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佛学。1917年后,应聘于北京大学。1924年辞去教职,开始自办教育,从事乡村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梁漱溟虽然天生孱弱,却享有高寿,这源于他的长寿养生经:“性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及得其养,无物不长”;“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以及“少食多动”。 梁漱溟这位蜚声国内外的国学大师不但将其宝贵的一生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而且还为国民的体魄健康长寿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梁漱溟出身于书香门第,虽然家境谈不上很阔绰,但作为父母宠儿的梁漱溟也备受家人疼爱。可是梁漱溟却偏偏在少年时代就选择皈依佛门,19岁开始阅读佛经。 自遁入佛门,梁漱溟便严格遵守佛门弟子的规矩。从1913年在西安开始素食,一直到他去世,坚持了7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次公宴上,毛泽东走到梁漱溟的座席前,见他只吃素食,又不饮酒,笑着说,梁漱溟坚持食素,清心寡欲,定长寿也。通过梁老的日记可知,他平日的主食一般是大米、各种面食和面包、一些粗粮和粥食;主菜为各种蔬菜、豆类及其乳制品、鸡蛋;经常喝的是牛奶、酸奶和淡茶,有时喝少量的红葡萄酒;梁老还比较喜欢吃水果、干果和各色点心。按照现在一般的饮食水准来看,梁老吃的也就是粗茶淡饭,所以曾经有人认为梁老的营养不够。然而,根据日本科学家的一份研究报告来看,梁老的饮食可谓搭配合理,营养均衡。因人体所必需的糖、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等梁老都广泛摄取了。 梁老之所以能够活到耄耋之年而且依旧身体健康,秘诀之一就在运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又说生命在于静养。实际上,动静是辨证结合的运动,气功正是这样一种神奇的有中国特色的动静运动。梁老早年入佛,练过气功;而这种功夫成为他一生持之以恒的运动,跟困苦他多年的失眠大有关系。 他年少就投身革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尔后因多种原因踏进佛门。但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抱负,到北京大学任教,致力于乡村建设,投身抗战为国内和平奔走,建国后依旧为农民说话,因脾气过于耿直而被迫淡出政治,潜心做学问。也许正是为国为民为人生思虑太多,梁老自壮年时代就患上了失眠症,尔后竟越演越烈,成了困扰他大半生的痼疾。为了治疗失眠,梁老与道家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生活中他对道家的体悟主要缘自太极拳、静坐等练气功活动。 梁老“不求长生,不虚此生”却偏偏享有高寿。其实梁老生性瘠弱,多罹灾病。天气还没寒冷,手脚却经常是凉的,后来练习气功后才好点。五六岁时,患有头晕目眩症,只有一发病天地旋转坐立不稳,一定得安静地躺在床上才算了;到了七八岁,虽然也能蹦跳玩耍但还是不如别家孩子活泼可爱。有一次,他学别的孩子那样盘杠子,一不小心跌了下来,服了药后才渐渐苏醒,从此后不敢轻易参加比较剧烈的运动。 梁老曾说,“我现在身体这样好,全从精神而来。我思想通畅,丝毫没有什么窒碍迷闷之处。同时精神振作,有用力的方向,有充分信心地在写《人心和人生》一书。饮食起居有节制、有规律(饮食要少不要多,完全素食),同时身体每日有一定的活动,不偏于用脑。心气很壮,便把身体带着健康起来。我非要昭学我,此非昭侄所能学。但要以心(即精神)带动身体则是一条不易之理。你终日忙忙碌碌于琐碎事务,心要超出来,不要埋头去干活。此须于人生有较深较高的认识,而后心境才得超脱旷远。” 可见有节制的饮食、有规律的运动和长期的好精神,这是梁老健康长寿人生的三大秘诀,其中好精神尤为重要,因为饮食和运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养好精神。而梁老的好精神除了饮食和运动之外,最根源的还是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坚定的生活信念;淡泊的处世精神以及超脱的哲人性情。所以在跨越两个世纪的政治风云变幻、人生命运跌宕起伏之中,梁老始终是那么精神抖擞、那么平和洒脱。 [短评]素食主义者,按现代营养学分析是极不可取的,因为人体所需的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均需广泛地摄取方能取得平衡,这也是健康长寿的前提。但是,梁老一生却有75年摄取素食而取得高寿,这与他的素食结构有极大的关系。同时,动与静的辨证结合运动也是他获取高寿的秘诀之一。现在一些人在谈及长寿时,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偏离了运动与饮食关系,结果为自己的健康埋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因此,我们要像梁老那样,淡泊名利,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一定会怡养天年,取得高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