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三农,“新”在哪里?

 广东黄汉光 2016-06-20

农村、农业、农民,关键是农业,农业是农民、农村存在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无所谓农民,也无所谓农村,讲新三农,首先要讲农业。

  前3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种子、化肥、农药、机械、技艺、水、电、路等都是外部输入的,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市场提供的全方位、全过程服务,让老年农民坐在家里打电话,也能耕作农田。就农村这个空间来讲,总的是围绕土地制度走了两大步:第一步,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就是“集体所有、家庭经营”,为劳动积极性的发挥、为工业化成果的进入及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第二大步,免除农业税费并直接补贴,国家和集体同时放弃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权,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更加巩固。这两大步,实现了不只是十年八载而是三十多年的农业全面增长(只说十年连增,显然有数典忘祖的嫌疑)。这两大步的政策话语,简洁到只有四个字:承包、免税,一马平川,毫无阻挡,一夜成行,成为政策最低运行成本的经典。

  但这一发展已走到一个全新的当口一是农产品供应,已由多数壮年农民生产供养少数城镇人口转变为少数的老年农民生产供应多数的城镇人口。在此同时,农村不但要向城市提供食品,还要提供新鲜的水、空气、植物景观等。但是,这些产品的提供者――老龄化的农民,无疑是短期的、过渡的,转眼即将消亡。当这些50、60年代的农民逝去以后,谁来种田?二是农业资本经营成为农业的普遍现象,农业生产的中间购买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直线上升,粮食生产的商品化支出普遍达60%以上;亿万微小农业经营户为了增加收入,处于铁桶般的恶性竞争,农产品在过剩危机中呈现出周期性,短缺只是暂时的,瞬间的,不会出现长期的、极端的短缺;农业科技严重异化;农业生态环境遭遇严重内伤;农产品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且在亿万生产者面前无以应对,或应对成本高昂三是农村农业分工过渡,农业劳力增收走向死胡同。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来看,千百年来农林牧副渔的有机结合,一朝颠覆,覆水难收。畜禽生产全面走向规模化、土地外生产,果蔬等园艺产品规模化、集约化不断加强,农业真正处于“稻谷加稻草”的地步。从农业种植业的生产环节来看,种子、肥料、农药、机械、植保、收割等环节全面分化,过渡分工,同时分走的是农民的收益。从农村经济结构来讲,工商业集中到城镇的不可逆转,农村工商运建服兼业机会日益减少。

  这些新情况,是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有的还是发达国家农业所没有过的。也就必然成为农业新一轮发展的前提和起点。抓住了这个前提和起点,新三农的思考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