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趋势与建议

 一杯红酒 2011-08-28

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趋势与建议
国家计委经贸流通司 张旭宏

  1997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许多农产品甚至出现相对过剩。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增长呈缓慢状态,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从未来农民收人增长趋势看,其前景短期内并不乐观。增加农民收入绝不是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措施。为此,我们必须要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以巩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农民收入变化趋势与展望
  (一)农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变化趋势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农业生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农业生产收入是指农民从事农业得到的纯收入。1978年人均农业生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85%,到2000年下降到50.4%。
  2.非农业生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非农业生产性收入是指农民从事农村工业、建筑、运输、商业、饮食业得到的纯收入。1978年人均非农业生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7%,到2000年上升到44.1%。
  3.农民来自第二产业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三产业。1985年人均来自第二产业的收入为29.47元,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为39.95元;到1999年,分别达到5643元和334.3元。1985年一1999年农民来自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人增长速度分别为23.5%和16.4%,来自第二产业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4.农民非生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比重呈先升后降趋势。非生产性收入是指农民从事服务业纯收入,从在外人口寄回和带回的现金和实物折价,从集体公益金、公积金中得到的收入,从国家财政得到的收入等。1978年人均非生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8%,1980年达到13%,以后一直到1986年始终维持在10%以上。从1987年以后呈下降趋势,到2000年下降到5.5%。
  (二)农民收入增长趋势展望
  百先,短期内农民收入难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这是因为:
  1.农产品价格短期内出现明显回升的空间不大。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短期内难以出现大的变化;二是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已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我国加入WT0指日可待.一旦国外优质廉价的粮食等农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农产品特别是粮棉产品的“卖难”问题将更加突出。
  2.国民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农民外出就业的机会和收入增长幅度有限。从近期看,城市里还有2000万下岗职工需要安排再就业,大中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作用十分有限,小城镇吸纳农业人口的潜力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同时。由于乡镇企业也面临战略性结构调整,相应抬高了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门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减少的状况仍将继续。
  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增收作用在短期内难以发挥出来。农业经营规模小、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状况短期内也难有大的改观。
  4.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并开始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但是税费改革还没有在全国推开;各地违反国家政策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其次,农民收入增加形势也不可能再进一步恶化,而将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善和国家各项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呈现逐步回升。这是因为:(1)农产品供求关系正在逐步有所改善,包括粮食、棉花、食糖价格已有一定程度的回升。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供求关系将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2)党中央、国务院对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已明确提出切实解决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中国最大的市场无疑在农村。农村人口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将是持久的和不可估量的。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在总结近些年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扎实和努力的工作,逐步扭转农民收入减缓的趋势,进而使其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近期对策
  1.采取措施,扭转农民农业生产性收入下降的趋势。农民生产性收人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跌。在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水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条件下,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1)实行优质优价的政策。大幅度拉开品种差价和等级差价,引导农民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增加收入。(2)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国农产品市场已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名牌产品是高新技术武装农业的具体表现,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加快品种技术更新,挖掘开发名特优新和传统农产品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内在质量,促进产品上档次、上水平,对于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将发挥重要作用。(3)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开展“一乡一品、一县一品”活动,增加农民收入。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提供更加多样化和高品质的产品,起到主动引导消费、积极扩大农产品市场的作用。从国际经验看,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正是食品消费结构加速转化和加工食品需求上升的阶段。从发达国家看,即使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40%以下,食品工业仍是名列前茅的产业,食品市场仍位居数一数二的市场份额。
  3.加快发展畜牧业、水产业,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初级农产品的需求量比较稳定,受价格的影响小。如果仅仅供应初级农产品,一旦供给增加,需求保持相对稳定,市场就会饱和,价格自然下跌。如果提高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延长了产业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发展畜牧、水产业,是转化粮食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一,目前畜牧、水产业中,仍有不少优质产品供不应求,如三元杂交猪、散养的土种鸡等。第二,我国有些畜产品的生产消费水平还很低,如符合人类健康要求的牛奶,我国目前的年产量尚不足700万吨。乳制品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人均不到7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15,发达国家的1/46。
  4.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国家决策、农民和农业企业服务。(1)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应通过增加拨款和贴息规模,逐步加大对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2)按照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在现有大中城市、主要产区和交通枢纽地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全国性、重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全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网络。(3)建立一个具有权威的、覆盖全国、包括国内和国外市场信息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这个信息网,应包括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储备和中介服务的各种信息;既包括国内市场信息,也包括国际市场信息和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农产品相关信息。这个信息网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农民和农业企业,同时也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4)加强农业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起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农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达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有技术标准作为技术依据、真正做到按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规范农产品市场、评价农产品质量、指导农产品消费、保障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和引导优新农产品开发研究,为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服务。
  5.深入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金融支持。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当前,首先要搞好在江苏省进行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努力增加信贷资金,改进贷款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力争经过3-5年时间使信用社业务全面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6.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增加扶贫资金规模,对扶贫信贷资金执行统一优惠利率。努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中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基本对象,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为重点,进一步增加扶贫投入,加大工作力度,把扶贫开发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努力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和提出扶贫措施,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协调各方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参与和支持扶贫攻坚。(2)进一步落实扶贫开发的各项措施。确保扶贫资金集中投向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按照中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指导和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农户搞好结构调整,选准扶贫开发项目。(3)加快小额信贷的推广。扶贫贷款必须由金融部门直接向农户发放,并与农户签订贷款合同,同时要发挥扶贫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帮助和指导农户管好用好扶贫资金。
  7.采取坚决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近几年农民负担情况来看,真正由国家物价、财政部门批准的税费负担并不是很重。农民实际难以承受的负担,往往是一些乱收费,而这与臃肿、庞杂的乡村机构有关。因此,要继续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下大力气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同时,要标本兼治,逐步改革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乱收费。要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的办法,逐步地向全国推开。
  (二)中长期对策
  1.加快组织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这是解决农民收入和我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根本出路。21世纪的我国农业组织结构,必须把加快组织创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放在战略的高度。
  (1) 通过完善农村地租价格的方式,促进农户之间的土地自由转让,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实现土地资源的适度集中,为农业规模经营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为农村企业家阶层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2)各省、区、市要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形成一个覆盖当地、各具特色、经营规模适当、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成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形成龙头带动农户联动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3)加快农业利用和引进现代产业组织形式的步伐。一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带技术和资金进入农业,发展工厂化农业,对农业实行企业化经营。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农业企业上市融资的进程,培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
  (4)建立和发展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管理,以及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应诉等,建立农产品贸易风险防范机制。目前,要着力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专业协会等,将农民培养成农产品市场的主体。
  2.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可能带来的冲击,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1)积极面向国际市场,扬长避短,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行有利于我国的交换。从我国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土地密集型(如谷物、油菜籽、棉花、烟草等)不具优势的产品,应保持基本自给,不求出口,适当进口;对劳动密集型的高价值产品(如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和农产品加工品等),大力发展出口贸易,通过这些产品的出口换回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2)按照不同地区优势和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城郊型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更多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特色出口农产品;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建立优质稳产高效的大型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加快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特色高效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3)在稳定粮棉糖基地及优质高产田面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济作物产业带、产业区。(4)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是人民生活由温饱走向小康,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缺乏竞争力、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5)加快畜牧业发展。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较多,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时机比较成熟,必须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发展饲料工业和畜产品深加工,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优化品种结构,改革养殖方式。(6)发展农产品加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有一个大发展。
  3.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资源将出现越来越明显的过剩局面,除转向小城镇和其他行业外,还有约1.5亿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在以100万人的速度增加。这些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必须为之找到适合的出路,这不仅是社会安定的需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做法,不仅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按照WT0允许的限度,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假定我们按照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每年综合支持水平是农业总产值的10%,按照1999年我国农业GDP为1.45万亿元计算,大概为1400亿元。我们可以用这些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物耗、人耗各占一半计算,每年约可为农民增加700亿元收入。
  4.调整城乡产业结构,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尽快缩小城9收入差距。据测算,今后15年。若能通过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使农村人口减少30%,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可增加30%。如果转移2亿左右的农民,就会使我国的耕地增加1800万亩。我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重点是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前提。从城市产业发展来看,要按照资源要素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产品和服务业。与此同时,那些技术档次低、产品加工度低、劳动密集度高等不适于在城市发展的行业,如: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和运输业、自然资源开采及初加工业等,逐步向小城镇转移。采取措施鼓励大中城市采取各种方式把城市的部分产业、生产企业和与农业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向小城镇转移。(2)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及其他二、三产业拉动小城镇建设。不兴办实业等于空谈小城镇建设。不少地方的经验证明,兴办企业将产生建设小城镇的需求,建设小城镇又能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小城镇发展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又带动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和向小城镇集中,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人口过多、种地人过多的基本特征,为农业和农村逐步走向现代化创造条件。(3)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城镇化战略。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转向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已达80%以上,而城镇化率只有30-40%,对此要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力度,改变发展滞后的局面。一些发展规模很大也比较成熟的小城镇要逐步向中小城市过渡。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在重点完善现有城镇功能水平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当然,也不宜急躁冒进,盲目发展小城镇。

(摘自《宏观经济管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