烈殉节,时年五十六岁。这纵身一跳,充分体现了过去文人宁取义而不苟生的铮铮风骨,令人钦仰!

王懿荣书法作品6

王懿荣书法作品6

    王懿荣也是位爱国人士,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他忧心如焚,要求回乡办团练御敌获准,便迅速赶赴济南会同山东巡抚商酌防务,继又赴登州(今蓬莱市)周览形势,组成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团练。正当他准备率团迎击敌人时,李鸿章却已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壮志未酬,忿然写下七绝《偶感》一首:“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

王懿荣书法作品7

王懿荣书法作品7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受命于危难之时,为京师团练大臣的王懿荣,负责保卫京城,在此危难时期率练勇在东直门抗敌,然人心惶乱,寡难敌众。侵略军攻入东直门,他率团练奋勇抵抗,不愿为亡国奴,遂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偕继室谢夫人、长媳张夫人,从容投井殉国,时年55岁。为之惋惜,他的勇气也值得敬佩。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出身于山东福山的名门望族,世代为官,而且是诗礼传家,先祖中不乏博闻经史、通达学问并有著述行世者。王懿荣也是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其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幼承家学,6岁入古现村王氏家塾,15岁随父进京。王懿荣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因见药店所售“龙骨”上的刻纹,发现甲骨文,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三为国子监祭酒。庚子八国联军入京时,投井死。

王懿荣书法作品8

王懿荣书法作品8

    王懿荣祖父王兆深是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父亲是拔贡,以道德学问著称,也酷爱金石古玩。虽说他五岁时家遭变故,祖父王兆深获罪被遣戍新疆并抄没家产,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对一个庞大的文化世家而言,王懿荣儿时所受的正规教育并未因此而影响,他的业师不是举人便是翰林,个个都是饱学之士,这为他后来成长为晚清一流学者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且受家学的熏染,王懿荣从青少年时代,就对金石古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大凡上古彝器、宋元佳椠、金石碑版等,他都喜搜藏研究。甚至有时不惜典卖妻子的首饰物品,倾重金而购之。

王懿荣书法作品9

王懿荣书法作品9

 
    王懿荣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过目不忘的本事。青年时代,性“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鲁、冀、陕、豫、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学者潘祖荫、 吴大赝等人, 同他们共同切磋琢磨,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 

王懿荣书法作品10

王懿荣书法作品10

 

王懿荣书法作品11

王懿荣书法作品11

王懿荣书法作品12

王懿荣书法作品12

王懿荣书法作品13

王懿荣书法作品13

王懿荣书法作品14

王懿荣书法作品14

 

王懿荣书法欣赏15

王懿荣书法欣赏15

王懿荣书法欣赏16

王懿荣书法欣赏16

王懿荣书法作品欣赏17

王懿荣书法作品欣赏17

王懿荣书法作品欣赏18

王懿荣书法作品欣赏18

王懿荣书法作品欣赏19

王懿荣书法作品欣赏19

 

王懿荣书法作品欣赏20

王懿荣书法作品欣赏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