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由于结核病耐药性的普遍存在,传统的化疗已不能满足日趋严峻的结核病防治需要。随着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研究的进展,有关细胞因子(cytokine,CK)网络在结核病免疫发病中的作用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并为中医药治疗结核病研究指明了路径。 什么是细胞因子网络呢?原来我们的身体内有一个非常精密的免疫系统,正常情况下可抵御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中医喻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介导结核病免疫的主要细胞是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CD+8等)。这些淋巴细胞因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而分为Th1和Th2细胞(或Tc1/Tc2细胞)。Th1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等,促进细胞免疫;Th2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 5(IL-5)、白细胞介素9(IL-9)、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13(IL-13),它们大多抑制细胞免疫。这些细胞因子在体内的动态平衡,构成了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平衡的网络--细胞因子网络。 正常情况下,当人体感染结核杆菌时,多种细胞可分泌Th1型细胞因子如IFN-γ、IL-2、IL-12、IL-18等。IFN-γ为单核巨噬细胞的激活剂,并可促使细胞毒T细胞(CTL)和其它效应细胞聚集于病变部位,来消灭结核杆菌,在控制结核分支杆菌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感染早期,IFN-γ主要由CD+4T细胞分泌,后期由于人体在结核杆菌的复杂的免疫抑制因子作用下,继发细胞免疫缺陷,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低下,这时候IFN-γ主要由CD+8T淋巴细胞来分泌,但产生IFN-γ的量大为减少,结核病就可能得到发展。此外,巨噬细胞不仅具有吞噬杀灭结核杆菌的作用,也可产生IFN-γ等细胞因子,从而上调机体细胞免疫应答。临床观察发现,结核病人低下的免疫状况随着治疗中体内结核杆菌量的减少而得到改善,进一步说明结核杆菌具有抑制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3]。 Th2型细胞因子如IL-4、IL-5、IL-10、IL-13等,主要功能为下调细胞免疫反应,即抑制IFN-γ的产生,正常情况下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在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结核病免疫中却有抑制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O,化学杀菌物质),对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NK细胞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并刺激B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使机体产生超敏体液反应,除可加重结核病变外,还可使机体出现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增多[2],进一步损伤人体组织器官。 一是试制开发具有增强Th1型T淋巴细胞因子反应而抑制Th2型细胞因子反应的抗结核DNA疫苗,取得了可喜成果,有望成为预防结核病的有效疫苗。 二是借助外源性药物对细胞因子网络的干预来防治结核病。主要使用干扰素γ(IFN-γ)和干扰素α(IFN-α),对耐多药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令人满意;另有学者使用白细胞介素来治疗结核病,同样取得满意效果。但是这些外源性药物价格昂贵,体内作用时间短,并有发热等副作用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