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找准文本切入点,成就课堂小练笔 三亿文库

 竹琴舞叶 2016-06-19

找准文本切入点,成就课堂小练笔

“课堂小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有利于小学生作文素质的快速提高。设计“课堂小练笔“时,教师应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找准切入点。

一、于文本空白处拓展延伸

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

《月下桨声》是景山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中小女孩为了退还多给的三角钱,将一把葱放在“我“家门口。这“一把葱”就留给了我们一个空白,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女孩是怎样还葱的?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又如《穷人》一课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于角色体验中感悟文本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

张祖庆老师执教的《我盼春天的荠菜》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课文第8自然段的教学,更是匠心独运。教师一次又一次让学生品读了这段文字后,让学生说说这段文字中让自己难受的一句话,想一想此时此刻妈妈会呼唤些什么?女儿会说些什么?(以“孩子,你怎么还不回来呀??”和“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 为开头进行写话练习。

教学中,张老师对这段文字没有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转换角色,与文本对话。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体会到文本带给他们的震撼,达到文本与心灵的碰撞。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在对话中释放,从而使学生获得阅读时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将它诉之于笔端。

三、于精彩典型处迁移运用

儿童都有天生的模仿才能。仿写是训练小学生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