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之浩劫

 圆角望 2016-06-19


孙青瑜

打开存于书橱的两套“孤本”小说翻看,发现标题下均写着:今仅存孤本,藏于日本××大学或××内阁文库。追思其因,可能是日侵我中华年间,“捎带”而去的。书被盗走东渡夷国,着实可恨,可比起历史上几次大的焚书浩劫,这两套书能幸存至今还算是走运。因为,从秦到唐初年间,中国书籍遭遇过无数次灾难。

《隋书·经籍志》记载:秦始皇铲除先代之迹,焚《诗》《书》,坑儒士,规定以吏为师,禁止百姓收藏图书。学者逃难,连儒家经典也无法带之,只能靠口头传播。可惜“犹似去圣既远,经籍散佚,简札错乱,传说纰缪。”让所传古籍经典面目已非。秦后,《书经》出现了两种本子,《诗》有三种,齐地的《论语》与鲁地的不同,《春秋》有数家之多,其他的典籍更乱。多家并立的局面必然导致优存劣亡的文化竞争,你胜我衰,我衰你胜,竞争中又悄然遗失多家。传至今日者多为一家之言,想比较综合取圣人之本意,已难矣!

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朝廷设置了太史公,专门收藏全国献上的图书。到了汉成帝时,这些藏书不知何因,又流失不少。因此,汉成帝专派陈农到各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图书,又令刘向等人加以校阅整理,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终于将三万三千九十卷书分为七类,编成《七略》。

可以说,自古以来,爱书的皇帝不少,收集到的民间藏本也不少,朝廷的藏书明为国家图书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样,实则属于皇帝的私藏。所以逢到皇室多歹期,书也和主人一样难逃歹运,光《随书·经籍》中就提到过几次大的书灾,无一不与战乱有关。比如王莽覆灭时,皇宫中收集的图书被一炬焚烧,据说飞舞的灰烬如同乌鸦压城,焦煳之气几天不散……相比各代,汉朝皇帝普遍爱经学,所以到了东汉的光武帝、明帝、章帝更是重视文化,从各地收集来的儒家典籍让石室和兰台的藏书渐渐充足。只是好景不长,到董卓之乱时,献帝西迁,军人大乱,将用缣帛写成的长卷当作帐子和包袱,运往长安的书籍只剩七十余车。后来,长安沦于战乱,书籍又一次被一扫而光。

魏国建立后,朝廷又一次开始大规模地收集民间图书,加上在汲都古墓中发掘出来的一批古书,收获喜人,藏书再次猛增到二万九千四十五卷,只是这批藏书也没能幸免于难,在后来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中被毁得几乎荡然无存。到东晋初年,整理旧簿,仅剩三千零一十四卷。

此后,北方的遗书逐渐流到江南。到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编成《四部目录》,已著录了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到齐朝末年,战火又一次延烧到藏书的秘阁,经籍再次蒙难。

梁朝初年,图书陡增至二万余卷。由于武帝爱书,加上江南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安定局面,民间藏书也随之增加。梁元帝平息侯景之乱后,将文德殿的藏书和收集到的民间藏书(共七万余卷),全部运至江陵。不想到了西魏入郢时,梁元帝萧绎自知大势已去,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将十四万卷藏书尽焚之,并欲投火与书同焚,不想却寻死未遂,十四万卷经籍却付之一炬!

梁元帝的江陵焚书,将传世书籍毁灭了一半,损失之大,无法估量。

皇帝爱书,喜聚之,可每一次大规模的聚书活动,都像是在酝酿一次毁灭,都是在给战争征集一条毁灭文明的罪行。梁元帝焚书,问其因,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学者谓梁元帝“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像是在生命将尽之时,也没有领会到圣人经典对后世之良益、之价值,一把火将传世之书焚掉了一半,书真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