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眩晕」医学发展火热 这些内容需要关注!

 珍惜感恩 2016-06-18

近期,来自中国武警总医院耳鼻喉咽头颈外科、中美眩晕病研究所的单希征教授,在医生站为大家带来了《眩晕医学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讲座,阐述了常见眩晕疾病的诊治进展。


作者:放羊的星星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眩晕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疑难病。然而,目前眩晕的诊断和治疗存在多个误区,全国对眩晕的诊治水平很低。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医生关注到了眩晕,目前全国再一次掀起了眩晕疾病的学习和研究热潮。


眩晕流行病学现状


德国的研究资料显示,眩晕的患病率为20%~30%,年患病率为5.2%,年首次发病率为1.5%。而老年人患病率更高,英美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为30%,75岁以上老年人为50%。


根据武警总医院眩晕病房2011年~2015年3920例眩晕患者的病例分析显示,中枢性眩晕患者为2852例,占比72.66%;中枢性眩晕531例,占比13.55%;其他类型眩晕261例,占比6.66%。


所有眩晕患者中,良性阵发性眩晕患者最多(占43.62%)。其中50~59岁为高发人群;良性阵发性眩晕(BPPV)也称为耳石症,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BPPV。患者的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起床、卧床、翻身、扭头等)时可出现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发作时间通常小于1分钟。患者可出现强迫体位,卧床时不能向患侧躺或翻身,起床时动作缓慢。


第二大疾病为梅尼埃病(占22.45%)。梅尼埃病发生时通常有前兆,即患者在发生眩晕之前先出现耳鸣症状,继而出现旋转性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是一种良性眩晕,发作后症状消失进入间歇期;其是由于内耳膜迷路水肿而导致。


第三大疾病为前庭神经炎(占6.12%)。约有30%的前庭神经炎患者在发病之前有感染史,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患者除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平衡障碍,走路不稳等症状。患者为持续性眩晕,可能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才能恢复。


第四大疾病为前庭性偏头痛(占4.97%)。患者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或不稳感,而这些患者在发病时或发病前同时具有偏头痛病史。第五大疾病为突发性耳聋伴眩晕(4.85%),其中绝大部分患者为突发性耳聋伴BPPV。


眩晕的主要研究进展


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治出现三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1)BPPV的发病率很高,几乎占所有眩晕患者的1/3:除原发性BPPV之外,还有许多继发性BPPV,包括梅尼埃病伴BPPV、前庭神经炎伴BPPV、突发性耳聋伴BPPV、亨特综合征伴BPPV、继发于手术的BPPV(可能与麻醉刺激或手术体位有关)。


BPPV的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内耳椭圆囊上,当一些致病因素(供血减少、老年退行性变、外伤、剧烈运动)导致耳石脱离形成耳石碎片;耳石碎片进入三个半规管内,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碎片影响内淋巴液循环,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


2)手法复位治疗BPPV效果较好:在进行手法复位治疗之前,需要通过诱发试验和眼震先明确患者的耳石脱落的部位(位于哪一侧的哪一个半规管中);根据半规管走行和地心引力将耳石从半规管中倒出重新进入椭圆囊内,患者症状可很快改善。


有经验的医生采用手法复位治疗BPPV的缓解率可高达90%。然而,手法复位治疗非常依赖医生的经验,复位的角度、速度等均很重要;想要达到精确化治疗比较困难。


3)全自动化耳石复位仪—— SRM—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治疗耳石症效果显著:该设备是由单希征教授牵头研发的,可实现定位定量精确化诊断和复位;目前在全国已安装了100多台。对于难治性耳石症治疗效果较好。

 


图1  由单希征教授牵头研发的BPPV诊疗系统


2. 梅尼埃病的治疗趋于成熟:


1)保守治疗:药物、保健(减少或避免诱因、改善生活方式)、中西医结合治疗;


2)鼓膜置管术加鼓索神经切断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但听力基本正常的患者。超过50%的患者手术治疗后症状可减轻;


3)内淋巴囊减压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但听力损失明显的患者。既往认为该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但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重新对该手术的效果进行了肯定,该手术为微创手术,对听力影响较小。


既往认为手术需要进入颅内,对内淋巴囊行切口引流;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无需进入颅内,只需将内淋巴囊区骨板打开即可发挥减压作用。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发作的次数和严重程度。


4)半规管栓塞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但听力损失严重的患者。是梅尼埃病最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三个半规管均进行栓塞手术效果最好。


5)迷路化学切除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且听力基本丧失的患者。即通过鼓膜穿刺分次在中耳内滴入少量庆大霉素,一周一次,彻底破坏前庭功能后患者症状可完全恢复。手术后短期内患者可能出现走路不稳等平衡功能障碍的表现,但可通过康复训练恢复。


3. 前庭康复医学快速发展:


眩晕的患者通常伴有走路不稳等平衡功能问题,可通过康复训练改善这些症状;因此,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前庭康复治疗是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康复训练方案,提高患者的前庭位觉、视觉和本体感觉对平衡的协调控制能力,调动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从而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头晕/眩晕症状,防止跌倒,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 运动病的研究进展:


运动病(Motion Sickness, MS)是指人体在乘坐运载工具时,由于加速度的刺激强度超过个体内耳前庭器官耐受阈值,而引起的头晕、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一系列前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包括晕车、晕机、晕船、晕天(空间运动病)等。


运动病可采用药物或训练方法进行治疗。药物主要采用盐酸苯环任酯片(非赛乐)治疗;训练包括一般性训练(如坐转椅、滚轮、四柱秋千、旋梯等)和强度训练法(采用高强度大幅度刺激)。可通过上文提到的SRM—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进行半规管高强度训练。


5. 国内眩晕医学发展火热:


近几年来,多个学科越来越关注眩晕。以眩晕为专题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各学科的大会均设立了眩晕分会场;眩晕会场人数最多,这种热情和场面前所未有。多个眩晕相关的学术机构相继成立,推动了国内眩晕医学研究的进展。同时,由单希征教授牵头成立的“希征眩晕医学基金”可资助眩晕医学研究。

 


图2 2015年第一届北京眩晕医学论坛召开



图3 2014年9月北京医学会眩晕医学分会成立

 


图4 2014年9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图5 2014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眩晕医学专家委员会成立

 


图6 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康复医学院眩晕学院成立


单希征教授最后总结道,目前国内眩晕诊治水平还有待提高,呼吁成立眩晕专科和专业;并配备门诊、病房、专业化的设备和医护人员,以方便广大的眩晕患者就诊,从而提高国内眩晕的诊治水平。


小提示:课程详细内容,可以下载医生站APP观看视频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