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临床|杜晓山针灸治疗经验撷萃

 一元堂中医张 2016-06-19



杜晓山针灸治疗经验撷萃

杜晓山主任医师,江苏无锡人,乃当代针灸名家,业医50余载,医术精湛,经验丰官,擅治疑难杂症,因病施治,每获良效。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得益匪浅。现择其一二介绍如下。


NO.1
震颤麻痹综合征

震颤麻痹综合征又称帕金森综合征,常发生于中老年者,以进行性行动弛缓、肌强直和震颤为主要临床特征。祖国医学将其归属“风痒”范畴。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中已有较明确的描述:“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壮年少见,中年之后始有之,老年尤多。”本病多因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失荣,虚风内动而致,或脾湿生痰,阻滞络道而成。治疗上以益肾补肝,平肝熄风,补气养血,清化痰热为主。


【案例】昊某,女,80岁。有高血压史,长期服降压药物后已稳定。近2个月来口唇及四肢不自主抖动,服左旋多巴、安坦等药物后,症状暂时缓解。但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的副作用,停药后症状加重,故来院诊治。诊见:患者上下唇及口角肌抖动频频,四肢震颤,右侧稍重,神态呆滞,睡眠时震颤消失,胃纳不佳,苔薄腻,脉弦细。证属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治当滋水涵木,平肝熄风,调和气血。


【治疗】风池、地仓、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双)、百会、人中、承浆。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经上法治疗10次后,口唇及四肢震颤显著好转,嘱休息半月后继续治疗。半月后,口唇抖动已消失,右手偶有轻微震颤。原方再治10次,疗效稳定,未再发。


【按】:患者年已八旬,年高体弱,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取风池、曲池、合谷、太冲等,施泻法以平肝熄风;补三阴交、太溪以育阴潜阳;足三里,健脾益胃、健运中州,百会、人中、承浆,通任督和阴阳。随症配地仓以疗口角之抖动,意在固本治标,补泻兼施,乃收良效。

NO.2
郁症

郁症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或觉咽中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瘪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不和,虽可影响到五脏六腑,但主要与心肝有关。心肝两脏,归经皆属于厥阴,经气相通,故凡临床起病为情志所伤者,杜师必从厥阴治之,其中疏肝必取太冲,与手厥阴内关相配伍。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肝气郁结,取太冲以调肝经之气。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气通三焦,能宽胸理气。两穴同在厥阴,同气相求,配伍应用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功。临床根据病情配用其他穴位。


【案例】衡某,男,37岁。家属代诉:失眠心悸1年。患者长期从事财会工作,用脑过度。近因工作繁忙,劳累后症情加重,失眠,头昏无力,神呆少言,不敢一人独行。经当地医院诊治,拟诊“心因性抑郁症”,服药无效,特来求治。诊见:头昏乏力,失眠多梦,心悸胆怯,神呆喜静,默默不言,纳食不馨,二便尚调,舌淡、苔白腻,脉细弦数。证属心脾两虚,肝气郁结,心神失常。治予疏肝理气,补益心脾。


【治疗】(1)风池、百会、印堂、头维、神门、内关、足三里、太冲、心俞。(2)风府、百会、通里、间使、丰隆、脾俞、太溪。每日针治1次,两组穴位交替加减使用,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经治3次后,头昏减轻,睡眠改善,纳食增加。7次后,心悸不宁等症减轻,表情较前自然,愿和家人交谈,并能在家人的陪同下上街至热闹处散步。针治1疗程后,能和医生交谈,表情自如。共计治疗14次,诸症消失。随访已恢复工作。


【按】患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忧虑过度,劳伤于肝;思虑过度,心脾两伤。心肝之阴已伤,肾阴暗耗,水不涵木,肝阳独亢,脾虚生痰,阳升于上,痰浊随之蒙蔽清窍,堵塞神机,故见头昏,神呆不语。脾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血不养心,心神失养,则心悸胆怯,失眠梦多。治取神门、内关、间使以安神定悸,风池、太冲以疏肝解郁,太溪以滋养肾阴,丰隆为胃之络穴,以健运而化痰湿,风府、百会、印堂以醒脑清神,心俞、脾俞、足三里以健脾益气养血,使气能化血,血能养心,心能藏神,则睡眠可佳,诸症消失。

NO.3
失语

中风早期为痰热阻于舌窍,故见舌强语赛。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心主别络系舌本,故针刺聚泉、金津、玉液,能起到清泄痰热、开窍通络之功。故早期运用“舌三针”对脑血管意外所致舌强语赛症状,能收良效,这是杜师的经验方。


【案例】某,男,51岁。家属代诉:患者原有高血压史,于1月前突然神志昏迷,右侧偏瘫而急诊人院抢救。诊为“脑出血”,经救治后,虽危象已除,但仍右偏瘫伴失语,特请杜师会诊。刻诊:神志尚清,伸舌困难,不能言语,口角歪斜,右手足完全性瘫痪,二便失禁,舌苔浊腻,脉弦滑。证由平素嗜酒恣食,使痰热内盛,一旦心火暴盛,风火气血并走于上而为中风,痰浊堵阻窍络而失语。治宜育阴潜阳,调理气机,开窍通络。


【治疗】取双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均用泻法,再针聚泉、金津、玉液(称为“舌三针”)。第1次针毕,令其伸舌即有进步,能讲单字。隔日复诊时,原方进治,针后舌强即愈,能讲。简单语言,手足偏瘫按常用方续治。

【按】“舌三针”由聚泉、金津、玉液3穴组成。功能清泄痰热,开窍通络。操作方法:聚泉穴位于舌背中央,用钳子及消毒纱布将舌本夹住,以28号针平舌背中央以5°~10°进针,刺入5 ~8分,捻转2~3次.立即出针。金津、玉液分别位于舌系带左侧和右侧的静脉上,点刺金津、玉液出血,若出血过多可用消毒纱布按压一下即可。隔日或每日1次,一般1~ 3次即收良效。

NO.4
胎位不正

传统治疗胎位不正,常用艾灸至阴穴。杜在用传统灸至阴不效时,独辟蹊径,采用双针刺至阴、三阴交,双手同步捻转,以疏调气血,促进胞宫增强收缩,纠正胎位,使胎儿顺利分娩。


【案例】某,女,34岁。怀孕第4胎,已近临产期,胎位不正。产科检查为横位,已准备手术,因患者不愿接受,遂邀杜师针灸治疗。刻诊:神清,腹诊胎儿头朝右,足向左,舌苔薄润,脉滑数。


【治疗】先灸双侧至阴,约半小时,未见胎儿转动,立即改用针法,取双至阴、三阴交4穴轮翻不停捻转,经数分钟后,双手同步大幅度捻转三阴交,持续20~25分钟左右,见孕妇腹壁不断蠕动,经产科医师检查,胎位已矫正,即停止治疗,于1周后顺利分娩1婴,母子均好。


【按】本案已达临产期,始用艾灸未见动静,立即改用针法,取双至阴、三阴交穴,针尖略向上刺入,双手同步捻转,使针感向上放散。此法源于《内经》刺法十二刺中的“阴刺”。《灵枢·官针》曰:“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足踝后少阴也。”此例成功,足见杜老临床经验丰富,因病制宜,灵活运用,疗效显著。


读而思

duersi

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1997(5):279-280,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培训中心(微信公众号wfas-edu)整理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wfasedu@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