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名嚼破无滋味

 虹72 2016-06-19


虚名嚼破无滋味


【道家语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心语雅说]

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理,就不是恒常的道理;可以用文字表白的概念,就不是恒常的概念。无法用言词表述的原初状态,那是鸿蒙宇宙的本源;已经用言词表白了的概念,那是自然万物生长的母亲。经常保持恒常而无分别的状态,便可以观察世界的幽微本质;经常保持有分别的状态,便可以观察世界的明显表象。无分别和有分别,这两种事物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可以说的是玄秘的现象。玄秘中的最高玄秘,那就是一切奥妙产生的根源。

老子破天荒地提出的“道”的概念,其涵义博大精深,不仅可以从哲学角度思维,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从文学的方面理解,从美学原理探求,还可以从人生的角度来解读……

老子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老子说“道”这个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所以给它定“道”这么一个概念,附加上这样一个名称,那是为了称述的方便和交流的需要。所以,如果人们常执著于语言文字的表述,执著于某个概念,并把概念看作是事物本身,这就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

事实上,概念也好,名称也好,都只是事物的代号而已,名称可以用来指代事物,但名称并不等同于事物本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比如一个人的名字叫李四,其实他还可以叫王五,即使他认为自己非叫李四不可,但李四也并不一定是他,因为普天之下叫李四的人还可能很多。

在这里,老子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看待“名”、“实”关系的问题。“名”和“实”是不能划等号的,名不副实的现象常常会有,有些时候,甚至会出现有名无实的情况。世上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往往执著于某个可有可无的“名”,比如职位、名誉、荣誉、头衔等。

有一位姓王的小伙子,很在乎头衔,他最先在一家广告公司做业务员。他的专业水平比较高,业务能力也比较突出,老板很赏识他,给了他单独一间办公室,工资待遇仅次于业务部经理,但就是没有给他副经理之类的头衔。虽然老板很器重他,经常邀他一起吃饭,一起出去休闲,但他总觉得心里缺点什么。

于是,他有了换工作的念头。在一次招聘会上,他和一家公关公司老总聊得很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老总当即表达了希望他能加盟公司,并许以副总的头衔。小王非常感动,没几天就向原来的老板提出了辞呈,老板再三挽留,并说正打算给他加薪,但他去意已决。

就这样小王加盟了那家公关公司。他不仅得到了副总的头衔,被安排进一间豪华的办公室,还得到了一位漂亮的女秘书。总经理让他主管业务工作。
小王非常感激老总的知遇之恩,工作特别努力,到处跑业务,拉单子。可是半年下来,不但没有领到足额的工资和奖金,手里还捏着一大把差旅费的报销凭证。而他每次去财务室报销,会计都说账上没钱;去找老总,老总每次都说眼下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只能维持原材料采购方面的开支,等回款到位后,一切不成问题。

就这样过了半年,小王实在没有办法再呆下去了,只好辞职。他又要重新找工作,从头再来!

辞职时,老总还说等资金到位后,一定把欠他的工资、奖金和差旅费给他打到卡上,可他最终也没有再拿到一分钱。他由衷感叹:都是头衔惹的祸,做人要务实,不要太看重名。

正如《红楼梦》开头所写道的: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为虚名忙碌,为虚名奔波,到头来,也只是一场空。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一个聪明人就不应该有出名的念头。他惟一必须要做的,就是立足现实,培养自己的本领,顺其自然地享受自己的人生,发展自己的事业。甚至在许多情况下,为了自保,还要作贱自己,有意破坏自己的名声。萧何就是这样一个用心良苦的侍君者。

西汉初年,汉高祖正带兵在外征剿叛军,在朝中,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杀了韩信。高祖闻讯,再无家中起火的后顾之忧,于是派使者还朝,封萧何为相国,加赐五千户。

百官都向萧何贺喜,陈平却暗地里对萧何说:“大祸快要临头了。皇上在外作战,您掌管国政。皇上增加您的俸薪和护卫,这并非表示宠信。如今淮阴侯韩信谋反被诛,皇上心有余悸,他对您也怀有疑心。我劝您推辞掉封赏,再变卖家产作为军费去资助皇上,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虑。”

萧何认为有理,依计而行,变买家产犒军。高祖果然喜悦,疑虑顿减。

又一年秋天,淮南王英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这期间,高祖却数次派遣使者刺探萧何的所作所为。使者回报高祖说:“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财支援军队征战。”

这时候,有个门客对萧何说:“您不久就会有被灭族危险了,您已经位极人臣,不可能再进一步了。可是自您进入关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皇上数次派人探望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您现在何不多买田地,不再抚恤百姓,来自损声誉呢?皇上必定会因此解除疑心。”

萧何以前没有考虑到这些,不禁惊出一身冷汗,又依这个计策行事。

高祖得胜回朝,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萧何。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责罚。

难道萧何不爱惜自己的名声吗?当然不是!可是,与生存相比,名声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在巨大的成功面前,为了自保,不惜变卖家产,并故意做出恶行来自毁名声,恰恰是非常高明的保身之道。但这还不是“名”的最高境界,“名”的最高境界应是不求名而得名。

东汉后期的法真,字高卿,扶风(治今陕西兴平东南)人。法真自幼好学,博通各家学问,是关西地区有名的大儒。

他的父亲曾做过南郡太守,但他却性恬静寡欲,不愿参与政事。扶风郡太守久闻法真大名,请他到家里做客。太守说:“春秋时,鲁哀公虽然不是贤君,但孔仲尼却对他称臣。如今,我德薄名虚,但想委屈你任郡功曹,怎么样?”法真回答说:“因为太守您待人有礼,

所以我来你家做客。如果您要我做官,那我就要躲到山中隐居去了。”
后来,朝廷举他为贤良,法真也没有应承。同乡田弱也多次举荐他。有一次汉顺帝西巡,田弱又乘机推荐,顺帝前后四次征召,法真不但没有前往,反而隐居起来,始终没有露面。

他隐逸立身,89岁高龄时寿终正寝。

他的朋友郭正称赞他说:“法真这个人呀,他不愿出名而名声却老伴随着他,逃避功名而功名老追着他跑。他真可以为百世之师了。”

法真生活的东汉后期,朝廷内宦官、外戚之争,党人之禁屡屡出现,类似丢官、坐牢、禁锢、杀身这样的悲剧经常发生,真可谓今为人上人,明为阶下囚。而法真却视功名若粪土,具备了看透社会人生的大智慧,因此得以远离那些政治纷争的是是非非。

厚黑教主李宗吾曾说:“绶青与我同学时,常独自一人,摇头念道:‘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我听了说道:‘绶青你也太下不自量了!你我够得上遗臭万年吗?挂名青史,谈何容易!一部二十四史,挂名其中者,确数若干,无从统计,我想,至多不过一白万人罢了。我国号称四万万人,每—百年,此四万万人可以说得罄尽,请问五千年中,有若干四万万人?而挂名青史者,乃不过一百万人。此百万人中,除去因事连带书及,姓名附见者外,其经史臣详列事实者,至多不过十万人,事迹彪炳吉,不过万人,其为文人学士所共知,不翻书本,能信口举出者,大约不过千人。此千人中,无伦好人坏人,其为妇孺知名者,不过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又须假稗官官小说之吹嘘,戏台之装点,且有子虚乌有人物,参杂其间,你我有何本事,可以侧身此数十人中,为好人固难,为坏人也不易,猛虎方能噬人,小犬一张牙,巳被人踢出数步之外,虽欲害人,其何可得?你我莫说万年,要想在全国中,遗臭三日,也不可得。”

的确如此,不管是想流芳百世或者遗臭万年,都是相当不容易的。放下执著于“名”的念头,就等于放下了无畏的负担。

来源:侯清恒《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