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讲议七问

 为无学堂 2020-04-15


道德经讲议七问

/清虚

题目二: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请谈谈您的看法?(不少于1000字)

     (清虚)答:老子出函谷关,留下五千灵文道德经。也留下了身后两千多年对道德经的解读,演绎出千奇百怪有关道有关德的理和术,照耀着近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那么,老子当年为什么要写道德经呢?

     我对历史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对先秦时期的历史知识几乎都是来自小说和影视作品。曾经对封神演义史诗般的神话故事着迷,对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的万千气象向往。后来听师父说,乱世中才会诸神封印,文化失去了核心才会有百家争鸣。老子生活的东周,国道日渐衰落,作为一个悟道的人,老子清晰的预见到国家的未来,人民的苦难,以及人性的种种。

     老子之道,是一种圆融,从宇宙万物的大自然到国家人民的人伦社会,从治国安邦到万物自化,涵盖万象。在书中交替描写着自然之道和人伦之道。

     其中,天地、高下、大小、刚柔、生杀以及君王和百姓,无不体现阴阳的对立和依存。而这些矛盾的对立面却是互相转化的,这些转化的条件就是顺势而为。书中反复提到以小见大,以低见高,见微知著,以静生慧,以无生有,以无为至无不为。比如水居于低位而善利万物,虽不争却是至上至善,即是顺水之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起于累土。

     顺势而为,在自然世界中处处可见,如春夏秋冬生长化收藏,乌龟冬眠候鸟迁徙等等。但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却被欲望所牵,迷失了与道合融的本能,而不得不为人类社会制定种种规则,正如经中所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师父曾说,见父母知孝,见同类有难知帮,自然而然,人之本性,但如果作为某种形式规矩来要求,则是人欲所为,离道远矣。

     王阳明体悟了道德之体用,创立了知行合一思想,在做地方官时,设法让人民休养生息,每在一个地方做官都使一方吏治繁荣、人民生活安详;在担任剿匪总督时,调查清楚是政府税费过重加上天灾,人们无法生存迫使盗匪四起,王阳明上书朝廷,减免赋税的同时,还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制定了适合当地生产的方法,让人民有了生存的能力,最后不废一兵一卒让土匪归降,平定了国家军队联合地方政府多年未能剿灭的多省合纵的匪队。这也是顺应民心生存之道,体现了老子之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乎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与德,体与用。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之无形无情无名,才有天地日月万物,而天地日月万物又能负载道之虚无。老子体悟之道,传自圣贤,当有传承之义,所以顺应关令尹之请,作道德经,作书后出关而去,渺不知踪,可见其并不是为名为利所作,正是为而不持,顺势而为,无为之为。

     老子是得道之人,以我一介凡夫俗子,妄议其为什么作道德经,是因为对道之向往,为参加师父道德经讲义之势而议,自知多有谬误,希望能参加师父的道德经评议讲座,打开智慧,得入正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