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可能想要了解(请戳图阅读): 妈妈在喂哺宝宝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如溢奶、打嗝、呕吐等情况,面对这些喂哺困惑,妈妈都知道如何处理吗?今天,小编特汇总了以下11个喂养关键词,方便妈妈快速掌握应对方法哦。 溢奶就是婴儿在喂食后吐出一些他所吃的东西。溢奶是婴儿常见的情形。婴儿的消化道在出生后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开始有效运作,这种情形不需忧虑。
应对方法:
1)有些婴儿溢奶是因为吃得太多了,他的胃容纳不下他所喝下去的母乳或奶水。假如你的宝宝吐出的量很多,那么下次喂食时就减少一些。
2)妈妈可能需要帮他多打嗝几次。试着在喂食中和喂食后让他轻轻打嗝。喂食后让婴儿保持直立20至30分钟,有助于减少他吐出的量。
3)假如溢奶情形一直持续或变成喷射状的话,就和医生联络。假如宝宝喝婴儿奶水而问题一直存在的话,你可能就需要更换婴儿奶粉,这一点可以咨询医生的建议。
呕吐通常是一种症状,而非疾病。它可能有某种原因造成婴儿不舒服。呕吐通常是胃和肠不舒服所造成的。它也可能是一些问题的症状,包括盲肠炎、肺炎、喉炎或脑膜炎。它也可能在注射药物或化学物质后发生。
呕吐和溢出是不同的。后者通常发生在喂奶后,婴儿只溢出少量他所喝下去的东西。婴儿呕吐时,会将他胃内的东西排出来。其他可能伴随呕吐出现的症状还包括发烧、无精打采、食欲不振、咳嗽、便秘、腹泻或脱水。
应对方法:
1)立即把宝宝的头侧向一边,不要仰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使气管阻塞或发生吸入性肺炎。
2)宝宝呕吐时会感到惊慌和不安,这时最需要家长冷静,给宝宝安慰。妈妈可把自己的手抚放在宝宝的前额,宝宝会觉得安心。
3)宝宝呕吐后,妈妈用海绵或者毛巾擦赶紧面部。同时用温开水给宝宝漱口,对于小宝宝要多喂几次水,已达到清洗口腔的目的。
4)如果家长认为宝宝还可能会呕吐,就在近旁放置一个面盆。
5)妈妈要暂停给宝宝进食。宝宝呕吐后不要马上喂水或者喂药,也不要随意搬动。
6)对于严重呕吐或呈喷射状呕吐的宝宝,要及时送医院就诊。
宝宝会经常出现打嗝的情况,这是婴儿的胸腔与腹腔的横隔膜产生收缩的一种状态。因为在宝宝吃奶时经常会吞入空气,特别是吃得快的宝宝,在每次喂奶开始时都是狼吞虎咽。胃内过多的气体会使奶反吐出来,如果气体进入肠内,宝宝的肚子就会“咕噜咕噜”地响,甚至打嗝。打嗝并不会造成伤害,但可能引起宝宝焦躁或哭泣。
应对方法:
1)喂奶时让宝宝半坐在大人的腿上;
2)喂奶后把宝宝直立抱起,或把宝宝放在膝上,并轻轻拍打其背部,一会宝宝就打出隔了,让他把吃奶时吸入的空气通过打嗝的方式排出。
3)或者扶着宝宝让他的背部朝着你,直坐在白己的大腿上,用手从宝宝下巴下面扶着他的头。
4)宝宝胃里有气体的话,他打嗝时就会随之吐山一些奶水,为了避免被宝宝吐出的奶水弄脏衣服,妈妈可以准备一块布或毛巾垫在衣服上。
5)如果宝宝吐奶水的情况很频繁,或者看上去不舒服,就要去看医生。 宝宝出生6-8个月后开始尝试块状食物。宝宝从吸食到咽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有的妈妈因为着急,总是喂这喂那,反倒会导致宝宝拒绝食物。这时宝宝会倔强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导致偏食。
应对方法:
1)刚添加的食物,最好给宝宝一个星期时间适应,然后再换其他食物。即使宝宝吃得慢,妈妈也不要责备宝宝。
2)让宝宝品尝各类食物。宝宝会模范大人的行为,喜欢品尝各种类型的食物。妈妈可以给满周岁的宝宝喂一些他感到好奇的食物,但太咸或者太辣的食物要稀释后才能喂食。
3)规律饮食,控制用餐时间。培养宝宝良好的用餐习惯,让宝宝在饭桌前坐好专心吃饭,避免一心二用如一边看动画一边吃饭。
4)不随意批评宝宝偏食的坏习惯,不强迫宝宝吃他不喜欢的食物。对于那些宝宝偏爱的食物,家长可以试着暂时转移他的注意力以控制他的食用量。
5)不要因为宝宝吃饭洒得到处都是而喂宝宝。宝宝抓着勺子一到嘴边时,妈妈要加以表扬,激励宝宝独立吃饭。
婴幼儿的厌食是正常生理过程,和成年人的厌食症迥然不同,因为后者是和精神及荷尔蒙有关。如果宝宝只是吃得少一点,而身高、体重及活力一切都正常,家长便无须担心。
为了让宝宝多进食,不少家长趁宝宝在昏昏入睡时灌饱了,所以清醒时缺少饥饿感,对吃没有兴趣,时间长了,便会养成清醒时厌食的习惯。
应对方法:
1)留心宝宝精神状态,如有身体不适或其他症状,需尽早就诊。
2)记录宝宝的体重和身高,如果体重增加得不错,则无须过分担心。
3)留心宝宝有没有对个别食物敏感,如有出疹、过敏、腹胀、呕吐、腹泻、生长迟滞,或有喘鸣、呼吸急促、心跳不规则、心音杂、肝脾肿大等,均应及时就诊。
4)检查是否因为换奶粉或者换奶瓶、奶嘴不适应,而导致的拒食。
5)评估是否供应太多食物而不是真正的拒食。
乳头混淆,指新生儿因为吸吮母亲乳头之前先吸吮了奶瓶,或者频繁使用奶瓶,而不会吸吮或不愿吸吮母乳的现象。之所以叫“混淆”,是吸吮母乳和吸吮奶瓶的动作和技术是不同的,宝宝习惯了奶瓶的吸吮方式后,在吸吮母乳时就产生了技术上的混淆。
应对方法:
1)纠正时间越早越好。宝宝越小,使用奶瓶的时间越短,纠正乳头混淆就越容易。纠正方法也没有更多选择,就是停止使用奶瓶,在宝宝重新接受妈妈乳头之前使用小勺喂奶。
2)喂奶前刺激奶阵。乳头混淆的宝宝拒绝妈妈乳头的原因是觉得这样吃奶没有吃奶瓶来得快。所以妈妈可以在喂奶之前,刺激出奶阵来,让宝宝一吃上奶头就能大口地吃到母乳。
3)在宝宝心情好的时候喂母乳。有的家长以为,让宝宝饿着,宝宝最后就不得不吃母乳了。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饥饿的宝宝不会有耐心来探索吸吮母亲的乳头。
妈妈可以先抱着宝宝玩,让宝宝接近胸部,然后自然地把乳头送到宝宝嘴边。不要突然喂母乳,也不要强迫喂奶。
4)让宝宝学会等待。有的宝宝并不完全拒绝吸吮妈妈乳头,也会用正确的衔乳和吸吮姿势来吃母乳,只是还不明白妈妈的乳汁是一个奶阵一个奶阵分泌的,不像奶瓶里的奶那样能一直大口吃到没有。
所以,要让宝宝学会等待。这时妈妈可以把宝宝抱起来哄逗,等情绪好转了再喂奶。千万不要责骂强迫宝宝。
5)巧用喂奶辅助器。如果宝宝至少有时能够吸吮妈妈乳头,最好用上喂奶辅助器。如果宝宝不配合,妈妈可以用吸奶器,再通过喂奶辅助器补充给宝宝。
长期吃母乳的孩子大多数都拒绝喝奶瓶。这也会给今后母乳不足时混合喂养或单独喂奶粉造成困难,妈妈因此应逐渐锻炼宝宝习惯使用奶瓶。
应对方法:
1)用奶瓶喂奶时,不要将奶嘴直接放入宝宝的口里,而是放在嘴边,让宝宝自己找寻,主动含入嘴里。
2)把奶嘴用温水冲一下,使其变软些,和母乳的温度相近。
3)给宝宝试用不同形状、大小、材质的奶嘴,并调整奶嘴孔的大小。
4)试着用不同的姿势给宝宝喂食。
5)喂奶前抱抱、摇摇、亲亲宝宝,在地上抱着宝宝走一走,使宝宝心情愉悦,这时再喂奶瓶可能会更好些。
6)喂奶瓶时,用妈妈的衣服裹着宝宝,让宝宝闻到妈妈的气味,会极大降低宝宝对奶瓶的陌生感。 有的妈妈平时每天半夜都要起来给宝宝喂奶。但是有一天她非常累了,就完全睡了过去。当她醒来,发现这一夜她睡得很好,宝宝也睡得很好。
这告诉我们,如果妈妈觉得不应该喂宝宝喝夜奶了,妈妈不理他,其实宝宝哭两声也就睡着了。很多妈妈其实是接受不了宝宝醒,并非宝宝醒来要喝奶。如果宝宝每次醒来,妈妈都给他一个喂奶的反应,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习惯。吃夜奶也会导致宝宝长得过胖,同时容易导致宝宝长龋齿。
应对方法:
1)妈妈要慢慢减少喂夜奶的次数,从三次到两次再到一次,让宝宝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为了防止宝宝饿醒,晚上临睡前的最后一顿奶要延迟,可以适当延迟到晚上11点左右,将夜间1-2点的奶推迟到凌晨4-5点左右,如果是添加辅食的宝宝可在睡前两个小时喂次辅食,如粥、面片、米粉等,可以延长宝宝饥饿的时间。
3)如果宝宝夜里哭闹,妈妈不要急着喂奶。宝宝只是习惯那个生物钟,只要睡前吃饱了,宝宝基本是不会饿的,所以妈妈不要看到宝宝一哭闹就给喂奶,而是要耐心地哄哄他,轻轻地拍拍他,在妈妈的安抚下宝宝会渐渐入睡的。即使宝宝饿点也没关系,睡觉不会消耗太多能量,给他喝点水就可以了。
4)有时宝宝夜里哭闹,也并不一定是饿了,也可能是想要吸吮的感觉,可以给他个安抚奶嘴吸吸,起到一点安慰代替作用。或者使用其他的办法转移注意力。
5)断夜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妈妈不要太急于求成,也不要因一时的戒不了而中途放弃,应有足够的耐心,慢慢改掉宝宝吃夜奶的习惯。
断奶是指完全中断母乳喂养,改用普通食物喂养婴儿。这就要求婴儿从流体食物转变为半固体或固体食物,从吸吮奶头获取食物转变为以筷、匙、杯、盘、碗获取食物。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过程,需要婴儿从生理和心理作转变和适应,不能操之过急,要逐渐改变,否则将会引起婴儿拒食或消化不良等问题。
应对方法:
1)把断奶视为一个自然过程。家长首先对断奶不要过于在意,应该按计划正常喂养宝宝,当宝宝对母乳以外的食物流露出浓厚兴趣时,要及时鼓励和强化,按照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让宝宝尝试新口味,引导宝宝喜欢上辅食,从而使他在心理上也把断奶当做一个自然过程。
2)根据宝宝身体状况决定是否断奶。妈妈在决定给宝宝断奶前,最好带宝宝到医生那里做一次全面详细的体格检查,确保宝宝身体状况良好,消化功能正常,才能给其断奶,否则就会影响宝宝的健康发育。
3)逐渐减少喂奶次数。刚刚减奶的时候,宝宝对妈妈的乳汁会非常依恋,因此减奶时最好先从减少白天喂母乳次数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减少夜间喂奶次数,直至过渡到完全断奶。可用牛乳或者配方奶逐渐取代母乳,辅食的量相应加大。
4)不在宝宝生病时断奶。如果恰逢宝宝生病、出牙,或是换保姆、搬家、旅行及妈妈要去上班等事情发生,最好先不要断奶,否则会增大宝宝断奶的难度。
5)断奶过程要果断,不拖延。在断奶的过程中,妈妈既要让宝宝逐步适应饮食的改变,又要态度果断坚决,不可以因为宝宝一时哭闹,就下不了决心,从而拖延断奶的时间。也不可以突然断一次,让他吃几天,再突然断一次。这样反反复复只会带给宝宝不良的情绪刺激,造成宝宝的情绪不稳、夜惊、拒食,甚至为日后患心理疾病埋下隐患。
6)不让宝宝抚触乳头。断奶时,不要让宝宝看到或触摸母亲的乳头。当宝宝看到其他宝宝吃母乳时,要告诉宝宝“你长大了,小宝宝吃妈妈奶,你不吃了”。
7)断奶期间不回避。处于断奶期的孩子需要妈妈更多的关爱、更多的身体抚慰。所以,在断奶期间,妈妈不应该回避,否则会给宝宝带来心理上的痛苦。在这期间,妈妈反而要对宝宝格外关心和照料,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宝宝。
8)爸爸帮宝宝度过断奶期。在准备断奶前,妈妈可有意识地减少与宝宝相处的时间,增加爸爸照料宝宝的时间,给宝宝一个心理上的适应过程,提前减少宝宝对妈妈的依赖。 母乳性腹泻是由于母乳喂养而引起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当发生腹泻的时候,要首先排除疾病的可能。
母乳性腹泻具有明显的特点,这种腹泻一般每天大便3-7次,大便呈泡沫稀水样,气味有特殊的酸臭味,便稀微绿,有泡沫和奶瓣,有时甚至还带有条状的透明粘液。腹泻时婴儿没有发热,没有明显的痛苦与哭闹,婴儿精神活泼,食欲良好。如果腹泻时间长则有可能导致生长停滞、营养不良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治疗。
应对方法:
1)一般比较轻的生理性腹泻无需治疗,妈妈可以继续哺乳。这样宝宝机体会逐渐适应母乳中的前列腺素,乳糖酶亦会逐渐发育成熟,酶的活性增加,逐步能够分解、消化和吸收乳糖,并随着增加辅食逐渐好转。
2)在饮食方面,可以喂鲜豆浆100ml加5g葡萄糖代乳,对于生理性的腹泻即可得到控制。豆浆喂养不宜长期单独应用,宜逐步加鱼蛋白。具体方法是用180ml米汤冲调5g鱼蛋白,一般来说,宝宝每日喂哺3顿就可以了。
3)对于严重的母乳性腹泻,应该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治疗。一般可以使用中药治疗,同时也可以使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很好。
4)需要提醒的是,宝宝腹泻经过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以后,也不能短时间恢复到原来的饮食,要慢慢添加,以免再次引起腹泻,妈妈应该缩短每次哺乳的时间。如再次发生腹泻,治疗就更困难了。
大多数妈妈都会担心自己的奶水是否充足,但真正母乳不足的情况是很少见的。有些妈妈开始哺乳时奶水还比较多,慢慢地愈来越少,纯母乳喂养变成混合喂养较为常见,所以采取适当的方式保持母乳的分泌很重要。
应对方法:
1)妈妈要有信心,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多吃一些增加乳汁分泌的食物,如猪蹄炖通草、鲫鱼汤等。
2)妈妈的精神状态不佳和过度疲劳是母乳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妈妈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并注意休息。
3)喂哺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好好护理乳头,乳头不适或疼痛会令妈咪对喂哺母乳产生恐惧感,因而导致乳汁减少。
4)如果妈妈喂奶时乳汁流出不够顺畅,可以在喂奶前热敷乳房2-3分钟,然后按摩乳房,这样可以刺激泌乳反射和射乳反射,使乳汁流出通畅。
5)喂哺时要两侧乳房轮流喂,如果乳汁比较多,宝宝吃不完,可以将剩余乳汁挤出,这样会使泌乳越来越好。
6)如果母婴短期分离或者当乳房感到肿胀时,妈妈可以把奶挤出,冷冻保存起来。因为挤奶能缓解乳房肿胀,还能增加泌乳量。 -End- 猜你感兴趣的内容,直接回复关键词即可: 辅食 | 咳嗽 | 数字 | 睡觉 | 敏感期 | 能力发育 降温 | 鼻塞 | 溢奶 | 疫苗 | 宝宝哭 | 母乳喂养 回复“0”可获得不同月龄及北上广深地区的育儿群二维码,回复“目录”还能获得更多内容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