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常考的五星级文言文考点汇总(二)

 助学288 2016-06-19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更全中考课内文言文考点汇总工具书《文言文那些事儿·初中文言宝典》复习备考,即学即用!


陋室铭

【一.课文分析】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这样一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有仙则有龙则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是陋室   

: 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丝竹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案牍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6.陋之有?

何:什么。

7.谈笑有鸿,往来无白丁

: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课文问答】

1、 统领全文的一句是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文中点睛之笔是

答:何陋之有。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 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

7.写出三组对偶句

答: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调素琴,阅金经

8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引用孔子的话,反问句式呼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一.课文分析】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二.重点字词解释】

1可爱者甚

蕃:多。

2.清涟而不

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不可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有闻。

鲜:少。   

6.乎众矣。

宜:应当。

7.亭亭。  

亭亭:耸立的样子;  :立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四.课文问答】

1、 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2、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 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醉翁亭记    

【一.课文分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滁皆山也;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

2.望之蔚然而深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之者谁

名:给……命名。

6.饮少

辄:就。

7.醉翁之不在酒

意:情趣。

8.得之心而之酒也

寓:寄托。

9.而岩穴暝

归:聚集。

10.太守而宾客

归:回家。从:跟从。

11.吾谁与

归:归依。

12.发而幽香;佳木而繁阴

芳:香花。秀:繁荣滋长。

13.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于:在。

15.

肴:野味。蔌:菜蔬。

16.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丝非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者胜

弈:下棋。

19.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20.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树林阴

翳:遮盖。

22.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太守

谓:是。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译: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文: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译: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四.课文问答】

1全文的主旨

答: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2.文章的名句是

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

答: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4.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答: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6.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7.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8.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

答:水落石出。

9“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答:通常用来表示某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10.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答: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陈涉世家

【一.课文分析】

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 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 

【二.重点字词解释】

1.陈涉少时

少时:年轻的时候                

2与人佣耕

尝:曾经

3垄上

辍:停止;之:    

4怅恨久之

怅恨:失望

5富贵

苟:如果                

6为佣耕

若:

7.陈涉太息

太息:长叹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安知:怎么

9.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適”通“谪” 戍:强迫去守边。

10大泽乡

屯:停驻

11.次当行

次: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12天大雨

会:适逢

13失期

度:估计;失期:误期        

14谋曰

乃:于是

15.今亦死

亡:逃走                

16等死

等死:同样

17二世少子也

闻:听说        

18

数:屡次;故:缘故

19使外

上:皇上;将:带领      

20闻无罪

或:有人

21楚人

怜:爱戴            

22以吾众

诚:如果

23为天下

唱:通“倡”,首发    

24.吴广以为

然:对的

25

行:                

26卜者知其指意

指意:意图

27足下事皆成

足下:指对方,古人对别人的敬称

28念鬼

念鬼:考虑卜鬼的事

29.此教我先威众

威众:威服众人            

30丹书帛曰

丹书:用朱砂写

31.大楚兴,陈胜

王:称王                

32.置人所鱼腹中

罾:用网捕

33得鱼腹中

书:字条  

34固以怪之矣

固:本来;通“已”,已经

怪:认为奇怪;

35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间令暗使。往,到

36旦日

旦日:第二天                

37皆指目陈胜。

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38.吴广爱人

素:向来               

39广故数言欲亡

故:故意;数:屡次

40辱之,以激怒其众

令:使

41.尉果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42陈胜

佐:帮助             

43召令

召令:号令;属:所属的人     

44公等遇雨

公等:你们诸位

45藉第令毋斩

藉第即使假若         

46.王侯将相有种乎

宁:难道

47公子扶苏项燕

诈:假装                 

48袒右,称大楚

袒右:露出右臂

49坛而

为:筑;盟:盟誓         

50

下:攻克

51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徇蕲攻占            

52至陈

比:等到

53万人

数:                     

54,守丞死

弗:

5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豪杰: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会计集会商议

56.将军身被执锐

身:亲自;通“披”;

执:紧握着;锐:铁甲;武器

57无道暴秦

伐:攻打                    诛:消灭                 

58复立楚国之社稷

社稷:国家                     

59其长吏

刑:惩罚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译: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译: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5.天下苦秦久矣。

译: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8.此教我先威众耳。

译: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9.固以怪之矣。

译: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译: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

1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1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译: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

1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译:(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16.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译: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17.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译: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18.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译:各个郡县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 

【四.课文问答】

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答:《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什么?

答: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

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什么?

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什么?

答: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课文分析】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重点字词解释】

1于畎亩之中

发:被任用   

2.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    

3.天将降大人也

故:所以;任:责任,担子;

是:这   

4.必先其心志

苦:使……痛苦      

5.其筋骨

劳:使……劳累

6.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7.其身

乏:使……贫困    

8.行拂其所为

乱:使……错乱 

9.所以动

所以:用来;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10.益其所不能

曾:增加,同“增”

11.恒过然后能改

恒:常;过:犯过失           

12.困于心于虑而后

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          

13.征于

色:颜色           

14.发于声

发于声:吟咏叹息     

15.而后

喻:了解   

16.法家

入:在里面。指国内拂:同“弼”,辅佐   

17.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译: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4.行拂乱其所为             

译: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四.课文问答】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课文分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二.重点字词解释】

1.天时不如

利:有利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七里之

郭:外城     

4.而攻之而不胜

环:       

5.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这是      

6.非不深  

池:护城河  

7.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坚利:锐利      

8.

放弃;离开

9.

所以      

10.民不封疆之界

域:限制;以:凭借     

1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国:巩固国防

12.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13.亲戚畔

亲戚:内亲外戚;畔:通“叛”

14.多助之

至:极点              

16.天下

顺:归顺,服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委而去之。

译:弃城而逃。

3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四.课文问答】

1.本文是如何论证孟子的“仁政”思想的?

答: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2.本文的主要论点是?(请用原文回答)

答: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请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答:本文语言简洁精炼,并且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