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到底真学懂还是假学懂?这三点帮你精准判断!

 环卫五组 2016-06-18

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等原因,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注意到的只是孩子'会做'、'不会做'或者'考得好'、'考得不好'的结果,依据这个结果来判断孩子的学习情况。

家长看到的只是孩子学习情况的冰山一角,实际上要复杂的多。在一个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对知识的理解会经历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知识层面。

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模块、知识点,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概念和定理,然后根据概念去理解知识点,通过定理来解决问题。这个对每个同学来说都不难,也是非常显性,容易展示出来的。新接触的概念,多看几眼就能够记在心里;新学到的定理,做了几道练习题就可以熟练运用了。

第二个层面,是技巧和能力层面。

相对于基础知识来说,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周期长,而且,相对隐形,能力高低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得出来的,往往需要通过不停地练习和巩固。

比如初一的同学们开始接触几何证明题,对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基本熟悉,但很多题目需要借助辅助线来进行辅助证明,尤其是在一些综合题中,我们很难两三步内找到全等的条件;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基本上很少接触到辅助线技巧,大量复杂的几何证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需要长时间才能慢慢培养用辅助线解题的能力;

第三个层面,比基础知识和技巧更深入的是模型和思维层面。

现在的同学们往往都有大量的习题册,在刷题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好多题目都似曾相识,这些题目都可以总结归纳出同一个模型。学校老师也基本上不会讲的太细,只是告诉学生这道题的辅助线该如何去做,这个等量关系该如何去找,而没有说明辅助线为什么要这样做,等量关系怎么找?学生理不清之间的逻辑,就只能凭感觉、凭记忆去做题。

相反,如果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所运用的模型,知道遇到中线该怎么办,遇到角平分线该怎么办,遇到垂直平分线该怎么去思考,只有这样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才会行云流水。

所以,不能内化为能力的知识,不能沉淀成模型的技巧,是很难帮孩子提高解题能力的。

对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的了解,我发现他们有同样的优点,就是特别擅长预习和总结。预习帮助他们快速地提前熟悉课堂上所讲的基础知识,从中领悟到解题的技巧,而过后的总结把所掌握的知识点关联起来,把研究的技巧沉淀下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那么,作为家长,该怎样切实地帮助孩子呢?

对于基础知识层面,可以让孩子围绕知识模块回顾学过的知识点和定理,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工具,或者可以让孩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出他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解题技巧层面,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做这条辅助线,是蒙的,还是依据什么定理,还是根据什么模型。

对于模型层面,一定要让孩子多多总结,在不同的题目、图形之中找到共同点,练就一副'火眼金睛'。下面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自己总结的几何模型。

孩子到底真学懂还是假学懂?这三点帮你精准判断!

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我的观点还有些道理的话,可以衡量下孩子的学习状况处于哪个阶段。

如果你还比较模糊的话,不妨来参加海边6月18日的期末模考,不仅仅有优质的内容,而且考完试就可以观看老师的直播讲解。

更重要的是,考试三小时之后,你会收到孩子的个性化测评报告,向你完整地展示孩子各个模块的掌握情况,并且配有针对性的期末复习计划。

最重要的是,这些服务 完全免费!

识别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期末模考

↓↓↓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一键直达期末模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