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鹧鸪与杜鹃

 锺村老人 2016-06-18

    江苏的爱鸟周也近尾声,似乎没有什么人注意这个公益活动,媒体对此没有丝毫动静,这也是,鸟自飞来飞去,只要不把禽流感带来,谁还去管它?

        然而,听不到鸟鸣声应当是人类的悲哀,工业化、城市化,污染了大气;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毒化了土地河流;沙尘酸雨乱砍乱伐等,摧毁了大量森林植被,鸟儿已经在渐渐地失去它们的天堂。如今我们要想听到鸟儿的鸣叫,只有花钱坐车到偏远的山间乡下,才能与鸟儿亲密接触,聆听它们宛转的歌声,欣赏它们翩翩的姿态。

       古人就幸运多了,他们的时代里没有任何的污染,鸟儿与人们朝夕相处,随着季节的变换,“园柳变鸣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而鸟儿的鸣叫也常常在古人的诗词中多有表现。

       暮春时分,有两种鸟在古人的作品中最常被提及,一种是鹧鸪,另一种是杜鹃。鹧鸪的啼声很特别,远远听去仿佛在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于是,在古人的作品中,鹧鸪的啼声总是被当作一种离别时的声音来使用,像辛弃疾《菩萨蛮》中写道:“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离开家乡独自在外的游子,本身已经伤离别了,再听到这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更增添游子的离情别绪,所以,对于古代诗词中的鸟鸣,我们其实是可以归纳出其中的意绪的,读到鹧鸪的鸣叫,似乎又一场生别离的悲剧正在上演。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也是一种暮春时节常常可以听到的鸟鸣,杜鹃的鸣叫声特别像在呼喊着“不如归去”。因此,在古人诗词里,只要跟归去有点联系的地方,也总是可以听到杜鹃在啼叫,比如说春天即将过去,古人称之为春归,此时就常听到杜鹃的叫声,像李重元的《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像秦观的《画堂春》:“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像贺铸的《柳梢青》:“子规啼血,可怜又是,春归时节。”古人好伤春,也好悲秋,伤春是为光阴易逝,美景不常而叹息,其实是一种很积极的感情,这些诗词会催人奋进,教人珍惜,努力把握好大好春光,多做点有意义的事。在这种时候,杜鹃的啼声不啻是一种催人上进的鼓点。

       当然,也是因为杜鹃的这种“不如归去”的啼叫声,也就让人联想起男女离别的场景了,有人将鹧鸪与杜鹃的啼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缠绵悱恻的离别场面,“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多情的女子,深情的呼唤;无情的郎君,决然的离去,因此这种声音常叫人不忍听下去,所以辛弃疾《贺新郎》里写道:“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鹧鸪声,杜鹃鸣,都不堪听,听起来令人心碎。

       而今又到鹧鸪鸣叫、杜鹃啼血的暮春时节了,然而我们听不到这些自然界的天使的声音,在这样的城市里,是无法领略到它们的呼唤的,让我们这些远离大自然的人们,听一听杜鹃的“不如归去”的教导,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到乡间去,到田野去,去聆听它们的歌唱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