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鸡舍的入口处,贴一张“禁止入内”的告示。
夜深人静我躺在床上,左思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既让孩子和鸡玩,又不至于伤害鸡?我们工作人员不可能派一人专门守护鸡群,只要孩子和鸡玩在一起,一时兴起,很容易做出过火的行为。突然我灵感一现,成立动物保护小队,让孩子们自我管理。
在分享回顾的时间,我严肃地说道,我们吃的鸡蛋都是这群鸡下的,现在鸡被你们吓得不敢下蛋。就像妈妈在医院生孩子,她希望安安静静地生下小宝宝,不愿意被别人不停地打扰,怎么还没有生?从今天下午开始,任何人未经容许,不得擅自跑进鸡舍,除非有冯连印叔叔带领。
据反映,某个男孩经常把鸡拎起来。我说这样做鸡会很难受,但鸡不会说话,你们听它的叫声可以辨别,它是高兴还是痛苦。我模仿了鸡下蛋后,很高兴“咯咯哒,咯咯哒”,鸡痛苦的时候会“嘎、嘎!”的惨叫。如果有位高大的爸爸把你像拎鸡一样拎起来,你会舒服吗?
曾经有位男孩问我:“可以抱抱鸡吗?”我想抱抱鸡,对鸡没有太大的伤害,我说:“可以。”这位男孩轻轻走在鸡的身后,趁鸡不注意,一下把鸡抱起来,鸡当然不愿意,奋力拍打翅膀,于是男孩把手松开。
这次我觉得抱抱鸡也不行了,容许一个孩子抱鸡,每个孩子都想抱,而且会造成对鸡的追赶。我说以后不能抱鸡了,鸡不喜欢被人抱着,也不能追赶鸡鸭,可以跟在鸡鸭后面走。
如果发现哪个孩子独自跑进鸡舍,或者追赶鸡,我们就不让他再进鸡场玩了。
老师和家长不能每时每刻都在现场,我们需要成立一个动物保护小队。队员如果发现有人对鸡行为不当,及时制止,并告诉老师。大约有十来个孩子举手表示愿意加入动物保护小队。
从此,鸡开始恢复正常的下蛋。我们再也没有提保护鸡鸭的话题,因为问题解决了。
在大自然里,动物们的生命并不是高枕无忧的,比如黄鼠狼会偷鸡。即便是冯连印养的鸡,也会遭遇到来自野生动物的威胁,比如隼会从天空飞下来,偷吃鸡。偶尔,鸡被小孩子追赶一下,我原本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说不定还有助于鸡的身体健康。但考虑到我们有35个孩子,大多数的孩子已经8岁以上,如果任凭孩子们去追赶鸡群,就会使大量的鸡受到惊吓,造成对鸡的伤害。
去年参加我们夏令营的一个小男孩,今年来到营地,找到去年埋葬小鸡的地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为死去的小鸡做墓碑。有人以为去年他一定很爱护鸡,不会追鸡赶鸡鸭。我说不见得,这个男孩和伙伴们,做了一个扣鸡的机关。

孩子们自制捕鸡的机关,脸盆下挖了一个陷阱,有只小鸡还真的被扣住了。

为去年死去的小鸡做墓碑
孩子和小动物们玩耍,他们会想出各种花样,有些玩法在大人的眼里,违背了道德标准,伤害了动物。而我觉得,儿童阶段,即便在玩的过程中,孩子把某个昆虫弄死了,也没有多大关系。这样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更加爱护动物,动物带给他美好的回忆。
有位美国自然摄影师回忆童年:
“我当时是个孩子,淘气、好动,因此在学校读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但是自然却给了我无比的安宁与欢愉。我可以平平静静地坐下钓鱼、捕蟹,连续几个小时不会厌烦,即使一无所获也还是很开心。”
钓鱼、捕蟹都伤害到鱼和蟹的生命,但没有因此使他变成一位对动物凶残的人,反倒成长为热爱大自然的人。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苦夏》一文中写道:“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小男孩对大自然的需求和成人不同,也和小女孩不同。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对动物造成最大危害的是成人的贪婪,是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是利益至上的商人们和权力至上的政客们。

聊天

散步
我是为了保护动物和环境,选择素食。即便如此,我不会为了保护动物,而阻止孩子和动物们在一起。如果孩子唯一的动机是杀死小动物,我当然会制止,那怕是一只小蚂蚁。上天安排这个世界,有花草、有动物、有人类,在自然的状态下,孩子们会学习怎么和动物相处,用不着我们成人从道德的高度来横加评判和干涉。
最喜欢和动物玩耍的一个小男孩,他的手臂被鸡啄了一道印子,夏令营的最后一天,他和狗玩时,手腕被狗咬肿了。借此机会,我们也告诉其他孩子,和动物们玩耍一定要有分寸,鸡、鸭、狗生气了,也会啄人、咬人。
在户外徒步时,有一个孩子看到马蜂窝想去捅,别的孩子立即劝阻,说他的爷爷就被马蜂蜇过。还有的孩子说我的爸爸被马蜂蜇过,周围的几个孩子,几乎都能举出家里人被蜂蜇过的例子,我也乘机说我的爸爸游泳后,被黄蜂蜇过,半个脸都肿起来了,一只眼睛睁不开。下午,我把他们说的事情,转告给了所有营员,看到马蜂窝千万别乱捅!
我们去密云水库的路上,一只叫宝宝的狗始终跟着我们,我们的队伍里出现一只狗,孩子们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走路也有了劲头。午餐时,孩子们都喜欢给宝宝喂饭,宝宝吃了太多的食物,导致呕吐。事后,我们及时告诉孩子们,如果你们吃好吃的东西太多,也会很难受。下次喂狗,千万不要喂太多。

看房东喂鸡
去年一位外地的小女孩,非常内向,整个夏令营,我和其他老师没有听见她说过话。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她面对一群鸡站着,我凝视了一会她的背影。夏令营结束,她回到家后,想念那群鸡,她担心那些鸡鸭有没有吃饱。过了一段时间,她的妈妈告诉我,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反映她的女儿比以前开朗、活泼了。
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河合隼雄举了一个例子,有个患“选择性缄默症”的小学生,在学校一句话不说。纯粹偶然,班上一个孩子捡来一只乌龟,不说话的孩子经常照顾乌龟。有天乌龟不知跑哪里去了,缄默的孩子急得大声说:“我的乌龟不见了!”从此,慢慢的,他在学校也能够正常说话了。日本有的小学为了吸引孩子来上学,在校园里养山羊。孩子和山羊可以说很多话,河合隼雄认为“山羊倾听孩子们说话可比大人们耐心多了。”
我想小动物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快乐,还能起到心灵沟通、心理疗愈的作用。

为了防止孩子对动物造成的可能的伤害,去阻止孩子接近动物,也就剥夺了人与动物之间可能建立起来的关系。犹如我们为了防止孩子摔跤,而不让他奔跑。奔跑肯定会比步行摔伤的可能性大,但孩子从奔跑中得到的乐趣和锻炼,是步行不能取代的。
从书本和电视上,孩子可以学到有关的动物知识,但不可能建立起对动物的感情和责任,也不能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动物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某些方面,我们和动物有着天然的共同性,孩子越小,这共同的部分越多,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就越亲切,好像一家人那样。我们成人远离了孩子的世界,也远离了自然的世界,我们需谨防以保护动物为名,轻易切断孩子和动物的联接。
哈佛大学科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提出人具有亲生物性,即人有与其他生命形式相接触的欲望,人对自然世界的亲近本能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身心健康成长,就应该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亲近自然的愿望。
附注:文中所有图片来自苇子_包包妈
http://photo.163.com/62099/#p=0&m=0&page=1
2012年8月14日初稿
2012年8月17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